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
俗话说:“别把自己的脚,伸进别人的鞋里。”
确实如此。环境不同,难以感同身受;经历不同,很难完全理解。
不用自己的标准评论他人的生活,不评价他人的言行,是一种教养。
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人来到一块田地旁,看到一位老农正从很远的河里挑水来灌溉,而附近就有几口水井。
一人说:“真是愚蠢呀,明明有更省力的方法却不用。”
这时,老农过来,坐在田边休息,对他们说:“别看我现在累,若是把井水用完了,等旱季来了,庄稼可就遭殃了。”
两人听后,很是佩服老农的远见,同时,也对自己的话惭愧不已。
天地广阔无垠,一个人能看到的、知道的,始终是有限的。
若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定义他人的言行,很可能只会体现出自己的浅薄。
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评价别人,不妄议言行,时刻反省自己,便会得到别人的尊敬,人生之路也会越走越顺。
真正有格局的人,明白事物背后的本质,洞悉事态发展的规律。
所以,不会把过错归于别人,更不会随便指责他人。
有一位将军,在带兵打仗时,发现自己的马极易受到惊吓,好几次险些摔下来。
回到营地,众人纷纷怪罪马夫失职。
将军沉思片刻,对马夫说:“我不追究你,只是为何我的马这么容易受到惊吓?”
马夫回想片刻说:“马是按照往常的饲料喂的,但是昨天的饮水,是从当地的井中取的。”
将军听后,命人取来水,发现原来是敌军在井中投了毒。幸好发现及时,才没有铸成大错。
对错只是表面的现象,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是一个人的高明之处。
心胸宽广的人,时常宽恕别人;德行高尚的人,总是看得长远。
有远见的人,不用自己的认知去指责别人的过失,如此,才能回归事物本身,从而解决问题。
人和人相处,最忌讳的就是不知边界,用自己的经验干涉他人的决策。
最终,不仅不欢而散,还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有作家曾说过:“朋友间再熟,分寸感不可失,自以为熟,结果却生隔阂。”
人和人之间,立场不同,选择就会不同。越是相熟的人,就越容易忘记分寸。
人生在世,无论是至亲还是朋友,学会尊重不同,说话注意分寸,做事留有余地,相处不越边界。
人生这场答卷,每个人拿到的题目都不同。不需要用自己的标准,去批改别人的答案。
人生在世,不轻易评价,不随意指责,不过度干涉。忠于本心,反省自己,如此,才能活得洒脱惬意,自在顺意。
余生,愿我们穿好自己的鞋,走好自己的路,看风景旖旎,历人间百态。
作者:木木 来源:老子道德经(ID: LZDDJ-1)
--------------------------------------------
如何和众生沟通,以及如何沟通才能利益到对方呢?
四摄法还有属于爱语,那要如何运用这个爱语?爱语的内容又是如何呢?我们从经文中来解说。《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内容,『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戒,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也就是说,实义菩萨以法布施,使得弟子众得到利益与安乐,并且要随时教导与教诫。四摄法中的爱语,最殊胜的就是应时说法,让弟子众乐于听闻受持,如说而行发起功德受用。
所以随时教诫就是应时说法,应时说法就是爱语;要随著弟子起贪结、或起瞋结、起痴结时,经由譬喻、或者经教言说,或者解说贪、瞋、痴等过失导致的因果,然后为弟子众说种种对治的法门,让弟子众能够针对自己的烦恼来远离,这个就是爱语。
我们举一下在经中 佛陀经常运用的对治法来说明:譬如说贪欲重的弟子,佛陀说要修不净观,因为贪欲重最主要是在五根身上面的受用上贪著,五根身它基本上,它不是清净的、不是常住的,所以要修不净观;透过修不净观来对治,对这个有根身的贪爱执著,对这个因为有五根身,而有了欲爱的这种乐受的贪著,所以要对于贪欲重的弟子,要教导他修『不净观』,远离这种欲界的烦恼过重。
另外对于瞋恚重者修『慈悯观』,瞋恚重就是对于众生,在摄受众生的过程里面,有违逆的境界就不能安忍,不能安忍就会起瞋,所以 佛陀说,瞋恚重者应该要修『慈悯观』,对于众生要修慈悯,以种种的法要来修慈悯,让他能够对治瞋恚的烦恼、瞋恚的这个习气。
多愚痴者要修『缘起观』、『因缘观』,也就是对于这种法义上,没办法去了解的这样的一个弟子众,让他修『缘起观』、『因缘观』,透过因缘辗转发起的过程里面,让他能够了知这些不是真实常住的,让这个愚痴者,能够在现象界的法生起智慧,能够观察原来没有一法是真实的、没有一法是常住的,然后能够生起解脱的愿求,能够生起求大乘法这样的心愿。
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别观』,界差别观者指的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要让弟子众能够观察说,一切有情无不是由这,地、水、火、风、空、识所组成,地、水、火、风、空、识,没有常住的真实体,这样就能够对治于因为有我而生起的慢心。
另外对于心散乱者,要修『安那般那』,所谓『安那般那』就是说,缘于出息、入息来止息其心,让心能够安住、能够制心一处,能够有止观的能力;或者说也可以教导弟子众,修学念佛法门;或者说在于大乘的般若实相,能够修学般若实相的止观法门,这样的话也能够,让心止于一处、制心一处,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智慧来观察,能够心止于一处以后,能够现起这个观慧,来观察这些法的内容,进而修学受用。这样的应时随时教诫,就是菩萨四摄法中爱语的意涵。
来源: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102集 菩萨应如何教化弟子(二)https://www.zhengfaxuexi.com/m/tv/jz7/jz7-102.htm
作者:孙正德老师
更多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