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塔塔两周年纪念 | 木心是一个谜,越走近越迷

鹤无粮 塔中之塔 2023-07-26

塔塔两周年活动回顾  制作/凤军

木心说

我处世的方法:有些场合,装不懂。现在回去可不这样了——告诉他们:老子长大了,头发也白了,要听听我的。可是那些小伙子现在心思在别的地方,对文学没兴趣了。他们不知道,那时的青春期,是他们一生中的黄金段落呀。

现在,我来纪念他们的青春。

——《文学回忆录》81讲




上面这段话,我反复引用过,二十多岁那会儿,我是一个狂热的文学青年,现在回想起来,脑袋里那点可怜的知识,也都是在那几年读到的。也确切的知道,那段最穷困,苦闷的青春岁月,就是一生中的黄金段落,读到木心的功效,不仅是明确的纪念、怀念,还是精神世界里的枯木逢春,或称为二度青春。

每个人都有自已的黄金段落,似乎木心一生都如此。



Photo Wall



不得不说,木心真的点亮了很多人的灵魂。

先生去世,上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汇聚乌镇默默哀悼。以至时到如今每逢先生生辰或忌日,读者们都会去往故居、美术馆“朝圣”式纪念。就是我做成都读者沙龙的两年,接待的外省读者也不下十位。我知道有很多读者在夜里会梦到先生,那是某种意义上的通灵。有时,偶然读到一行俳句、一首诗篇、一段散文,瞬间就会莫名眼角湿润,甚至嚎啕大哭,灵魂深处的那些悸动就这样自然而来……



我看了很多解读木心作品的文章(或称读后感),到现在,还是无法解释上面这些现象,木心先生仿佛生来就是传播艺术的,只是这需要更多的接力,丹青可以说是用了毕生之力把先生托举到大陆读者面前,他说过,木心好是因为木心好,不是因为他身边有一个姓陈的人。但我们也都知道,如果没有丹青,读者连读到的机会都没有(或者迟到若干年,大陆就比台湾迟到了二十多年)。

木心作为一个礼物,单单呈现,就足以光茫四射。对我来说,木心先生是一个谜,越走近越迷……



Gift



说木心是一个礼物,那就从礼物说起吧。平日里,每天都要加几个外地的读者,简单聊几句,确定是先生的读者,加上备注,拉进群。这期沙龙的前几日,加了一个湖南的读者小嘉,其实并没有聊几句,活动前一天,她说要送花给我们沙龙,我自然欣喜,于是现场有了这盆开得娇艳的“君子兰”。

Gift



活动结束后的第二天,收到一个广东寄来的包裹,拆开的瞬间,我脑海里闪现的就是上面这幅漫画(上图左),这是一个十岁小女孩的作品,因为她的妈妈喜欢木心,发来读者来稿,也因此认识了年龄最小的先生读者,有读者可能会怀疑,这么小的孩子,是否读得懂木心的作品,看看下面这篇文章吧,会完全打消你的疑虑。木心祭:一只辩士的眼,一只情郎的眼

小朋友手写的“木心塔中之塔”,凡事念念不忘,便会有回响。





这两年在台上讲木心,积累了一些做PPT的经验,每次都因为页数做的过多而当场讲不完,好在这次活动没怎么超时,26页,讲40分钟,把剩下的时间留给现场的读者,我知道大家都有话要说。

先从主持人说起吧,雨佳是第25期(上图左)来到现场的,时间是在2019年11月9日,找出那一期的照片一看,好巧,发型与现在一般模样,衬衫也是同一件,想必是重要的场合才会穿的。雨佳的出现,丰富了后来沙龙的主题内容,热心做分享的嘉宾,与读者分享木心与红楼梦,再到客串主持……有她在,我就很放心,大家也很享受。

她也因此由一个资深红楼梦迷,转变为木心迷。





刚才提到年龄最小的先生读者,有最小,就会有相对的最大,先生在遗稿中有这样一段:

我虔诚地想象着我的读者们,老的,少的,八十八岁,十二岁,男的,女的,俊的,丑的,憨的,傻的,富的,贫的,健美的,残废的,教师,学生,店员,公仔,水文站的,税务局的,卖豆酱的,开汽车的。

我有幸见到了这样一位读者——”80后“(微信昵称),1933年出生,我猜想,年龄应该跟先生当年通信的湖州女基督徒相仿,那天约在一起喝咖啡(上图),她说,十年前,木心回到乌镇,她并不知道,成了今生最大的遗憾,那会80岁出头,正是好时候。

丹青曾在访谈中谈及,一直想给先生弄一架钢琴,没事的时候让老头子弹弹,后来一直觉得日子还长,直到先生去世……人走了,总会留下各种遗憾。我在正月十三加了”80后“奶奶的微信,约在了正月十五的下午一起吃西餐,我穿了西服,选了衬衫和领带,准备了鲜花和先生的作品,直到看到本人,心想,还好做了准备……,先生晚年见人的要求只有两点:穿着得体,谈吐有趣。此时,我开始相信墨菲定律,期待周年活动上能够看到她。



看合影,奶奶坐的C位,一把太师椅,三郎早早的准备好,那天的现场,奶奶成了全场的焦点,大家不自觉的靠近,聊天,合影。想起夏葆元写先生的一篇文章:“文学讲座后,一位学员劫持了这位师长同住,不能享此殊荣的另外的学员则嘲讽:某某以为把木心带到家里,就是把文艺复兴带入家中。”夏文写得不无尖酸,但我相信这种感觉是对的,把先生请回家中,是保留了文艺复兴的种子。

看到这位奶奶,读者可以想见她年轻时的风华绝代,大家常在电影小说中才能看到的榜样,如今就在你面前,那种震撼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得到。



那天,奶奶的精神头特别好,一个下午,坐了整整四个钟头,及至她发言,当仁不让的讲起来:

看了木心后,便心生崇拜之情,约了读者专程去乌镇凭吊先生。

人要爱美,我一辈子爱美,美是由内到外的,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才能由内散发出持久的美。因为爱美,"文革"的时候被当成"妖精"批斗。都说"女为悦己者容”,我践行的是“女为悦己容”,去掉“者”。发型是人的第二面孔。

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活着就是一个好事。人不要经常把“老”字放在口上,要有这种精神:多少少年亡,我见白发喜。

一定要健康,不要把钱放在第一位。结婚,只能因为爱情。

我的座右铭是:keep a young heart forever

看到这么多年青人喜欢木心,我就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

此刻,先生的俳句又跳进脑海:轻柔的谈吐,心似深山流泉。

曾经有人问木心,怎样才能成为艺术家?先生说,连生活都要过成艺术。这句如何解释,我在这位奶奶身上看到了诠释。她跟先生活在同一个年代,近似的人生经历,也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理,穿着考究,谈吐优雅,时刻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我在想,先生如果还活着,应该94岁了,是可以和这个88岁的奶奶谈谈的。




原谅我用这么大的篇幅来写这位奶奶,这样可能要冷落其它读者了。

三郎( 上图)剪了短发,本来就显得年轻的打扮就更让人猜不出实际年龄了,那天的三郎书屋,随处是木心的元素,那天的三郎,话不多,但笑容灿烂。先生说,面对自已喜欢的人,是不太会趋前的。三郎常自诩为先生的情人,那天还是认怂了,她第一次心生嫉妒,羡慕这位奶奶,说这才是先生情人应该有的样子,她说:

我们都是先生的情人,只是你是大的,我是小的。

活动结束,三郎写了一首诗,送给《她》。(附于文末)





潇儿(上图)那天在现场读了一段《晚祷》,里面有一段关于少年与长辈的关系:

确有慧心的人,到了二十五、三十五岁时,回顾已逝的青春,必有所悔,必有所悟,因而很愿意对比他(她)小十岁、二十岁的朋友倾谈衷款,能指点别人,是快慰的,如果聆者顺从、感恩,那就愈加使大哥大姐为你尽心竭力。所以年轻者不必对年长者畏惧,尽可以开诚坦怀,企求年长者的提助。

她坦言在这个沙龙里找到了这样的长者,也愿意用自已人生经验去指导年龄更小的读者。我欣喜于这样的场景,如果说读者沙龙是为了推广木心,大家能够在这里找到更多的朋友,像样的长辈,也是有意义的一件事。





做为一个程序员,龙韵(上图)似乎一直都处于清醒与理智的状态,说话条理清晰,言之凿凿,经他分析过的道理,一如他所敲下的代码,最终一定要有可信服的结论出现。

龙韵总结了读木心这些年来,给他带来的多维度的改变。

第一,是面对苦难的平静,也就是同情心,说大点就是慈悲,善良可以伪装,慈悲不能;第二,木心引导我去关注历史,从中国的历史,到世界的历史,这是文学之外的广义家教,让我更清楚的看到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第三,交流,理解对方,站在对方角度,说出感同身受的语言;第四,阳气,木心说自已是绍兴希腊人,与之相反的是,中国大多数人给人的感觉都是“阴森森”的。

结论:木心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有无穷的乐趣,在我心里,他不是什么文学家、诗人、画家,而是一个有魅力的人,一个Charming man。



这是当天现场年龄最小的读者西西(上图),昵称取自西西弗的神话,目前在读高中三年级,曾经有过严重的抑郁症和焦虑症,一度想要自杀,最后是木心救了他,休学,去乌镇看先生,系统的阅读木心后他找到了价值与审美判断标准,最终获得心灵满足,平静下来,不再害怕这个世界。

毛姆有一本书叫《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只是读什么样的书,所构建的避难所等级一定是有差异的。西西初中开始读王小波,而后读了大量的现当代作家的作品,仍然困惑,他想找一个当代的、中西文化的集大成者,最后命运把他引向了木心。

西西是幸运的,这让我想到台湾的林奕含,那个写下《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后自杀的天才少女,我猜想她多半没有读到木心,在对文学的崇高伟大信仰最终破灭后,也带走了她的年轻生命。(木心说,文学是可爱的,不要讲文学是崇高伟大的。)



木心:路上行人,未必提包而无不随身带着一段故事。

谁都可以写出一本扣人心弦的回忆录来。


小川: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相同。

薇薇安:弹了十几年钢琴,发现自已根本不懂音乐。

无语:这不是一群怪咖,这是一群眼睛里有光的人。

意修:人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脆弱。

山鬼:我好久没有以小步紧跑去迎接一个人的那种快乐了

光玲:读了两遍《文学回忆录》上册,准备开始读下册。

灵松:木心完成了木心,我要完成自已。

冰洁:爸妈催婚,我是不会随便把自已嫁了的。

最后一张是杨博,他是唯一的一位,从第一期跟着我走到现在,且每一期充当公益的摄影师。



年轻时也以为一老就全老而今知道,被我知道了人身上有一样是不老的心,就只年轻时的那颗心
那天的现场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从17岁的高中生到88岁的奶奶,大家都年轻,都是中间段,没有人再觉得自已老了。先生有过很多关于青春的论述,原谅我此时开始做木心的复读机,先生写得好,除了赞叹,实在没有什么可说的。
二十岁开花,从此一辈子开花开到底

清明,练达,是指获得了第二度青春,在更高的层面上占有青春的优越性。

青春是一种信仰,几乎可以作为一种伟大信仰来对待。







Dinner party Time

晚/宴/时/间

Happy Every Day



那天的晚餐异常热闹,一共留下来十八位读者,三郎点了一桌子红杏的饭菜,大家边吃饭,边开着各种玩笑,聊文学,聊信仰,也会聊到日常的八卦。

这让我想到先生在纽约的文学课,讲到日落,饿了,就随便炒两个小菜,桌子不够大,就席地而坐,大家围坐一团,其乐融融……这样的时刻不会再有了,先生不在了,先生不会想到,如今有这么多的读者,为了他聚在一处,像庆祝一个节日一样,以另一种方式上演这样的小团圆。

那晚穆风(下图)陪我们到最后才离开,他从都江堰开车过来,早早的来到现场,发言的时候,为大家读了一首前一晚写的诗,回到家,又写了这样一首:


 

聚会

像回到学生时代


鹤兄

就是班长

 

还有副班长

课代表

 

发言啊

心儿砰砰跳

 

哇  老奶奶

是来参观学校的英国女王

 

同学们

各种不同的性格呗

 

生命真是

充满了奇迹

 

感恩一切

大家时时要快乐


穆风
2021年3月8日


为了这期纪念活动,我准备了很久,大家的伴手礼送什么,要讲点什么,能不能兜得住这两年的线下活动……最担心的还是会不会有读者来,我开始一对一的发信息,所有参加过的50期的每一位读者,有的不在成都了,有的生病在医院,有的已经为人父母,有的已经不再读木心……两年的时间,每个人都在变化着。

丹青说过,木心带给他的,是人不在了,还让他有事情可做。回顾这两年,先生给了我双重的收获,精神上的丰盈和现实中有事可做。

两年的时间,不长不短,美术馆刚过完五岁生日,先生在《最后一课》说,一个事总要做个五年,才算圆满。我更愿意称这次活动为“木心读者沙龙第51期”,先生写过:

我曾享受平凡的爱  真是平凡  真是爱

如果再做三年,到100期,五周年的时候,回望来路,我会说:我曾享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真是、真是。


鹤无粮

2021年3月15日 成都

附录:

三郎写诗




《她》

她来了

步履轻缓

春风满面


对于喜欢的人

我从不马上前去

人生如戏啊


我指一指全屋里

唯一的C位

一张太师椅


所有的人都围着她

啧啧称赞

我远远地看


心里也有赞叹

也有温柔

有几多感慨


满场的八零九零男男女女

她坐在那儿

我就安心做个小女孩


众目睽睽之下

我读木心先生的书

我从未那么大声

我想她能听见


我一字一句

把心绪全都揉在声音里

我的脸啊又红又热

我有满肚子辛酸和委屈


因为有她在这里

听我讲话

她什么都不用说


她就是一首诗

是今晚的圣经

是莎翁《暴风雨》里的

米兰达


我沒有坐在她身旁

也不用听她讲故事

我看到她的眼神

她光洁的额头

她骄傲的下巴

美丽的白发……


就已经足够


听说她心脏不好

送她出门

早点回去休息吧

她不允我为她脱袜套


我错了

今天就不该让她脱鞋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

才能再见她


回到座位

铺开纸

我写下了保证书


我错了

我改


我会越来越美好

我不想早死了


我也想成为她

成为美好的八十八


三郎

2021年03月09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