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称谓所见西夏与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交融
【文章来源】孔祥辉:族群称谓所见西夏与多民族语言和文化的交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1)P22-28
一、多元文化交流与称谓借用
二、原生性族群概念与称谓词的构建
三、党项人视角中的异族符号
四、党项人与草原部族的互动交融
五、结语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夏文法律文献词汇所见多民族语言文化交融研究”(22CMZ02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孔祥辉,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西夏历史与文献。
语言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纽带,也是探讨我国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的重要议题。尤其在辽宋夏金之际,北方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往互动进入到新的阶段,语言文化交融成为这一时期族际交往的显著特征。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语言融合的产物,族群称谓不仅是各部族间界定“自我”与“他者”的标识,同时也是反映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窗口”。然而,传统汉文史料中对“他者”或“异族”的表述往往受到“夷夏”观念的影响。在如此语境下,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材料则为此议题研究提供了“边缘”的西夏视角。
国外学界对西夏语族群称谓的关注较早。1962年,格林斯蒂德利用英藏西夏文《将苑》,讨论了一个党项人对“异民族”的称谓—“”(原作译为平原的主人)。①其后,苏联学者克恰诺夫、克平也分别在西夏法律和诗歌中找到了数个党项人表述周围族群的特色术语。②近来,英国学者高奕睿又进一步探讨了“”的指称范围,并认为该词是西夏对草原游牧民族的泛称。[1](P.89)与国外学者的个案研究不同,国内学者侧重于通过西夏文献中的族群称谓,讨论党项与多民族的交往关系。③整体来看,以往成果尚未对族群称谓词进行过语文学的综合研究,对部分新见称谓词也鲜有关注。族群称谓是西夏与多民族交融的历史语言证据,反映了不同时期党项人对“他者”的认知。本文拟通过西夏语族群称谓词,探讨语言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中的机制和作用,并以此构建西夏与缘边族群交融共生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英]高亦睿.西夏的北邻[J].吴宇,译.西夏研究,2020(4).
[2]杜建录.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西夏文化[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
[3]聂鸿音.西夏文献中的“柔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韩正康.借称:族群称谓的又一种形式——以川西南的“尔苏”为例[J].西北民族论丛,2019(2).
[5]孙伯君.《天盛律令》中的契丹和女直[J].东北史地,2011(2).
[6](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张久和.原蒙古人的历史:室韦——达怛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谭其骧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9]王岩.阴山达怛与早期汪古关系再探[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1(2).
[10]白玉冬.丝路景教与汪古渊流——从呼和浩特白塔回鹘文题记Text Q谈起[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11]李范文.同音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6.
[12]韩小忙.西夏文词典(世俗文献部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13]李范文.夏汉字典[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4]王天顺.《天盛律令》与西夏社会研究[J].中国史研究,1999(4).
[15]许伟伟.《内宫待命等头项门》中的职官问题[J].西夏学(第七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6]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17]聂鸿音.诸葛亮《将苑》考补[J].文献,2018(1).
[18](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聂鸿音,史金波.西夏文本《碎金》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20]许伟伟.西夏时期横山地区若干问题探讨[J].西夏学(第十七辑),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8.
[21]马静.西夏字书《新集碎金置掌文》探析[D].北方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
[22](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3]周伟洲.唐末党项拓跋部割据势力的形成[J].西北民族研究,1988(2).
[24]孙伯君.西夏文写本《整驾西行烧香歌》释补[J].西夏研究,2018(3).
[25]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6]聂鸿音.关于西夏主体民族起源的语文学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1996(5).
[27]周伟洲.唐代党项[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8](清)周春.西夏书校补[M].胡玉冰,校补.北京:中华书局,2014.
[29]续资治通鉴长编[M].仁宗庆历元年春正月丁巳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
[30][波斯]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1][波斯]阿布尔-哈齐-把阿秃儿汗.突厥世系[M].罗贤祐,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
[32]胡小鹏,丁杨梅.明代丝绸之路双语文献《畏兀儿双语译名·地名》考述[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8(2).
[33][俄]克恰诺夫.唐兀惕和蒙古的文化联系[J].高焕之,译.蒙古学资料与情报,1984(3).
[34](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5]何劭忞.新元史[M].余大钧标点.北京:中国书店,1988.
[36][美]梅天穆.世界历史上的蒙古征服[M].马晓林,求芝蓉,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37]白玉冬.12-13世纪粟特—回鹘商人与草原游牧民的互动[J].民族研究,2020(3).
[38]聂鸿音.西夏词源学浅议[J].民族语文,1995(5).
责任编辑: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