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论坛预告 | 工程测量智能化

分论坛预告

工程测量智能化


时间


2023年11月10日(周五)

下午13:30-17:30


地点


浙江德清诺富特酒店格莱美厅


主办单位


中国测绘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

重庆市测绘科学技术研究院


主持人


邹进贵

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 教授、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挂职)


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测绘师,中国测绘学会职业资格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珞珈特聘教授。个人先后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武汉大学十佳导师,武汉大学十佳教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省部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主要从事精密工程测量与变形监测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各类国家、省部级以及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北京冬奥工程、南水北调等重大社会服务项目 50 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 12项,发表学术论文 160 多篇,参与了《大国工程测量创新与实践》《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健康监测等专著和规范的编制工作。


报告嘉宾



李清泉

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党委书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Urban Informatics 亚太主编。长期从事多学科交叉的动态精密工程测量和空间信息智能感知的理论、方法与装备研究,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人工到智能”的转变,促进了测量学科的创新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出版专著6部,授权发明专利80项,PCT专利10项,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国际移动测量杰出贡献奖等,Google H-Index 78,引用超2.4万次,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大规模基础设施形变测量新技术及应用

我国基础设施(公路、高铁、桥梁、大坝、管网、场馆等)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维护投入高、社会影响大,大规模基础设施形变测量是国家重大需求。本报告将分析大规模基础设施形变测量的技术难题,提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框架,介绍多传感器协同表观变形高效测量、基于惯性技术的内部变形测量、基于惯性视觉的瞬时变形测量、基于优视摄影测量技术的工程实景三维重建等新技术和自主研发测量装备,以及在川藏铁路、冬奥会速滑馆、深中通道等国家重大工程中的应用。



王长进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正高工,首席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兼任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建设与测评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科协常委、天津市测绘学会副理事长、铁道学会标准化委员会(监控测量)专业技术委员会主席。入选铁路“百千万人才”专业领军人物。长期从事铁路勘察设计、精密工程测量、GIS+BIM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主持完成京津城际、京沪高速铁路等多个精密工程控制测量项目。曾获BSI国际BIM大赛设计组冠军、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詹天佑成就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金奖1项,省部级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三等奖多项,主参编国标3项,专著2部,发表论文24篇,获权专利25项。

基于GIS+BIM的数字铁路建设管理研究

数字铁路是服务国家战略、提质增能创效、保障运输安全、提升服务水平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数字时代推进铁路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强化铁路勘察设计、建设管理阶段核心业务数字化,是铁路“六个现代化体系”的有力支撑。

报告系统阐述铁路勘察设计和建设管理阶段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工作,主要内容包括:铁路快速建模技术,铁路BIM与GIS融合技术,虚拟地理环境下辅助设计,施工仿真,以及全业务全流程的建设管理数字化服务。



徐亚明

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精密工程与工业测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核电、水电、城市地铁得到广泛应用,为中广核所研制的多项监测/检测软硬件系统实现了国产化替代,打破了国外公司的垄断。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次,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 2次,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4次。变形监测技术发展与展望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包括滑坡、地面塌陷等等,同时我国的大型、特大型工程非常多,这些需求就推动了变形监测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

本报告首先介绍了测量机器人技术、GNSS技术、InSar技术以及其他的传感器技术;简要描述了一个变形监测软件平台的基本功能,以及我国目前在变形监测领域的基本现状;之后分别介绍了基于测量机器人技术、GNSS技术、InSar技术的典型应用案例。



蒋隽康

常州市新瑞得仪器有限公司技术总监,201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6年至2018年就职于徕卡测量系统上海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徕卡全站仪技术服务工作,2019年入职南方测绘下属常州市新瑞得仪器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国产测量机器人前期研发及技术推广工作。

国产测量机器人的智能化应用国产测绘装备在高精度自动化测量领域长期处于空白状态,近两年来陆续有国产测量机器人推出,介绍了测量机器人产品在国内的发展现状以及国产化替代的重要性,对比了国产测量机器人产品与进口品牌相比特有的技术特点和核心优势,详细介绍了国产测量机器人在主流应用场景自动化变形监测行业的应用现状以及泛测绘行业的应用方向,展望国产测量机器人未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趋势。



朱庆

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首批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铁道科技工作者,智慧城市先锋榜领军人物。长期从事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数字高程模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孪生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

交通基础设施实景三维智能监测关键技术

面向我国西部艰险山区、高原高寒高海拔、跨江越海等复杂特殊条件下的基础设施(公路与铁路)绿色智能建设对高精度实景三维信息的重大需求,介绍了以激光扫描和倾斜摄影等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实景三维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典型应用。内容涉及移动测量点云数据质量改善、高速公路基础设施要素语义化、铁路基础设施语义化建模与监测等。强调了我国在实现了各类传感器多源数据自给自足基础上高精度实景三维监测急需通用智能处理技术的自立自强。



余永明

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北京城建勘测设计研究院安全检测研究院院长,中国土木学会城市轨道交通青年专家委员,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委员,北京市地下管线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危大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特大盾构法隧道测量、城市地下管线探测与检测、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监测、大型场馆测量等方面工作。代表工程有: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国家速滑馆、首都重点区域管线运行安全检测项目。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工程建设质量二等奖等,主参编多项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相关标准。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管线保护关键技术

   我国目前大部分一线、二线和省会城市正在经历着地铁建设高峰期,地铁的建设方便居民出行、降低城市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带来了沿线地下管线安全问题。本报告梳理了地铁建设导致的各种地下管线安全事故案例,深入剖析原因,总结出地铁建设对地下管线的破坏规律。结合当下测绘技术的进步,基于“空天地下”一体化的测绘综合保障技术,提出“查、协、探、保、标、监、察”的管线保护技术路径,并给出具体实施措施,有效保障了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管线运行安全。

报告详细介绍了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对地铁沿线地下管线检查办法,深度融合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监测、检测与探测等技术,积极探索地下管线检测与保护技术,力求实现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营安全的智能化、智慧化。



李祖锋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西北院高边坡研究分中心副主任,陕西省滑坡监测预警创新工作室负责人,中国电建技能大师。长期从事水电工程测量、工程安全监测及流域雨水情测报与研究工作,主持和主管完成百余项大中型工程测绘、安全监测与洪水风险图编制项目。获中国专利奖,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中国岩石力学学会、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级与行业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7项,省部级工程勘测一等奖等其他工程与科技奖40余项,中国测绘学会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创建陕西省滑坡监测预警创新工作室、西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出版专著4部,授权专利24项,发表学术论文55篇(SCI 16篇)。

清洁能源工程测绘保障与流域地质灾害监测

基于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路径相关清洁能源工程建设需求,针对我国水电、抽水蓄能、风电、光伏工程,梳理了清洁能源工程建设测绘保障与地质灾害监测面临的技术挑战与问题。结合近年来测绘技术的发展,结合近年所开展工作,对高山峡谷复杂条件测量基准建立,基于高精度多源异构数据三维辅助设计,工程GIS基础服务平台建设,水电与水库库岸变形监测关键技术,安全监测集成管理及预警平台构建相关内容进行汇报。



杨红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测量与导航工程系主任,现为中国测绘学会工程测量分会委员和北京测绘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星载和地基InSAR 数据处理、微波遥感数据处理理论与应用等方向的科研工作,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和企事业委托项目等,发表一作/通讯SCI检索论文21篇,EI检索论文4篇,发明专利授权4项,出版专著1部。荣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电力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各1项。

GBInSAR形变监测技术原理及其应用GBInSAR形变监测技术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和高精度的特点,近些年被应用到小规模和风险性高的地灾体监测,但对于地质环境和气象多变的区域,监测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本报告首先介绍GBInSAR设备的现状,接着分析其主要的误差源及其校正方法,最后结合近些年在地灾形变监测的工程经验,总结了地基干涉雷达时序形变监测与预报的技术方法。



大会专栏



主论坛预告 | 李德仁院士:时空AI驱动创新发展——论数据、算法、算力与应用主论坛预告 | 张继贤司长:2023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主论坛预告 |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
主论坛预告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数字经济浪潮中的北斗时空产业发展暨年度北斗发展指数发布分论坛预告 | 时空大数据与智慧自然资源论坛分论坛预告 | 时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分论坛预告 | 城市地下管线:共建共享共生共赢分论坛预告 | 北斗时空信息青年科技论坛论坛预告 | 全空间智能GIS赋能CIM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分论坛预告 | 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论坛预告 | 北斗高精度增强技术及应用分论坛预告 |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交易论坛分论坛预告 | 时空信息与经略海洋分论坛预告 | 创芯驱动 北斗赋能 智慧未来分论坛预告 |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与雷达卫星遥感分论坛预告 | 北斗赋能智能驾驶分论坛预告 | 标准先行,规范未来——北斗标准化与标准体系建设分论坛预告 | 实景三维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分论坛预告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现代化建设分论坛预告 | 多元融合赋能测绘地理信息数字化转型分论坛预告 | 数字孪生赋能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将在浙江德清举行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的通知(第三号)主办单位简介 | 中国测绘学会主办单位简介 |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主办单位简介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办地简介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的通知(第二号)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来源: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在“阅读原文”增加本文链接)

编辑:李   娟审核:余   青

>>2023年中盘点文章合集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征稿启事

预见2023”“企业家风采”“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地信企业”“专精特”“会员动态”等主题宣传(专栏)进行中,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欢迎参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