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早期人类祖先,在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文化之前,和其他动物也没什么不同:
“野居穴处,未有室屋,则与禽兽同城。”
人类的生存手段、生活方式,甚至生育都与动物界没有多大差异,只能被动地适应和接受大自然的环境和支配。
人的基因、组织结构等方面与动物(尤其是灵长类动物)较为相似,许多行为活动也可以从动物身上寻到一些印记。
在漫长的进化长河中,人类面对残酷的现实,为自身的生存争取到了“主动权”,与地球上的万千动物,又存在着本质差别。
人类与动物,有联系也有区别
人类祖先和其他动物在进化道路上,原本是处于同一生存环境和起点上的,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人与动物发生了重要分化,不仅超越了其他动物,还发展成了独立意义上的人。
不过人类与动物间,有一个本能需求是永恒不变的:生存和繁殖。其实也正是这两大基本需求,推动了生物界的演化,形成了如今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地球景象。
人类为生存、养育下一代努力奋斗,动物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们也时刻在为种族繁衍、争夺配偶而斗争。
只要有后代的存在,危险到来时大多数动物都会本能地选择保护幼崽,以保证种群的生存,而人在危急时刻也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的后代。
当然,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有着足够的智慧,有复杂的语言,有高级的大脑皮层,与动物存在着许多本质差别。
美国“趣味科学网”列举了10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事情:
1. 停止生育后仍旧生命不息;
2. 童年期更长;
3. 知道脸红;
4. 会用火;
5. 穿衣服;
6. 语言;
7. 双手;
8. 毛发短;
9. 直立行走;
10. 不寻常的大脑。
我们还注意到,在繁殖后代方面,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天生都能分泌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人类个体性成熟后与动物的求偶相似,会追求异性、寻找配偶。
然而,自然界中几乎所有动物都有一个固定的“发情期”,而人类并没有,人与动物在繁殖策略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异,这究竟是为什么?
大多数动物有固定的发情期
放眼动物世界,几乎所有动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繁殖期,以确保能在最有利的环境下繁殖后代。
动物的交配活动,基本是由雌性的发情期来决定,大多是发生在春秋两季。一到繁殖季节,许多动物都会变出得异常的热情和活跃。而如果没有到某个特定的时段,雄性则会默默遵守这一法则。
什么是发情期?
发情期是指猿类及大多数哺乳动物中的雌性,只能在某些季节的某些日子中才有进行繁殖行为的要求和怀孕的能力。
为什么动物会存在固定的发情期?其实无非是受到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为了适应自然的生存法则,繁殖活动具有季节性,或受气候影响和支配。
动物的生存与环境、外界季节、气候等因素息息相关,甚至一些不耐寒的动物,为了在严冬争取生存的机会,会以“冬眠”的方式度过漫漫长冬。
而到了万物复苏的春季,或者是不冷不热的秋季,生存条件发生了有利的变化,不用为生计奔波发愁,接连不断的食源供应,让动物有很多机会去顺利完成“传宗接代”这件大事。
不同的动物发情的时间不同,它们会根据孕期的长短来适应自然规律,让幼崽出生在食物充裕、气候适宜的季节,就更有利于种族的繁衍、壮大。
总而言之,动物的繁殖活动具有季节性、周期性,这是动物长期适应环境而获得的一种生存对策。
为什么人类没有所谓的“发情期”?
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在原始社会初期,与其他动物一样处于机会均等的进化道路上,然而,我们人类却没有所谓的“发情期”,甚至人类女性的排卵期也十分隐蔽,不像其他动物那样会“广而告之”。
也就是说,人类不仅没有像动物那样有特定的繁殖周期,而且雌性的排卵期也难以察觉,这在动物界是极其罕见的迹象,究竟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
其实准确地说,人类也有自己的繁殖周期,人类女性每月都会进入一个排卵期。只不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繁殖活动的目的几乎与生育分离脱节,失去季节性,也不受任何时间控制,与动物的繁殖策略存在本质差别:
人类在自身进化过程中,进化出了复杂的大脑皮层,成年人类大脑大约重1.36公斤,却具有敏捷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虽然人类也会受到激素分泌的影响,但是不像动物那样完全受激素、生理的控制,而是可以自己理智地控制,这是大脑发育的结果。
火作为一种生产力,调节和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例如吃熟食、居住环境更适宜等等,使人的生存不再受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的支配。
火这种特殊生产力,甚至还促进人类积极地适应自然,为自身的生存进化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远远超越了自然界的其他动物。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生物,人类的习惯、民俗、社会等围绕着一夫一妻制家庭而形成。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幼崽,断奶后很快就会变得独立起来,而人类的孩子在出生后的很多年里,都依赖父母的养育和呵护。
通常情况下,在繁衍后代时人类女性需要对后代花费更多心思和投资,例如怀孕、哺育等。
人类的繁殖行为更有利于稳固配偶关系,促使父母双方共同养育孩子,毕竟人类家庭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