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2年夏季号:历史意识、历史分期和史学史

世界历史评论 世界历史评论 2023-04-06

目录

文章摘要合集

历史意识的心理学:一个论纲

[德]约恩·吕森


摘要:历史意识是在多维度上对人类实践生活的时间方向进行解释的工具。在历史意义形成的心理过程层面,“历史”作为人类意识(包括无意识)中的一种状态而出现。在人类的心理和精神中,并通过人类的心理和精神造就,“意义”才得以形成。由此,人类的活动、痛苦、思考、情感等所有生活实践才得以展开。历史意识同时扩展进入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领域。它们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意识的有意图的控制,并且在这些意识与意图起作用的情境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无意识的心理和情感的力量中,包含着决定人类文化导向的意义标准。无意识是理解和解释世界与自身交互性的一个先决条件,并通过它的文化性影响,无意识进入历史意识的领域。由此,历史意识的心理学扩展为一种总体性的历史哲学。当前,对于在人类心理和精神维度的时间性指向之下,历史思考的意义与价值的研究仍较为匮乏。


关键词:历史意识 心理学 无意识 历史思考 意义形成



概念与分期:世界历史教学中的方法论问题

[俄]列夫·别洛乌索夫


摘要:按照“现代史”的概念划分世界历史的传统方法已经过时。比照中世纪史的划分,我们可以将近代史按时代特征划分为近代早期、近代、近代晚期三个阶段。20世纪属于近代晚期,而非之前认为的“现代史”。苏联的“社会主义试验”是属于近代晚期的现象,它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走向终结,标志着近代晚期的结束,随后历史转为“当代史”。“当代史”则是全新的历史时代,它的内容包括 :信息社会、全球化、通信革命、数字经济、加密货币、国际恐怖主义、网络战争等。我们应该放弃“现代史”的概念。


关键词:世界历史分期 近代早期 近代晚期 “当代史” 现代史


19世纪西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三大主题研究

——由百合花历史图像引出的学术史思考

周春生


摘要:在19世纪的西方文艺复兴史研究领域,意大利无疑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艺术史方面,以画派、风格研究为中心并从历史的角度勾画出各画派、各代表性艺术家的基本特征,为未来的研究确立基本的学术框架 ;在佛罗伦萨史研究方面,以文化为焦点全方位梳理佛罗伦萨的社会历史演变状况,从而使一座文化名城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美第奇家族史研究方面,将家族史与意大利整体的历史结合起来、将人物的历史作为与人物的性格等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评价美第奇家族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性历史作用(特别是文化繁荣方面的作用)等。所有上述研究成果的形成均建立在学者对当时图书资料、档案资料、实物资料等的充分研读和考证基础之上,凸显出19世纪学术研究的功力。


关键词:百合花 艺术史 佛罗伦萨史 美第奇家族史


由戴维斯而及戴维斯——1971年数学家钱德勒·戴维斯的“破冰之旅”

周兵


摘要:美国数学家钱德勒·戴维斯于1971年9月来华,访问了中科院数学所、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机构,与华罗庚、苏步青、吴文俊等中国数学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他的访问对中美两国数学界的教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依据史料对钱德勒·戴维斯在“文革”期间的访华历程进行研究,追述中美关系正常化初期两国之间的“民间外交”和“科技交流”。


关键词:中美关系 数学 钱德勒·戴维斯 1971年 “破冰之旅”


表现的摹拟模式:以柏拉图为中心

张骏


摘要:在西方有关历史表现的源头处,柏拉图的摹拟表现学说相当引人注目。它开启了长久以来研究者围绕表现问题讨论的重要问题域,诸如“原型”“表象”“摹拟”和“表现”等关键概念术语都能在柏拉图的相关著作中找到相应的论述。而柏拉图的摹拟表现理论是与处于核心地位的灵魂学说分不开的,进而铺展蔓延到了技艺、语言甚至政治领域,体现了其能够引领柏拉图思想系统整体的元问题的特征。而西方表现学说史上相继出现的某些特定理论正是对于柏拉图所提出的这一重要表现模式的回应,分析其中的关联和相互影响,也是一股能够推动表现理论发展的助力。


关键词:摹拟 表现 柏拉图 技艺


《不列颠诸王史》与12世纪英格兰的国王观念

孙晓斌


摘要:蒙茅斯的杰佛里所著的《不列颠诸王史》是一部叙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之前不列颠历史的伪史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世俗教士杰佛里用一些或来源于传说或由自己虚构的故事描绘了近百位国王。在杰佛里所处的12世纪,英格兰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封建国家,带有现实关怀的《不列颠诸王史》对虚构的古王的描述,证明了该时期理想的君主应该是什么样的:既应当是征战的武士型国王,又应当是虔诚的信徒型国王,但是对其身为世俗国王的要求要高于对其宗教性的要求,其对外作战功能则被视为比其他世俗功能更重要。这一国王观念来源于现实,被伪史所建构并影响着整个12世纪国王形象的塑造。


关键词:《不列颠诸王史》 蒙茅斯的杰佛里 亨利二世 理想国王 亚瑟王


莫里斯·多布与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奠基

初庆东


摘要:莫里斯·多布是20世纪西方最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也是享誉世界史坛的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的奠基者。他是忠诚的英国共产党党员,服膺马克思的理论,终生致力于恢复马克思在西方经济学谱系中的地位,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历史与现实。他关于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研究,引发马克思主义学者之间的论战,使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克里斯托弗·希尔、罗德尼·希尔顿等年轻一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从中获得学术训练和知识养分,奠定了他们的研究基础。多布对重大问题的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视,对社会底层和阶级的关注,对整体史研究方法的运用,形塑了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的学术品格与话语体系。


关键词:莫里斯·多布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过渡之争 经济社会史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具体化与早期美国全球史的时代之思

余伟


摘要:20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下编纂了《世界通史》。差不多同时,西方学者也展开了全球史研究。二者志向类似但学理不同。苏联学者以社会的进步性发展观和世界历史的过程统一性观念来展开论述,呈现出经典的历史发展五阶段论模式,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欧中心论,但也有着历史简单化和经验绝对化的弊端。中国学者吴于廑吸纳全球史的有益成分,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础上提出世界历史纵横发展理论,有待当今学者进一步完善。相比之下,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和麦克尼尔吸纳社会科学成果,主动更新历史解释模式,以文明概念超越民族国家范畴,侧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同时存在对文明内部结构认知不足的问题。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下可见,它们都是时代的需要和学术本身诉求的结果,但苏联模式僵化理解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全球史则把现象与本质混为一谈,都未能彻底打破西方中心论。随着碎片化时代的来临,二者也需要进一步的交流。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世界通史 全球史 统一性


美国史学界关于卡尔·贝克尔史学的研究

王娟


摘要:在西方史学史特别是美国史学史上,卡尔·贝克尔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地位。与国内学界相比,美国学界对贝克尔的研究更为丰富。美国史学家主要从三个方面讨论贝克尔史学:第一,基于贝克尔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和学术语境,学者们阐明了贝克尔的治史取向;第二,基于贝克尔的“双重革命”解释和相对主义史学思想,学者们分析了贝克尔的研究转向;第三,基于贝克尔史学思想的演进逻辑,学者们论证了贝克尔史学的性质,同时在后现代语境下评述了贝克尔史学的价值。这些讨论与美国史学转型和社会变革密切相关。梳理美国学界关于贝克尔的既有研究,是国内学者在新的研究情境下进行学术对话、推动国内史学的反思与成长的前提。


关键词:卡尔·贝克尔 双重革命 历史相对主义


当代德国史学理论中的历史意义:渊源、生成与经验

尉佩云


摘要:“历史意义生成”是当代德国史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总体而言,它是在德国理念论历史哲学的解释系统失效之后,伴随着现代性历史思考和现代性历史进程本身发展而来的。历史意义生成作为一个系统概念,一方面在探讨德国传统历史思考中理念论核心的当代理论形态 ;另一方面,历史意义同时以知识论的方式在论证当代历史研究的价值与合法性基础。在思想脉络上,它来自德罗伊森、狄尔泰、伽达默尔等德国思想家。约恩·吕森通过感知、诠释、导向和行动的四个精神程序,阐明了历史意义在当代历史文化中的生成逻辑。对历史意义的“不可预想性”、生成逻辑以及它与“历史统一体”等经验概念之间关系的分析厘清,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代德国史学理论不同于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整体导向与解释体系,即历史意义在当代时间经验中应当重塑人类历史思考的整体性。将“历史意义”这个思想概念和现代德国历史的实践发展结合来看,它是一个包含着政治、认知与道德诉求的综合性概念范畴。


关键词:历史意义 历史意识 历史统一体 “不可预想性”  约恩·吕森


叙事与记忆:独特事件的历史哲学思考

张小忠


摘要:如何书写像大屠杀那般的独特事件,成为后叙事主义历史哲学思考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随着实践史学理论的发展,“历史经验”“记忆实践”与“历史责任”等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并成为理解和阐释大屠杀事件的有效理论工具。独特事件的书写同样有赖于确凿可凭的史料文献、图像资料和物质遗存,也需对史料的内涵及解释原则进行理论反思;然而,这类书写不止于纯粹的史家技艺问题,更凸显了历史知识介入生活实践的社会效应。实践的历史哲学家势必将目光投向与当下现实问题相关的历史文本,这种现在主义的视角呈现了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互动关系,历史学家无疑肩负着理解现在、阐释过去和指引未来的职责。


关键词:独特事件 历史经验 记忆实践 现在主义 历史哲学


论安克斯密特对“表现危机”的克服及其问题

庄泽珑


摘要:安克斯密特所说的“表现危机”意指这样一种情形,即传统、语境等因素对于表现的决定作用超过了被表现者,从而使得表现不再成为我们接近被表现者的途径、反倒成为其障碍。一个彻底克服表现危机的迹象是,安克斯密特在《历史表现中的意义、真理和指称》中发展了一种表现的三阶模式:表现、被表现者以及所呈现者,他指出表现的所呈现者属于被表现者的“面相”,是实在自身的一部分。此外,他还提出历史表现在一种修正过的真值理论中也是可以成真的,并且把这种有别于命题真理的表现性真理定义为“世界或客体依照其面相而向我们揭示的东西”。面相与表现性真理的引入,相对于安克斯密特早先支持的叙述观念论无疑是颠覆性的转变,但这个三阶模式强烈暗示的实在论也引起了若干争议。本文试图说明,面相、个体历史经验以及一种远离了主体间性的实在观念在安克斯密特的体系中是彼此关联的,它们都指向“客观事物”的类别尚未在主体间被确立之时的本真状态;尤其在历史写作中涉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本质上具有开放性的概念时,我们面临的不是事物而仅仅是实在中的各种面相。但笔者认为,在安克斯密特对表现危机的解决方案中,他把概括史学文本的中心观点也拔高为“内在于过去自身”的真理是一个有待商榷的做法,造成这一困境的根源可追溯至他早先对叙述实体的双重界定方式。


关键词:安克斯密特 历史表现 历史经验 面相 表现性真理 叙述实体


秩序与历史:沃格林的历史多元论与秩序解读法

贝承熙


摘要:沃格林在《秩序与历史》中以“存在的飞跃”为主线,建立了一套能够揭示秩序如何在诸文明中演进的思辨历史哲学。他认为,对存在领会的突破构成了文明史的关键线索,但这一线索并非单线化、西方中心主义的,而是一种克服“历史创生论”、突出各类精神突进进程复杂性的框架。这一对历史秩序网状结构的叙事基于沃格林对历史书写的独到见解,他将历史编纂本身看作发现人性历史维度的重大事件,因而历史写作自当努力阐明人作为居间的存在不断在存在之流中挣扎的过程。而为了以一种更能展现历史厚度的方式贴近史料,沃格林摆脱了黑格尔以降用僵化概念解读史料的方法,他将史料看作与当时的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生生的符号,极力还原当时之人对于存在秩序的体验,试图在具体的语境中解读史料的涵义。由此,沃格林通过体察诸多文明形态各异的秩序理解,彰显了历史的展开将何以可能。


关键词:沃格林 历史创生论 历史编纂 符号解读


重回政治思想史:专访剑桥大学约翰·邓恩教授

李汉松 (英)约翰·邓恩


约翰·邓恩(John Dunn)是英国政治理论与思想史家、“剑桥思想史学派”创始者与代表人物之一,现为剑桥大学荣休教授、国王学院院士。20世 纪60年代以来,邓恩以传记式的史学考据方法研究洛克档案,全面革新了国际学界对洛克思想的认知。在与哈佛大学政治系、华东师范大学全球思想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汉松的对话中,邓恩回应了一系列方法论和史学史问题。他以洛克为例,阐释了语境主义研究中的传记维度,介绍了洛克在欧美各国的影响,以及政治思想史在反思当代民族国家危机与国际关系困境中的作用。


编辑:周淼淼

往期回顾: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2年春季号:全球语境中的印太史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冬季号:古代世界的天下观与世界主义

新刊首发|《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秋季号:欧亚历史上的动物与人类

新刊首发 |《世界历史评论》2021年夏季号:历史中的知识与解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