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黎圣母院》:人生最好的姿态,是不困于情

快乐人生99 2022-06-26
作者 | 樊登读书 · 恋小暖
面对爱情时,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自己的困惑。

有人为爱成魔,有人为爱盲目,有人在爱里丢失了自我。
但在爱情里,没有谁有义务拯救你,别奢求把一个人永远留在自己身边。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不困于情。


把爱情当救赎,注定会失败
书中的克洛德拥有接近完美的人格。
他对自己要求严苛,勤学苦读,年仅36岁就当上了副主教,人人都称赞他。
他恪守清规戒律,压制自己的欲望;释放善良,收养丑陋无比的畸形弃婴卡西莫多。
他一生都在追求完美,不允许自己享受,压抑自己的天性,却不知道自己的人性早已扭曲。
享尽名誉后,他又觉得空虚,失去了精神寄托。
这时候,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出现了。
她靓丽的脸庞、动人的舞姿点燃了克洛德的爱欲,让他的情绪有了宣泄的出口。
克洛德的外在条件很优秀,内心却无比空虚。
他试图在埃斯梅拉达身上找到幸福的感觉,把爱情当作人生的救赎。
而当埃斯梅拉达拒绝他的爱意时,他彻底失控了。
为了满足自己的荷尔蒙,他变成变态的跟踪狂,尾随埃斯梅拉达,刚好撞见埃斯梅拉达和弗比斯约会。
怒火攻心下,他掏出刀刺伤了弗比斯,却把一切罪行都嫁祸给埃斯梅拉达。
埃斯梅拉达被逮捕,在酷刑的折磨下屈打成招。
后来,克洛德又把姑娘救了出来。
他利用职权,试图逼迫姑娘就范,要么选择他的床褥,要么选择坟墓。
当埃斯梅拉达再次拒绝时,克洛德把自己变坏的原因,全部归咎到她身上。
克洛德这样说道:
“就是这个使我变得凶狠,你看,就是这个使我变得可怕的!你看都不看我一眼!
你是多么崇高、善良、慈悲、可爱。哎,你单单对我一个人这样冷漠无情。
啊,怎样的命运呀!”

这位副主教的言下之意就是:我很可怜,你这么善良,应该怜惜我、救赎我。
但这不仅没有赢得姑娘的芳心,反而让她极为厌恶!
克洛德不去找内因,而把自己心理扭曲的原因归咎在姑娘不肯接受自己的爱意上,归咎在姑娘对自己的不公上。
何其荒谬!把爱情当救赎的人,注定会满盘皆输。
副主教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身上,指望通过爱情来救赎自己,得不到就毁掉对方,把自己的痛苦转移到别人身上。
殊不知自己掉入了情感的漩涡,最后不仅没有得到爱情,反而被人厌恶,最后被愤怒的养子亲手推下了楼。
没有谁有义务为你的幸福买单,与其等待救赎,不如学会自渡;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自我救赎,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没有谁的人生是不委屈的,弱者诉苦,强者自我救赎、力挽狂澜。好的爱情,是远离幻想、认清现实
书中的女主人公埃斯梅拉达,一直想要拥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她幻想着有个白马王子穿着军装,携着长剑,无可救药地爱上自己。
这时候弗比斯正好出现,外表符合埃斯梅拉达的期待。
她根本没有具体了解对方,就一厢情愿地认为他就是自己要找的意中人。
殊不知她幻想的意中人,其实只是一个见异思迁的败类。
即使她亲眼目睹了弗比斯和一位年轻小姐在一起,她依旧选择了骗自己,安慰自己那个女人只是他的妹妹。
一见倾心里,藏着太多幻想和冲动、不成熟。
当弗比斯对她说出甜言蜜语时,埃斯梅拉达就彻底沦陷了。
陷入爱河后,她“眼瞎”了,误以为全世界就只有弗比斯最优秀,从此不辩是非。
当她被副主教救下后,她没有巧妙地和副主教周旋,反而用副主教的情敌弗比斯激怒他。
埃斯梅拉达这样说道:
“我告诉你,我是属于我的弗比斯的,我爱的是弗比斯,漂亮的是弗比斯!

你这个神甫,你多老!你多丑!滚你的吧!”

副主教被激怒,从而告发了她,让她面临被绞死的危险。
军警还没来之前,埃斯梅拉达本来有逃生的可能。
她的母亲想尽一切办法把她藏起来,冒着生命危险编织谎言骗过军官;
而埃斯梅拉达听到意中人弗比斯的声音时,瞬间不顾危险,从藏身之处暴露自己。
她暴露自己后,士兵们想把她拖往绞刑架,她的母亲拼命扔石头和士兵们对抗,而她两眼无神;
一直在呼唤着:“弗比斯,弗比斯!”
她把弗比斯当作依靠、避难所、保护人,而她在弗比斯眼里,只不过是一个不相干的路人甲。
这样虚幻的爱情,到头来给了她巨大的打击。
卡西莫多曾恨铁不成钢地提醒她:“你爱弗比斯,不过是爱那军官的官服。”
当自己性命垂危即将被绞死时,她的心中还想着弗比斯人来救自己。
一向深爱她的卡西莫多也飙了脏话:“见鬼,你只要外表漂亮!”
和女儿久别重逢的母亲,忍受不了自己的女儿被刽子手台拖上绞刑架,头朝石板地撞去,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埃斯梅拉达最后不仅被渣男辜负,而且还变相地害了自己的母亲,自己也丢了性命。
好的爱情,需要远离幻想,认清现实,而不是自欺欺人,和自己的想象谈恋爱。
爱是双向奔赴,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营造的完美幻想中,在爱情丢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再爱一个人,也不能丢了自我
丑陋的卡西莫多曾被国王的卫队抓走,卫队的士兵狠狠地拿鞭子抽他,情况惨不忍睹,连卡西莫多的养父都不愿意去救他。
埃斯梅拉达看他可怜,出手相助,将心比心。
她深知卡西莫多在太阳底下晒了很久,十分口渴,于是亲手喂他喝水。
而卡西莫多也深深爱上了这个有着惊人容貌的姑娘,他发誓要用一辈子去守护这个姑娘;
从此他丢了自我,后半生都围着姑娘转。
即使埃斯梅拉达并不爱他,但他仍然以付出型人格,妄图通过对埃斯梅拉达好,努力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以此赢得爱情。
他曾经这样说过:
“我知道我长得丑,被扔石头无所谓,但让你害怕让我觉得很难过。”
卑微到尘埃的样子,让人无比心疼。
其实,真正爱你的人,舍不得让你卑微。
埃斯梅拉达即使很善良,也无法接受这么不自信的卡西莫多,甚至“看不惯”如此卑微讨好的卡西莫多。
很多人以为卡西莫多是因为善良,才会对姑娘好,其实并不是,除了单恋姑娘,他并没有做出其他善行。
卡西莫多为爱丢了自我,一味付出,却没有换来埃斯梅拉达的珍惜。
因为卡西莫多没有请来弗比斯,埃斯梅拉达大为不满,两人之间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感情瞬间破裂。
但即使遭到埃斯梅拉达的嫌弃,他依旧不离不弃。
如果放到现代,卡西莫多的行为,可能会被人定义为骚扰。
故事的最后,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养父,心爱的姑娘又死去,没有了外部的支撑,丢了自我的他只剩一副躯壳,觉得人生毫无意义。
所以埃斯梅拉达被绞死后,卡西莫多选择了殉情,和埃斯梅拉达永远地拥抱在一起。
如果埃斯梅拉达仍能感知,她肯定不愿意和卡西莫多合葬。
原来,看似伟大的爱情,实则藏着卡西莫多的卑微和一厢情愿。
人这一生,可以为爱而活,却不能为爱丢了自我。

最好的姿态,是不困于情
小说中,克洛德因情灭人,埃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因情自灭,都让人唏嘘不已。
当你把试图用爱情救赎自己,试图把幻想的爱情当现实,试图用卑微讨好赢得爱情,你得到的只会是痛苦。
萨特曾经这样说过:“他人即地狱。”
与其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在别人对自己的爱意上,让爱情掌控了自己。
不如认清事实,别去打扰一个不爱你的人,别去穿不适合自己的鞋子。
人生最好的姿态,是不困于情。



在佛法里面,六情其实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只是六情是比较早期的翻译用词,后来就都翻译成为六根了,例如在《大智度论》中有说:【六情、六尘和合,故生六识。】(《大智度论》卷六十八)这里很明显的是在说六根和六尘相触而出生了六识,所以可见得在这里的六情指的就是六根。


那什么又是五欲呢?在佛法里面,五欲有两种说法,较为广泛而全面的说法,指的是众生的眼、耳、鼻、舌、身等五种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色、声、香、味、触等这五尘境界;而这一切有情众生所见到的五尘境界,其实并不是色身之外的五尘境,而是由五扶尘根摄取了外五尘的讯号,透过神经传导到五胜义根大脑中,而由如来藏把这些电化学讯号,转变成为好像身外的五尘境一般,其实都只不过是像镜子所显出的种种影像罢了。


这五尘境界,本身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有情众生的如来藏心中,含藏有许许多多的贪、瞋、无明等等的烦恼种子;也因为过去曾经把这些境界不同的韵味,熏习到如来藏心中去了,所以当这些色、声、香、味、触等影像出现的时候,相应的贪、瞋心行就又重新出现了。有句谚语说“色不迷人,人自迷。”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一切有情众生的根本,同样都是本不生灭、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第八识如来藏。但是因为这个本来清净心中,同时又含藏着无始无明以及一念无明,使得众生不明了自己有这样的本觉心,因此而不觉心动,而由本心如来藏出生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然后这个本心如来藏,又依着外尘境而变现出六尘境界相;又同时变现出能见境界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心,来了别这六尘境界;


了别了境界相之后,则又产生了贪爱或是瞋恚心,然后又以为这些虚妄变现的境界是真实的,所以对于这些觉受就相应不断,并且在心中坚固地执着这些境界而不肯舍弃;因此就产生了种种的欲念以及烦恼,然后就生起了种种的身口意行,造作诸种的善恶业;之后又因为所造作的这些业种而成就异熟果报,因此在三界六道中不断地轮转生死,遭受种种的苦果。


除非到有一天,能够依止三宝修学,而且明心见性之后,才能够如实现观到这些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推究起来,就是因为凡夫的心中有无始无明以及一念无明的缘故。


而在有情众生觉悟这个道理之前,大多不会觉得自己依因缘所生的六识心是虚妄不实的;也不会觉得自己所追求的五欲六尘境界,只是虚妄不实的影像;所以就会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要宝爱自己,能够了别境界的六根、六情以及六识心,把握短暂的人生,尽情地享受五欲之乐,这样才算是不虚此生而了无遗憾。


像是最近很流行讲究美食,以及种种奢华的享受,就是这样的心态,而完全没想到像这样追求五欲之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卷十七之中,就用了许多的譬喻来形容众生追求五欲的愚痴以及危害。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说:这真是悲哀啊!众生经常被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所苦恼,但是还是不停地去追求;而得到这五欲之后,苦恼反而更为严重,就好像用火去烧烤身上的疥疮一样痛苦。去追求五欲,对自身没有丝毫的益处,就像狗儿总爱咬着没肉的骨头一样;去追求五欲,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争执,就像是群鹰在争食一块肉,而彼此之间互相攻击;


去追求五欲,就像是执持着火把逆风而行,最后一定会烧到自己的;去追求五欲,就像是用脚去踩毒蛇,一定会被它反咬伤害的。五欲本来是虚妄不实的,就像是梦中得到的东西,在醒来之后也就消失不见了;五欲是不长久的,只像是向人借用片刻,很快就要归还了,但是世间人却被虚妄不实的五欲所迷惑。


因为贪爱而不断地追求五欲境界,一直到死都还不肯舍弃;还因为不断饥渴的追求,造作了无量的恶业,而使得自己在未来世,必定免不了要去受无量的苦果啊!


为了要防止五欲的危害,所以佛陀就会教导弟子们,应该要向内收摄自己的六根,不要随意向外攀缘五欲境界。在《法句譬喻经》当中,佛陀就说了一个偈语,来提醒大家应该要【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法句经》卷一)


关于藏六如龟,在佛世时,有这么一个典故:是说有一位比丘,他独自一人在树林中静坐修行,希望能够在道业上有所实证。不过这位比丘,心中的欲望却很浮动,总是随着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境界而起伏不定,像是每天托钵所得到的饮食的好坏,还是天气的变化,都会让他的心情受到影响,有时欢喜、有时忧愁,始终没有办法安定下来。


这位比丘就像这样子修行了十二年,始终都没有办法得道,他心里就开始想说:“为什么我用功了这么多年,依然还是一个凡夫呢?”


有一天,佛陀感应到这位比丘得度的因缘已经成熟了,于是就变化成一位沙门,来到这位比丘所居住的树林,和他一起修道。有一天,他们一同看见有一只乌龟从河里爬上岸来,这时候又来了一只饥饿的狐狸在寻找食物,狐狸一看见乌龟张口就咬,而乌龟为了保命,立刻就把头尾以及四肢收到龟壳里去了,狐狸努力了半天还是没有办法吃到乌龟,就只好悻悻然地离开了,乌龟等到狐狸走远了,就把头尾四肢伸了出来,悠哉地爬回河里去了。


佛陀这时就对比丘说:“你看世间人,还比不上这只乌龟呢!当乌龟遇到危难的时候,还知道要收头尾四肢。可是大部分的世间人,却完全不知道无常鬼就在身边窥视着,随时准备要夺取自己的生命,却还不断恣情地放纵自己的六根,追逐外在的五欲六尘,造作种种恶业,而使得烦恼魔、死魔等有机可乘;因此就不断地随着业力的牵引,在六道中轮转,无止尽地遭受百千万种的苦难,而没有休止的一天。”


佛陀接着就说了这首偈语来劝告比丘,要“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慧与魔战,胜则无患。”这位比丘听闻了世尊所开示的这个偈语之后,忽然间心开意解,他就断除了对世间五欲贪求的心念,而专注地用功修行,因此在不久之后就证得了阿罗汉果。


其实不仅仅是二乘解脱道,要“收摄六根,防意如城。”大乘佛菩提道的修行,也同样是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譬如《大宝积经》中,有经文说:【是菩萨能摄护身口意业及六情根,常起善业。】(《大宝积经》卷九十四)


只是菩萨的智能较为深利,不但能够看穿六根以及五欲的虚妄不实,明了一切有为法都有如梦幻泡影一般;并且知道六根、六识以及六尘,都是由本心如来藏所生,与如来藏平等平等。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也不会在五欲六尘的境界上来用心,而是在犹如梦幻的境界中行菩萨行、作梦中佛事,摄受众生同向佛道。


前面说明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是最为广泛而完整的说法,因为函盖了五官所接触到的所有境界;但是五欲,另外还有一种通俗的说法,就是指财、色、名、食、睡等这五种粗重的贪欲。


所谓财欲,就是指贪爱世间的资财,甚至为了追求财物,杀、盗、淫、妄等等的大恶事都做得出来;或者是悭吝而不肯布施,因此而下堕到三恶道中受苦,这就是财欲。


所谓色欲主要是指对男女色的年轻俊俏、美貌身材,或是娇媚韵味等等的贪爱。


像是在佛世时,佛陀的小弟难陀,他虽然出家了,但是因为他心中,一直牵挂思念着家中端庄美丽的妻子——孙陀利,所以他完全没办法静下心来修行,后来是靠着佛陀的方便施设,他才完全放下对美色的贪爱,专心的修行,而在短短的七天内就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从这个典故,我们就可以了解,色欲对修行解脱的障碍。


第三种是名欲,是指对世间名声以及面子的贪爱,也就是喜欢自己的名声广传,或是想要名垂千古,这是一种属于喜欢沽名钓誉的欲望。


第四种是食欲,就是指贪爱饮食色、香、味的欲望,像有些人希望吃到各地方名贵的食物,例如鱼翅、鲍鱼、鹅肝酱、鱼子酱等等;另外还有些人是天上地下的所有珍禽异兽无所不吃,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造作了无数的杀业。


第五种是睡眠欲,睡眠应该是有正常的规律和时数,休息到精神足够了就好;但是如果是因为心性懒散,没事就贪爱睡眠而没有厌足,那就是睡眠欲了。如果是很贪爱这财、色、名、食、睡这些粗重的欲界五欲,那么可以说和修行之路是完全相背离的,别说要出三界,就连欲界都出离不了了,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克制这些欲界粗重的五欲,才有可能走上修行之路的。


而一般世间所说的六欲,则是把前面所说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再加上意识相应的意境法尘的欲望,来合称为六欲。


这也是因为后代的众生,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再像佛世正法时期那么专注于内摄修定;反而是心性浮动,很喜爱思考,想象各种法尘境界的差别相,在修行的时候,同样也经常贪着于定境法尘等的意识境界,但是这样却离本心越来越远,烦恼反而越来越多。所以在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外,再加上对法尘的欲望,这也是有道理的。


那什么又是七情呢?一般性的说法是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等这七种情感或者情绪。这些都是由于外在境界的刺激,或者是内在的身心状况,所引起的一些情绪。


另外在中医医学上,则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这七种情绪,因为这些情绪常会和身内的五脏六腑的伤病互为因果,譬如说如果经常发怒的话,那么就会伤到肝脏;反过来说如果肝脏生病了,也同样会让一个人经常发怒。


而这七情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最主要就是从色、声、香、味、触、法等这五欲六欲而来的。因为面对种种境界的时候,心中生起了对于境界的苦乐受,或者是违逆得失的想法,因此就连带产生了七情等的种种情绪。


儒家四书中的《中庸》一书当中就有提到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像这些话语都是在提醒大家,发起这些情绪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如果要发起这七情的话,也应该要克制在一个合理的节度当中;那么无论是对自己,或者是对天地万物来说,都是比较好的。


作者:陆正元老师


更多阅读推荐:

蛇不知自己有毒,人不知自己有错

忧则天下皆窄,怨则到处为仇

新春最吉祥之盛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