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所有焦虑中的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抑郁症的标签
本篇作者 | 水晶(郁金香家长学校辅导员)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
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病了。在郁金香的亲子营、陪伴中心、家长学校,聚集着一大批的焦虑的家长,每个家长的背后,都有一个陷在泥潭中的孩子。
今天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从抑郁的泥坑里爬出来的勇敢的妈妈,她曾经和女儿同时抑郁,女儿一度离家出走,这些过往的经历让她成长并醒悟,并对青少年抑郁有了自己的应对经验和看法体会。
作为郁金香家长学校的一名辅导员、家长课堂的分享嘉宾,她看到了太多身边的例子,于是写下今天的这篇文章,呼吁广大家长:如果家里有了抑郁症的孩子,不不要急于给他们贴上疾病的标签、过度溺爱,使之继续在真空中生活,脱离鲜活的社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因为有时候,当我们过于轻易地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了标签,孩子们便会按着标签去生活,沉溺于疾病,不愿意直视真实的生活。家长要把孩子放在大自然里,放到风中雨中、孩子才能慢慢强壮。
青少年抑郁症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一大类精神类疾病的诊断,造就了一大批“病小孩”。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之所以有这么多抑郁症病人。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网络发达、现代人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学校教育过度追求分数的高功利化,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别轻易给孩子贴上抑郁的标签
抑郁症存在着一个扩大化诊断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孩子出现了厌学、叛逆、顶撞家长的情况,就会被家长拉去精神类专科医院检查,一旦接受检查,十有八九会诊断为抑郁症。从此步入吃药的旅途,甚至搞不好,一辈子就离不开药物了。有时,我们过于轻易地给自己的孩子贴上了标签,于是孩子们便按着标签去生活。沉溺于疾病,不愿意直视真实的生活。
有时回想一下,我们家长这辈人在青春时代,也经历过激素水平剧烈变化、迷惘叛逆的时期,在面对真实社会与学校生活的分界岭的时候,在种种事不如人意的小事件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无法排遣的苦闷。但随着年纪增长,这些烦恼也就在时光中慢慢消解掉了。
青春期就象一条黑暗的隧道,只有我们一个人独自前行,从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迈进,靠自己摸索着、摸索着,走过漫漫长途。
所以说,有一部分青少年抑郁是被扩大化诊断的,这些不恰当的诊断有时甚至为的只是满足抑郁治疗这个市场的需求。现在各种文化机构、亲子营、成长营,林林总总,都需要靠这些青少年抑郁群体来生存。还有一些索要高价的所谓的心理大师,承诺能彻底治好孩子、药到病除,有的家长为此甚至卖了房子去求治,但到头来全是一句空话罢了。越是说自己能包治百病的,是骗子的机率越大。
别把孩子变成社会边缘人
但在警惕扩大化诊断的同时,也要防止真的有病不去治疗、耽误孩子的未来,这就需要家长有清醒的判断力,不要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我曾经遇到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幼年时期原生家庭的原因,发生了这个问题,病重的时候,狂躁而无法自控,要去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自己几个手指就是病重时自己剁了下来。所以,不及时治疗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但同时,也有一些患者,其实根本没有那么严重,由于家长的过度关注和恐惧,而成了社会边缘人。
在郁金香的陪伴中心,我看到一位抑郁症患者,男性,三十几岁了。由于没有接触过社会,看起来才二十几岁。第一次看到他,就觉得他症状很轻的,没有什么大问题。我问他,你什么时候走啊?他说,这里挺好的,是不想离开的意思。他父亲说,孩子出去也干不了什么,干个保安,还得家长看着。父亲首先是一个预设出来的对孩子不信任的样子,而孩子病了十多年,又很享受这种在真空罐子里一样的生活。所以这种家人之间病态的互动很稳定,已经很难打破。就算家长上了一千次课,固有的观念未曾改变,对孩子的看法不曾改变,那么这个“孩子”社会功能的恢复,依然是很难有起色的。
还有一位精分患者,三十几岁,戴副眼镜、很斯文、完全看不出来有问题的样子。郁金香陪伴中心的孟会长说他相当聪明,背起书来又快又好,讲起历史滔滔不绝的,把一帮人全讲傻了。可是,他在陪伴中心恢复得很好,但一回到家里,见到妈妈就发病了。因为妈妈对他的控制是他的病根啊,可妈妈又从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不肯改变。
我在郁金香群里见到过很多双相的病人,都能够正常工作,或吃药康复,或通过自我成长康复,都是看起来事业和工作很厉害的人。社会功能是完全正常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病人,因为得了一个抑郁症,一个双相,就完全变成了社会边缘人呢?
这也就是我急于写这篇文章想说的问题,家里有了抑郁症的孩子,不要把他们变成边缘人,不要给他们贴上疾病的标签、过度溺爱,使之继续在真空中生活,脱离鲜活的社会。
尤其在孩子刚刚生病的一两年,是最容易建立一个健康良性的互动的,把他们推向社会,不要脱离社会生活太久。带病生存,带药工作,带症状上学,这都是可以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要相反,因为孩子成了病人,就把他严密地包裹起来,保护起来。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于一个重度抑郁的患者,可能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休养生息、药物治疗,有极端行为可以强制入院。但是一定不要把住院休养当成一个长期行为去做。我们家长是很容易形成这种病态的稳定的,从一个严厉的极端,走向另一个溺爱的极端,沉浸在对孩子全方位24小时的持续保护之中。
我相信,绝大部分孩子,只是诊断出有一个抑郁状态,意思是他目前情绪低落、甚至有极端想法和行为。但这很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表现,我们通过吃药、看心理医生、运动、瑜伽等等各种方法,是可以摆脱的。医院的诊断并不是一锤子就把孩子的一生定了。
所以说,不要轻易贴标签。贴标签的行为,对孩子有强烈的心理暗示,是在告诉他:我们默许你病了,你可以有一些违反常规的出格行为。
家长要放平心态
父母,孩子周边的家人,一定要有一个稳定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情。即孩子病了,很痛苦,情绪低落,那我们家长不要被孩子的坏情绪带走,否则,很容易造成家长和孩子同时抑郁焦虑情况,而周围家人的这种抑郁和焦虑,对孩子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如果家人出现了抑郁焦虑,需要积极主动调整,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和精神科医生。
家长需要反思自己,在对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溺爱、包办、代替孩子等情况,如果有,请停止这些行为和想法,如果之前孩子是在真空中长大的,那么现在请把他放在大自然里,放到风中雨中、让他慢慢强壮。
当孩子情况很严重的时候,是需要果断放下学业的。很多家长,当我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空间和自由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馈:“哎呀,不上学不行的,下一年就换一个不好的老师了,这个老师很好的。”他们还在继续着导致孩子抑郁和焦虑的行为和想法,并且很顽固地听不进不同意见。当孩子已经面临生命危险的时侯,可是我们的家长还盯着孩子的学习不放。持续的压力和过激的语言,很可能刺激孩子做出过激行为,一旦出现,家长们悔之晚矣。
良好的关系永远大于内容。首先家长需要和孩子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试着去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病态行为(如黑白颠倒、沉迷网络游戏、攻击父母等),直到孩子能够和你建立良好的关系,两人达到一个同频共震,这才有下一步交流的内容。否则,再有用的道理都是毒药,会被孩子自动屏蔽,甚至适得其反。
家长需要让孩子做他自己,孩子以前很可能是为了家人高兴,才去努力学习,即使忍受着痛苦也坚持上学,伪装自己很高兴。只有当我们开始无条件接纳孩子时,才会见到孩子的真面目,当孩子在你面前什么都敢说,不用再伪装时,那么孩子就离康复就不远了。
不要再问,为什么是我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为什么是我的孩子生病?家长首先要承认:每个人人生来是不同的,对于生活中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同样的刺激性事件,对某一个特定的人,当然结果不同。所以,接受是第一要务,然后去做好当下。
其实精神病患者和天才完全是一线之隔,要做哪一个,既取决于病人的主观能动性,还取决于家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甭管上学与否,先做一个能在社会中自食其力的人,这是我对抑郁症患者的一个最低祝愿。愿家长们醒悟,能让孩子们早日回归社会。
好消息!!
为了让更多的郁友能够一夜安睡
总部有福利发放给大家啦!!
现在扫码进入郁金香职业计划创业群
就能免费获得晚上好牛奶2瓶
(市场价:19.8元/瓶)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邮费需自理)
免费领2瓶晚上好牛奶
请速度扫下方二维码▼▼▼
注册成为会员后
后台将会邀请你进入郁金香职业计划创业群
登记发放牛奶
了解项目详情可点击下方图片
· END ·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如果觉得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点赞、打赏
人人公益,公益人人,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
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
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
感谢分享自己康复路上的故事
投稿加小编微信:zhuyiwei0213
有公益稿酬喔
汇集了50位抑郁康复患者故事的
《回到人间》一书正在热销
欢迎大家扫扫描图片下方二维码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