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冬季号:古代世界的天下观与世界主义

世界历史评论 世界历史评论 2022-09-01

目录

文章摘要合集

“无猫之地”:《尼拉玛塔往世书》所见克什米尔动物世界

陈怀宇


摘要:《尼拉玛塔往世书》是7至9世纪成书的反映克什米尔地区宗教生活的一部古代文献,书中体现了当时婆罗门教统治下的宗教秩序,这种宗教秩序不仅用于维护当时南亚流行的种姓制度,也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这种秩序主要体现在婆罗门教所设定的宗教祭祀仪式上,而这种仪式常常提到各种动物的献祭,从而让读者了解当地的自然生态和动物世界,以及人、神、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中可以看出,马、牛、羊是最为重要的献祭动物,而其他野生动物如大象、狮、虎等也在当地广为人知。大象和马也是政治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日常经济生活则与马、牛、羊分不开,鸡、狗、猪作为家禽家畜并不在当地扮演突出角色。人们对当地动物世界的认知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复杂。


关键词:往世书 婆罗门教 动物 马 牛 羊 大象


法国动物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塞尔纳教授访谈录

[法]皮埃尔·赛尔纳 黄浩 李惟一


皮埃尔· 塞尔纳(Pierre Serna)教授,1963年生,巴黎第一大学教授、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所前所长、法国大学研究院院士、法国大学现代史学家协会副主席、国际法国大革命史委员会副主席,法国革命史专家,著有《安托内尔 :贵族和革命者》《人民要求什么?1789年陈情书》《极中派,法兰西的毒药》等作品。近年来,他将目光转移到动物身上,将动物史研究与法国近代史结合起来,出版了《动物共和国》《作为野兽 :关于动物的政治史(1750—1840年)》两部著作,拓宽了动物研究的视野。在 2019年 11月 9日的访谈中,皮埃尔·塞尔纳教授回顾了法国动物史的发展以及动物史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和英语世界的对比,他指出了法国动物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具备自身特色。随后,塞尔纳将动物史与 18世纪研究尤其是大革命史研究结合,阐述了其偏重政治史的研究取向,并通过对“形象”与“再现”的概念阐释,解释了他的方法论。最后,他评述了“自然契约”等理论前沿,并指出人类的义务是当今处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出发点。



帖卜·腾格里所传神谕考

邱轶皓


摘要:萨满巫师帖卜·腾格里在成吉思汗的登基仪式上预言其将统治世界,这是蒙古帝国早期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本文尝试从多种语言文献的记录出发,重新考察这一事件的原始面貌,及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萨满 帖卜·腾格里 蒙古帝国 历史记忆


古代两河流域人的宇宙观

宋娇 李海峰


摘要:古代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的初始状态是一种原始水的存在状态,因此其本源便为水这一物质。关于宇宙万物的起源,两河流域人认为宇宙万物均由神所创造,这与宗教在两河流域人生活中的地位紧密相连 ;关于宇宙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终发展为上天层、中天层、下天层、大地表层、阿普苏和地下世界的结构,不同区域中分布着地位不同、职责不同的神灵,其内部结构也是对人间社会情形的反映。


关键字:古代两河流域人  宇宙观  万物起源  宇宙结构


古代埃及书信中的玛阿特观念

郭丹彤  陈嘉琪


摘要:玛阿特在古埃及神话中是真理和正义之神,它所创造的理念具有平衡、秩序、规范、道德等多种内涵,这些内涵充分体现在古埃及的书信当中。无论国王、大臣还是百姓,他们之间往来的书信都要遵循隐含在玛阿特内涵之中的、与各自社会角色和地位相符合的要求,从而推动古埃及人的有效沟通和社会生活的有序运行。本文尝试以古代埃及的信件为文本,发掘古埃及人的书信中所体现的玛阿特的内涵。


关键词:古埃及 书信 玛阿特观念 宇宙秩序


佛教文献中记载的古代印度大地区划

周利群


摘要:印度古代大地区划,有《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经典分法,也有七分和九分两种大地划分方式。中印度为地理中心的五分印度,与印度四赡部洲宇宙模型息息相关。七分大地,以南赡部洲为中心形成七洲七海的环形世界。九分大地以须弥山为中心形成九洲大地,婆罗多处于世界的南部。本文以《大唐西域记》《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文本等佛教文献中的大地区划概念为切入点,结合《往世书》等文献,探讨印度人心中的五分印度、四洲、七洲、九洲等学说的“中”与“边”,简要分析印度大地区划观念的知识来源,探讨印度的中心观。


关键字:五印度 龟分 曼陀罗 《大唐西域记》《虎耳譬喻经》


古希腊文明视域下的“世界中心”:一项观念史考察

白春晓


摘要:古希腊人对于“世界中心”的看法经历了几次显著的改变。在荷马的《奥德赛》中,女仙卡鲁普索居住的俄古吉亚岛是“大海的肚脐”。公元前8世纪末,德尔斐成为希腊的宗教中心并逐渐被尊为“大地的肚脐”。公元前6世纪,在米利都兴起了知识革命,阿那克西曼德和赫卡泰乌斯对世界的认识有所改变,但仍认为德尔斐是世界中心。进入古典时代之后,希腊人对地理区域的了解进一步扩大,加之一系列帝国或霸权的兴起,雅典等几个新的政治中心出现,德尔斐的地位受到挑战。随着希腊政治形势的混乱和独立地位的丢失,希腊知识精英们逐渐将人居世界中心的关注转向了对宇宙中心的探索。作为希腊化时代最大的学术中心,亚历山大里亚深深吸引着他们。虽然德尔斐和雅典仍被尊崇,但希腊本土的吸引力和中心地位明显下降。


关键词:古希腊 神话图景 宗教中心 政治中心 学术中心


从殖民地、大道、游记、里程碑和地图看罗马世界观与罗马帝国主义

王忠孝


摘要:由于资料稀少,我们对于公元前 3世纪之前罗马世界观的了解十分局限,但不难推测罗马人对世界的认知是和数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的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分不开的。其中,殖民地、大道、游记、里程碑以及地图作为领土扩张的视觉化产物,在较大程度上呈现出具有罗马特色的空间观念和世界想象。汉尼拔战争结束后,希腊地理学和制图学的发展极大地加深了罗马人对人类世界的了解。然而,亚历山大大帝的世界征服对罗马世界观的演变产生了更务实的推动力。在共和国最后几十年中,贵族之间白热化的竞争将罗马的空间拓展推到了另一个层次。到奥古斯都时代,罗马政治精英们热衷于强调他们统治了“全球”,并建立了一个无边界的世界帝国。


关键词:殖民地 大道 游记 里程碑 地图 世界观 罗马帝国主义


朝鲜后期西方世界地图的传入与影响

[韩]安洙英


摘要:到 17世纪后期,从中国传入朝鲜的西学及西方的世界地理知识,开始动摇构建在朱子性理学和华夷观之上的朝鲜社会。对当时的朝鲜学士来说,西方世界地图不仅仅是勾起猎奇兴趣的异域之物,更是他们争相讨论的对象。一些朝鲜学者接受并克服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地理世界认识,关注以前鲜为人知的西方世界以及“地圆说”;而保守学者对此持反对态度,固守由中华观和“天圆地方”构成的传统世界认识。本文考察朝鲜学士对西式世界地图的反应和接受,以及新地理观念与传统观念对立及融合的过程。最后再以“天下图”为例,讨论西方世界地图对朝鲜传统地理观念、世界观的影响。


关键词:朝鲜王朝 世界观 天下图 地理知识 世界地图


19世纪越南朝贡体系建构的另一个维度:阮朝如何书写“和亲史”?

钱盛华


摘要:1802年阮朝建立后,自身强大的国力使其将自身置于中南半岛各国文明的对立面,并谋求建构一套以自身为中心的朝贡体系。本文借助柬埔寨史料考察阮氏玉万同柬王吉·哲塔二世的和亲及玉万在越南历史中的贡献,进而解析阮朝官方对于这段历史记忆的态度和立场。通过对比《钦定越史通鉴纲目》与《大越史记全书》中的相关段落,我们可以揭示阮朝如何重新塑造越南历朝的“和亲史”。阮朝有意将 19世纪初期越南在中南半岛的优势地位解释成一种长时段的存在,但由于古代和亲史会削弱这一解释的说服力,因此其在修史时对史事进行了多样的、不同程度的删减和调整。最后,朝贡体系的建构不仅局限在传统的政治与外交这两大维度上,“大南帝国”内部其实也通过重塑历史记忆的方式使这套朝贡体系显得更加合理和系统化。


关键词:朝贡体系 越南阮朝 和亲


20世纪泰国对世界史的认知与教育

[泰]瓦查拉·辛德胡帕尔玛  [泰]陈玉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泰国史学史的研究,探讨 20世纪泰国对世界历史的认知及其教育。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追溯泰国世界观的来源,即宗教信仰 ;第二部分阐述当西方的现代知识被泰国精英引进泰国后对泰国人的世界历史观的影响 ;第三部分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及其意识形态如何改变泰国历史教育对世界的认知。


关键词:世界观 世界史 全球史 泰国 泰国史


“边土”的超克:中世日本世界观与两界曼荼罗

康昊


提要:日本中世的世界观是宗教的时空观之下的世界认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基于佛教须弥山说的“三国世界观”和源于两界曼荼罗思想的密教世界观。二者与本土的神祇信仰相结合,使日本克服了因“末法”“边土”的佛教时空观而产生的自卑意识,逐步获得了佛教地理空间观念的中心地位。日本被塑造为大日如来的佛国“密严净土”,对天皇、日本、中国和印度的认识都被密教化,形成了一种以天皇、日本为中心的世界认识。


关键词:日本 世界观 佛教 两界曼荼罗 神国思想



认知语言学概念研究范式下的俄罗斯人世界观初探:一项基于《俄语意象词典》的实证考察

刘淼


摘要:民族世界观是一个宏大的主题,体现在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从细微处入手,以民族语言中的概念词为切入点,依托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研究成果《俄语意象词典》,通过六个相互联系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性的概念词,从语言认知的视角对俄罗斯人世界观进行阐释和解读。研究表明,俄罗斯人对未知的、神秘的力量有着一种朴素的崇拜心理和服从意识。在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中,更注重客观存在的自然力量,对人改造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不足。在人类社群关系和人的抽象意识世界中,更加关注现实和规则对人的制约作用,对人的存在价值有着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概念研究范式 俄罗斯人世界观 《俄语意象词典》 实证考察


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兴起与学科体系创立

陈奉林


摘要: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关注了历史上那些有重大影响的问题,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初步建立起自成一体、框架宏大的知识体系。中外关系史研究以中华民族复兴为深层次原动力,探索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总结各国文明交流交往的有益经验。中外关系史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世界史乃至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值得认真总结与系统阐发。总结中外文明交往的历史经验,吸取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是历史学的基本社会功能。在新时代条件下重新思考中外关系史研究这一艰巨课题,是中国学术自觉参与社会变革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学术贡献与使命担当的体现。


关键词:中外关系史 学科体系 学术话语体系


文史之通义何在:重读章学诚暨《道公学私:章学诚思想研究》读书会


岳秀坤,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副教授

陈新,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邓志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章益国,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办方:

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人类历史重大理论问题话语体系建设基地

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


时间:

2020年10月11日19 :00—21 :00


编辑:周淼淼

往期回顾:

新刊首发 |《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春季号:中世纪的情感与真实

新刊首发 |《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夏季号:历史中的知识与解释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秋季号:欧亚历史上的动物与人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