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治不开心!(深度好文)

快乐人生99 2022-06-26
一切的不顺都会过去的。


被误解这件事情,在生活中其实还挺常见的。


以前总是会很在意别人的感受和看法,如果有哪句话、哪件事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就着急忙慌地去解释很多。


但往往越是想要去解释误会的时候,反而越说越词不达意,隔阂似乎也越来越深。


后来慢慢明白,有些事你无需解释,有些人你不必解释。


因为人跟人总是不一样的,这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而时间和精力是自己的。


自己问心无愧,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其他一切,交给时间就好。


利用这段时间沉下心来修炼自己。守着自己的生活,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


在你变得越来越真实而坦然的时候,属于你的同路人,属于你的圈子,都会主动地出现。




常听人说,聚散都有时。拥有就珍惜,失去就感激。


生活也好,感情也罢,总要允许有些错过的。


这个世界就是在兜兜转转的错过和重逢里,让不对的过去,让对的出现。


所以,不开心的时候告诉自己,不强求。


放下,不只是放下别人放下往事,更是为了放过自己,轻装上阵。


不要拿别人的高光时刻,对比自己的日常。你要相信独一无二的你,一直都有属于你自己的闪光点。


如果说生活是一本书,那么执笔人是自己,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自己,我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




人的一生,路上颠簸不已,如果我们不懂得爱自己,往往会很难坚持下去。没有人喜欢委屈,一味地付出、讨好、隐忍,最后换来的不过是更多不开心的时刻。


真正在意你的人,从来不想看你卑微到尘埃里的样子,而不在意你的人,他也压根不会去关注你是否落入尘埃里。


所以,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让爱自己,成为余生当中最重要的一门课。


不讨好每一分冷漠,不亏待每一分热情,我们都会过得更轻松和快乐一些。


事情一多心情难免烦闷,遇到糟心的事情状态也很难一下子调整好,这是常态。


但是,不开心可以,尽量不要生气。


人总是无法面面俱到尽善尽美的,但是尽量去修炼自己遇事往好处想的习惯,这真的很有必要。


别为已经发生且不可逆转的事情惩罚自己。


昨天已经过去,明天依然未知,不要灰心,不要沮丧,一切的不顺都会过去的。想想曾经的你多么意气风发,快乐积极,让我们做回最初的自己!


作者:茶茶&辛和 来源:小茶夜读(ID:vipyq95)



这个“瞋”从这方面来看,是一个非常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家不妨想想看,所有的众生不是都自私自利吗?众生不是都想尽办法要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吗?


可是众生却一天到晚生气,一天到晚对周围的有情生气,而每次有瞋心起来的时候,就是先害自己啊!


因为你根本就还没有让对方有所应验报复,所以你就是先伤到自己;众生都是这样自私自利,可是却老是在伤害自己,而自己不知道。


所以这个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要真正对自己好的话,那不是应该永远都别生气才是对自己好吗?


所以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就晓得,这个瞋行的对治,显然是修行上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因为这个“瞋”之所以这么厉害,就是因为它会反覆地伤害自己;而且瞋的伤害不仅在当下,更会祸延后世!



怎么说呢?我们说在经教里面,佛菩萨屡屡地告诫我们,就是说“瞋”----比方说有一些形容词说,瞋好像火一样,会烧功德林;那为什么会烧功德林?


就是瞋会让你对于众生来讲,相当于是你要把众生驱离,甚至是要危害众生;那这样作的结果,你在当世如果对众生犯了瞋的心行,或是甚至有瞋行〔编案:身行、口行〕实际去作了之后,后世大家再相遇的时候,这个当时受到你瞋行的这个众生,很显然后世再看到你的时候,都自然会选择离你远一点,甚至就是老看你不顺眼。


像这样的状况,如果从菩萨的角度来看,你对众生犯瞋行之后,以至于使得众生后世会远离你,乃至于说看你不顺眼,那么你又如何去教化众生?如何去度众生呢?


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就是说,所有一切的这个福德,中间有包含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如果你跟众生之间,有所谓瞋的这个行为在过去世发生过的话,那么未来世大家相见的时候,也必然都会兴起跟当时的瞋行相应的果报出来。所以,这个果报显然不会是一个可爱的果报啊!


因为“瞋”的本身就是让人生气,是一个不可爱的东西;所以按照因果相应的道理,它的果报也必然是一个不可爱的、你所讨厌的果报。


所以这个不可爱的果报,在你的未来世对现的时候,无形中就是会减损你当世的福德。所以佛菩萨才会反覆地告诫:有志于菩萨道修行的菩萨们,千万千万要戒瞋,因为瞋的危害太大了!


瞋是一个很大的性障!所以就是说,修行上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大家要对治瞋。这个瞋的对治,恰巧就是菩萨六度修行里面的其中一个,叫作忍辱度的内容。      


 作者: 叶正纬老师


反过来,我们来看看离开瞋恚的好处。

......因为离开瞋恚的缘故,常常和颜悦色,再加上说众生就已经比较容易跟你亲近;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心念更加调柔之后,自己也受用到实质上离开瞋恚的利益,也就会发觉说,自己的慢心越来越减轻;


因为不会因瞋恚而跟别人结怨,当然也就不用担心说会受到报复,那就离开了种种的畏惧;慢慢的各种功德也可以具足,这个时候,不但是今世得到了利益,未来世还有更殊胜的果报等著呢!


假如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观察思惟之下,还没有办法浇息瞋火的话,还有一种观行可以作参考用来除去瞋恚,叫作“报恩观”。


观什么?观察一切众生无始以来对自己有恩。这个一开始可能很难以接受!譬如说:从有水果可以吃这件事情来看,有种水果的、有采水果的、有搬运水果的、卖水果的,有发明肥料的、制作肥料的、搬运肥料的、卖肥料的,有发明车子来载肥料、载水果的、有制作车子的,有开路的、铺路的,有承办这些种种事情的人员。这些林林总总只是举例而言,说明了现代人取得某一种物质,所可能会有的互相间的关系,其实是说之不尽!


也许你会觉得说:“我只是吃个水果,怎么会有这么复杂的因果关系?我顶多是付了钱买个水果,就这样而已啊!”其实不用说得多复杂,首先我们就说我们要取得水果的过程,这样说来其实并不过分。


其次再说,假如没有这个过程来配合,即使你有钱,恐怕你也买不到水果啊!不是吗?那这样,你是否可以接受说这些人他们都于自己是有恩的?


虽然说自己是付了钱买水果,他们也都得到了相对的报酬,但却也不能否认大家对自己是有恩惠的,而其实也是互有恩惠的。见到这一件事实之后,是不是对众生瞋恨心的念头就又淡薄了一点呢?


此外,还有三种慈心观,也就是众生缘慈、法缘慈、无缘慈的观行,也可以作为对治瞋恚的参考。不过这个部分在这里就不多作说明了。 

 


总而言之,就是要离“瞋”的过患,得到“离瞋”的安隐。可是问题是:说归说,做的时候有时候往往就是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甚至还会在心里面总感觉有一个人在阻止自己不要起瞋。


譬如说,有时候想说:“对方这么过分!应该要教训对方一下。”可是一转眼又想说:“不要啦!现在我已经学佛了,要慈悲一点。”


那反过来说,有时候也许想说:“这件事的怨仇真的是不共戴天,非报不可!”一下子又想:“不对!我已经受了菩萨戒,乃至杀父之仇亦不应报,于自他无益的缘故。”这种情况我们有时候叫作:“白天使跟黑魔鬼”。


因为每个人这方面习气深浅差别的不同,也会导致你想要修正自己的过错的快与慢,不是同一种方法每个人达到的效果都一样。


又譬如说,瞋恚的法有四个过程,叫作瞋、恨、怨、恼;瞋,是说在心中生起了不悦不高兴的念头;恨,是说心中进一步起了记恨的念头,譬如说,有人常常起瞋以后,心里面会这么想,然后乃至口头上会加一句说:“你给我记住!”这样子就是已经达到恨的地歩了,当然记恨的时间长短,也表示出说这个人恨的程度的深与浅;


怨呢?讲的是瞋与恨的缘故,然后进一步想要设计来报复对方;乃至于说,已经开始进行报复的行动,就已经到了恼的阶段,因为这样就已经会恼害对方的缘故了。


明白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观察说,自己瞋恚的势力在瞋、恨、怨、恼四种状况里面到达什么样的程度?最好是不要到达恨的阶段。而世俗话不是也劝勉我们说:“当一个人在盛怒之下,千万不要冒然作出任何决定。”


所以,我们要平时要养成习惯观察自己,在瞋恚方面的势力处于瞋、恨、怨、恼四种状况的那一个程度?最好是不要到达恨的阶段。

 

作者: 章正钧老师


更多阅读推荐:

最有价值的爱,从来都是体谅和行动

别去考验人性,请做自己的主人!

一个人越来越有福气的3个迹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