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读本丨《阿尔塔蒙之路》:书里有温度,是魁北克式枫糖浆的暖

2017-11-30 女性阅读新力量➤ 半城




文学的温度——魁北克式枫糖浆的暖

文丨赵苓岑

图 丨 Kilian Schönberger



标准对于有感性作祟的文学来说,难。但温度,是阅读时心里甚至生理自然的判断,比如:看得汗毛直立,看得暖洋洋的,看得心里一热……把温度引入文学,许多难以划归的作家、作品自然就有了合适的位置。常识告诉我们:高温容易腐烂,低温容易保存。


闲逸自处的作品大抵低温,什么叫闲逸自处?为一己之志趣而写,不图看的人知达,所以即便写山写水,哪怕写个可爱的动物,比如猫,也有些轻飘,隐而浮,看的人抓不住自然难引争议。



看得人血脉贲张的作品自然是高温的,容易腐烂在不应谈对错的文学里不是失去价值的表现,反而是在用生的生命力表现生之沉重的反面——死亡。这两个极端在我看来,对应最贴切的分属婉约派及波德莱尔、萨德等法国作家。


而文学温度表的中间,应该给治愈系留一个位置。作为九十年代末期出现在日本的新名词,治愈系一开始就和人的姿态联系在一起:亲和、自然之态。任何一种需求都应缺失而生,如果亲和、自然在现代人看来有了治愈的功效,那距离与隔阂就时常相伴。


虽然平日里治愈系推及的范围已至生活方方面面:图片、音乐、玩偶,甚至食物,但从治愈系“细微中见美好”的释义看,电影与文学这两种借过程讲变化的形式,更能充分地体现“见”这一发现的不易。



治愈系也是有要求的,就原产地日本而言,无论电影(《小森林》《海鸥食堂》《四月物语》《幸福的面包》),还是文学(《一个人的好天气》《厨房》),都是无常中累积的一个个“小确幸”,给人一种无常即日常的闲寂感。


如果以一种食物形象地表达日式的治愈,应推抹茶,涩而不滞,清凉。相较于善用留白与省略的日式治愈,西方有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治愈叫魁北克式治愈。


一个岛国对自我的珍视表现于对当地自然风景及风俗文化的执着,更为突出地表现于对家庭成员间的牵绊的描写,因为一个家庭就像一座孤岛。



但对于一个没有久远历史的法裔移民区,面对悬崖峭壁与高山河流,海洋与湖泊,魁北克这份漂泊的忧(魁北克诸多代表性文学作品从标题就能看出飘零,《岁月在漂泊》《艾玛尼埃尔人生一季》)只能用朗阔的哲思来解。


以加布里埃勒•罗伊为代表的魁北克作家,借着孩童的懵懂与好奇安抚着曾经幼小的人生看客——小小的“我”以及人生变迁中接受遗憾的经历者——卑微的“我”。


不同于日式治愈森林系的感恩,魁北克式治愈的温度来源于哲思,是金黄的枫糖浆,偏暖。


2010年从法国回来,我选择性地带回三类书:高温的恶——《恶之花》《沙发》;低温乃至零度的禅思——《未来之书》;中温的魁北克式治愈——《阿尔塔蒙之路》与《秋季环游》。



不同于某类文人对某一风格的专注,这三类书代表了我对规则及束缚有意的排斥,对真烈的不放弃,对自成世界的理性与闲逸的固守,对自我治愈的渴望。你不能要求一个把生活活成文学的样子的人更多了。


当时我看着一列火车,想到了“错过”这个词。


你出生的时候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这是一种错过;

你在经历着人生最艰难的时刻,我在遥远的地方不知经历着什么,这是一种错过;

你在讲述你的生活,我因为不曾参与或者不了解,过了就忘了,这是一种错过;

你在说着东,我在说着西,这是一种错过;

你在大雪纷飞的北方,我在艳阳高照的南方,这是一种错过;


你走向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我停在原来的地方……这不仅是空间、时间、懂得的问题,复杂到只能用“生活”两个字含混过去。



每一次无奈地想起“生活”两个字,就像这本《阿尔塔蒙之路》里的小女孩克里斯蒂娜所困惑的:“只觉得生命一点不平等,一点不公平。为什么所有人不能都从一岁开始,每一年一起往上长呢?”


书中有大量的篇幅在说加拿大一望无际的平原的坦荡与聊赖:


“显得空荡荡,了无人迹,像拉回荒蛮的梦,孤绝遍野;像原野有心不要人、屋子和村子,一眨眼,使劲甩掉了一切,一返过去的模样,遗世而独立。”


好不好呢?平等与公平,意味着同一个起点,同一个终点,过程中没有起伏和意外,好不好呢,不好说,但书里的老人会告诉你:


那多无趣。当风吹皱了温尼伯的湖水,随水浪起伏的海鸥隐隐约约,漫上沙岸的湖水退回又来,仿佛都在说着失去;当姥姥家的柜里满满的食物都快溢出来却没人享用;当热闹的人群在喧嚣的温尼伯湖商业区里啃着油腻的炸薯条而老人与克里斯蒂娜静静地坐在湖边;当第一次偶然经过的阿尔塔蒙之路刻意寻找却再也找不到时;当克里斯蒂娜从一个生活的看客——对生活不断地提出疑问,到生活的经历者(经历变迁,逐渐成形的自我对抗顽固的母亲)——对生活下着判断,做出回答,仿佛都在说着错过。



当坦然接受这份遗憾——即使没有确切的答案也依然愿意坦然地随生活走向可能,就会和作者一同发现,世间的相遇自有它的道理,无法同步注定了只能错过的步伐在某一个地方终会相遇,在阿尔塔蒙之路:


错过意味着前后交错,前后交错才有了路。阿尔塔蒙之路不仅仅只是地图上的某一个名字,一个路标,谁的过去,谁的现在,谁的未来,而是他/她的过去与他/她的现在与他/她的未来交汇的地方,“爱的国度”。


《阿尔塔蒙之路》的暖就在于经历了人世变迁也麻木、抱怨的克里斯蒂娜在回忆往昔时仍然不忍直白地说教,她用辽阔的原野、敏感的温尼伯湖、舅舅家乡下窸窸窣窣、仿佛下雨的小树林以及阿尔塔蒙之路上扑面而来的小山陪伴着曾经懵懂而好奇的自己重新经历。


重新经历一种叫作姥姥、妈妈和“我”的错过。故事的一开头,是姥姥和“我”面对面,是自我与“出身”面对面的譬喻。




像史铁生在《我的丁一之旅》中所说,每一个人的出生都是别人口中的故事,每一个人都是通过别人的讲述才了解到自己的出身,而书中专横的姥姥像突然而至的陌生的出身密码,让克里斯蒂娜看得一头雾水。


所谓“出身”,意味着从纵向的时间轴上看自己先辈、长辈的过去,也意味着(如果可能的话)在共处的现在了解先辈、长辈的现在以及同辈的现在。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个人都像“可怜的老橡树,远离所有树,独自守着一个小小的角落”,但家庭的牵绊又像“山丘上,矮矮的小树,或许生自老树,每一片新叶在山谷里窸窸窣窣”。


这说的是爱中的相遇。但有的时候,爱是惊诧和矛盾。某一天你赫然发现你所抗拒甚至厌恶的潜移默化转移到了自己骨子里,父母一辈子舍不得丢掉的“家什”又摆在了眼前,父母在孩子身上又重活了一遍。



曾经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是抱怨无所不能的姥姥“不放手”的克里斯蒂娜终于也问妈妈“还没做够啊”,当妈妈听到这一句时,也终于明白当初这话对姥姥来说有多重。我们总这样在错过中懂得,但这毕竟不是没来由的、孤独的事。


当你像为了写作远游的克里斯蒂娜一样,为了追求自我,孑然一身越走越远,你也会像第一次见到温尼伯湖的克里斯蒂娜一样想到地窖里守望的妈妈。


“她可怜,真的,一辈子从没见过温尼伯湖,没有见过海洋,没有见过落基山,一个个她那么渴望见到的地方,她都说过了,甚至需要的话,坚持要我们放下她,走遍这个世界。我想我有点儿懂了,光有走出去的憧憬,却走不出去,即使心有憧憬,仍会一辈子困在一条小街上。”




人的心就是这样,有了还想要更多,但是“每条小小的街巷后,又是无尽的原野,现在这时候几乎都暗了颜色,恰恰这时,与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浓墨重彩的红,无边无际的原野魂不守舍,又悲伤”,你就会回想是什么第一次给了你安全感:


屋里一直烤着火,我们吃着南瓜馅饼,剥点榛子、玉米,还会往窗口放点番茄等它们成熟。有些时日,大锅里温水熬着料汁,整屋浸透着香气。


院里木锯哼哼,两个调,先是清亮,一咬上木头就变得闷沉,像在乐呵呵地允诺:我给你们砍多多的柴火,一整个冬天够够的柴火。


整个那段时间,家似准备启航的船,似就要沦陷的城郭,满满的储备:腌菜、魁北克枫树糖浆、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红苹果、安大略的李子。不久,又收到了乡下舅舅寄来的吃食:鹅肝、火鸡、十二只鸡、火腿和肥腊肉,几箱鲜蛋和农场产的黄油。


夏天的厨房摇身一变成了店铺,我们只用整天泡在里面,霜冻冻住了保鲜期。丰足的秋就是畅爽,或许那时我就知道了什么叫安全感。


还是相遇。像老人说的,也许就是一个循环,“一切都会在那儿重聚,我们所爱的人,我们所爱的事和物。”




“像我们所有人一起,你和她,我和他,一起玩耍,一起穿过生命,伸出手想要遇见……”也终会遇见,在阿尔塔蒙之路。


不同于日式治愈系的留白,《阿尔塔蒙之路》所代表的魁北克式治愈系愿意再现每一个关于生活之忧的细节,只是借着哲思宽容了每一个误会、争执、遗憾甚至悔恨,定了温暖的调子。


不同于日式治愈系看后想要拥抱自然和生活中细微却美好的事物,魁北克式治愈系让你看了想要马上拥抱身边爱着的每一个人,并非一种诗意的审美,而是越过自我的一份厚重,如同金色的黏稠的枫糖浆。


我带回了《阿尔塔蒙之路》,此刻郑重地向大家推荐。


半城荐书独立 自由 美好 有趣



《阿尔塔蒙之路》

作者:[加] 加布里埃勒•罗伊

译:赵苓岑丨南京大学出版社


《阿尔塔蒙之路》是加拿大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加布里埃勒•罗伊的半自传小说,用通透质朴的笔调,书写了我们每一个人或许曾经但早晚必须经历的部分:生离,或者死别。我们活出了生活,却要等到多年之后,方才懂得些许。


《阿尔塔蒙之路》中孩子的形象,是被驱逐出天堂游荡在回忆里的影子,总在提醒我们“失去”,一旦重现,却又引领我们看向“理想”。


因为作者非凡的想象力,一个早已遗失的“我”摇摆在“这里”和“他方”,只有在回望时,才有交叠的空间,时间也仿佛停止。而写作《阿尔塔蒙之路》,似乎就在悬置的时间里,想象的空间中,实现了加布里埃勒•罗伊真实与想象的交融,自我治愈,也治愈了读者。


南京大学出版社



 延伸阅读 

品读本丨余光中:《乡愁》写了二十分钟,《守夜人》和《风筝怨》写了九十年

品读本 | 一个整容成瘾者的自白

品读本 | 《醒来的女性》:除了贤妻良母,你的人生还有一万种可能

品读本 | 诗意十足的民国小学老课本,百年沧桑,愈见纯真

品读本 | 我这一生为爱而来,爱死了,我就走了

品读本 | 不羁与潇洒,是南京女人行走江湖的筹码

品读本 | 丑到极致,成为更高层面的美

品读本 | 火爆的维多利亚到底有什么秘密?

品读本 |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诗歌的月亮谱成的《安魂曲》

品读本 | 《巨流河》:革命误我,我误卿

品读本 | 《江城》:那个看不见的中国

品读本 | 王尔德:爱,始于自我欺骗,终于欺骗他人

品读本 |《刺猬的优雅》:超越阶级和文明的爱情会有结果吗?

品读本 | 渣男书写的情书,不过是把镶满宝石的匕首


文 编  赵慧文 丨 美 编  大春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