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要吃掉我”,戳中多少亲密关系的痛处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看过动物杀亲的人,可能被吓到。
好在这一情景离人远。
但因为爱,妈妈“吃掉”孩子,却实实在在给人吓出一身冷汗。
这与最近的一部动画有关。
故事从妈妈包包子开始。
妈妈把包好的包子放入蒸笼 / 皮克斯动画《包宝宝》(来源下同)
吃饭时,最后一个包子突然变成了包宝宝。
被吓一跳的妈妈,赶紧吐了出来。
只见包子滚了两圈,慢慢生长出双脚双手。
变成了“人”的样子。
常常一个人在家的妈妈,惊喜过后,感到开心。
日常开始陪着宝宝玩。
给他喂食。
带他买菜逛街。
宝宝慢慢长大,身高也一直在变。
渐渐的,他开始想脱离妈妈身边,想跟着小孩玩。
担心的妈妈,把他追了回来。
随着时间流逝,他们开始出现争执。
包子把妈妈拒之门外。
妈妈做饭示好,得不到回应。
最后只能再次看着包子和同龄人离开家出去玩。
回来时,听见敲门声的妈妈很高兴。
打开门,却看到包子带着女朋友回家。
妈妈直接被惊吓到。
更可怕的是,包子要和女友离开这个家。
回来只是收拾行李。
没办法的妈妈,用力阻止包子开门。
最后,争不过的妈妈,流着泪,一口将包子吃掉。
简直童年阴影的动画片,这里给出了一个美好结局。
梦醒的妈妈,和回家的孩子,也顺利和解。
有人觉得这个动画诡异吓人,但这不恰好是不少家庭的写照吗?
《包宝宝》短片网友评论 / 豆瓣电影评论
大多数孩子,都或多或少经历过相似的被控制阶段。
不同的,可能只是时间长短,事件大小。
1
孩子不会被吃掉
却常常被掌控
孩子性格形成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这方面,胡歌深有体会。
在他的终身大事上,妈妈管得特别严。
不管他交到了多么优秀的女朋友,只要有一点点瑕疵,就会被妈妈判死刑。
胡歌参加访谈节目谈起母亲 /《鲁豫有约》
“妈妈你开心吗,我尽力了!”醉酒后的他,还曾发过这样的微博。
英文中有 Helicopterparenting 一词,译为“直升机教育”。
“直升机父母”过分介入儿女生活,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子女身边,保护或以保护的名义干预孩子的生活。
他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马上降落,无时无刻不准备施以援手。
父母疲惫劳累,子女往往也不堪其扰。
今年刷屏的朱雨辰妈妈,就是典型的包揽一切。
她自称“用全部生命去爱儿子,没有自我,完全没有自我。”
朱妈妈今年71岁。
每天早上4点起床,给儿子熬梨汁。坚持了整整十年。
哪怕去看望儿子,也不嫌辛劳,随身背着一口重重的锅。
朱雨辰妈妈在综艺节目上谈起儿子 / 《我家那小子》
儿子今年40岁了,她第一次吃到儿子做的饭,竟然哭出了声:
他才40岁啊,为什么要面对这么多!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这样说道。
2
不肯放手的父母
言听计从的孩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1、不放手的心理(分离焦虑倾向)
英国心理学家 Sylvia Clare 曾说: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这种分离让父母们难受,有的甚至因此产生分离焦虑。
这种焦虑,往往是父母控制和溺爱孩子的元凶。
五味杂陈,几乎是所有父母在孩子长大时的衍生情绪。
假期出门游玩的家庭 / 视觉中国
2、父母的自我价值依托于孩子
不知从何时起,孩子的行为表现,成了父母的成绩单。
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依赖感,继而造成了人对“自我”概念的泛化。
“自我”渐渐扩散到了“重要他人”身上,比如孩子。
这时,父母就会将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成绩,纳入自我价值系统中来。
若父母自身带有完美主义倾向,这种将自我价值依托于孩子的情况会更甚。
因为“任何不完美的表现都是对自我价值的威胁”。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林茉莉的妈妈就属于这一类型。
她自身是留美硕士,为了孩子放弃事业。
一切都是“为你好”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因此她生活的所有期望都压在了孩子身上。
尽管茉莉已经考了第一名,她还是不够满意。
监视茉莉,企图将茉莉变成她的百分女儿,以弥补自己不完美的人生。
3、长辈的权威话语权
人类学家 Margaret Mead 就在《代沟》一书中提出了“前喻文化”,也就是晚辈从长辈处习得的文化。
社会总是赋予长辈至高无上的权力,同样也赋予了父母不可违抗的权威。
“作为父母,管教孩子是应该的”;
“你必须听我的,因为作为父母我一定为你好的”;
可孩子开始反抗,这时,大多数父母会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威,进行镇压。
最后家长的权威的确得到了维护,却发现孩子除了听话,什么也不会。
3
尽全力爱孩子
到时间就松手
日本独立教育信奉这样一句谚语:“愛子を旅に出す”。
这句话直译为:将爱子送上旅途。
隐含之意是孩子们应该勇于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早在幼儿园时,孩子们就被要求频繁穿衣换衣,通过更换运动服、校服来锻炼基本的生活能力。
到小学期间,他们需要参与打扫、清理餐盘、帮忙收作业以及任选学生职位,以更好培养集体感和责任感。
NHK记录片就跟拍过一位日本小女孩的生活。
7岁女孩Noe Ando / NHK纪录片截图
安藤年仅7岁,就已经能很好自理生活。
独立的小女孩 / NHK纪录片截图
她每天早晨自己起床洗漱,扎头发,用完早餐后一个人乘坐地铁去上学。
超远的上学路 / NHK纪录片截图
而她的母亲只负责早餐,除此之外没有需要操心的事。
日本留学网也做过采访调查,结果显示:
因为孩子从小被教导独立,成年后(17-18岁)基本可以一个人生活。
日本留学网采访视频截图
泰国短片《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母亲通过指导孩子不断尝试种豆芽,从失败到成功,让孩子实现了第一个梦想。
妈妈教孩子怎么科学种豆芽/《家庭教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前段时候还兴起了一种“散养教育”:
旨在给孩子更多空间与自由,不立规矩,不强迫孩子做任何事。
而以上无论是哪一种教育形式,其实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适当留白。
《妈妈是超人3》里,霍思燕让儿子嗯哼做果汁。
在5岁不到的嗯哼的认知里,果汁就是简单的“水果+水”。
学做果汁的嗯哼 /《妈妈是超人3》
他拿了樱桃和蓝莓放入杯子中,再加入清水。
本以为大功告成,尝了一口却发现不对劲。
霍思燕让他再次尝试。
嗯哼思考后提出应该搅拌一下。
学做果汁的嗯哼 / 《妈妈是超人3》
接受采访时霍思燕说:当孩子专注一件事时,不管对错家长都不要去打断,应该让他发挥想象力,自己找答案找解决方法。
想要培养一个好孩子,经济基础重要,但也不全是。
家长再万能,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长。
生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6岁规则意识开始形成,这时候他们会开始对外界好奇,开始摸索世界。
家长的存在,就是帮助孩子直视、面对和解决挫折。
“帮着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帮孩子解决问题。”
一字之差,一念之间,影响的是孩子一生。
给文章点个赞吧,适当放手和留白,不止适用于亲子关系。
参考文献:
[1]《父母教养方式不同的大学生“大五”人格的调查分析》
[2]朱海英.浅析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C].2017.07
[3]LIN.浅析幼儿挫折感形成原因及对策.[N].2017.06
[4]日本NHK.7岁女孩的独立生活.[CP/DK].2016
本文动画截图来自:皮克斯动画《包宝宝》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为了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
郁金香阳光会亲子陪伴营第二期
正式开始报名啦!
时间:到达:1月25日
离开:1月29日
一共5天4夜
地点:杭州
请点击下方链接:(供参考)
首期亲子营为郁金香4周年感恩福利价
现从第二期起恢复原价3999/人
第二期在第一期的基础上另外赠送2天1夜
更有赠送郁金香疗愈礼物包:书,抱枕,衣服
(包含:住宿、餐饮、营服、物料、摄影、证书等费用)
名额有限,只安排30人
报完截止
缴费方式
银行转账:中国工商银行
账户名:刘隽
账 号:622208 1202011518899
微信转账
支付宝转账
如果您对下一期亲子营有任何疑问
请与以下几位老师联系:
夏祯干老师:电话13208023356、微信xzg417114789
周红素老师:电话13305710619、微信zjzhs56
闳老师:电话13858050631、微信同号
丰群老师:电话13588271970、微信luyaomali
嘉琪老师:电话13311911131、微信同号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充满无限可能的种子
当你栽种希望
你便收获爱与阳光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鼓掌!
· END ·
如果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打赏
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
感谢分享自己康复路上的故事
有公益稿酬哦
投稿邮箱:Amy_123124@163.com
汇集了50位抑郁康复患者故事的
《回到人间》一书正在热销
欢迎大家扫扫描图片下方二维码购书
猜你还想看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抑郁后,她告诉我觉察即疗愈~
郁金香阳光会互助交流QQ群:166154325
希望24抑郁热线:4001619995-2
海豚热线:0571-8802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