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心诞辰95周年纪念 | 追寻木心先生在纽约的足迹

傅洁 塔中之塔 2023-07-26

居琼美卡时期的木心




追寻木心先生在纽约的足迹

1982年8月– 2006年9月


木心先生在1956年到1978年之间,有着崎岖不平的人生。估计他不愿意提,我也就一笔带过。

1978年6月,胡铁生先生将设计才能过人的木心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担任工艺美术展览总设计师。之后他在上海度过了最自由、最快乐的4年。

1982年,55岁的木心带着自己精美的五十幅作品,走进美国领事馆,换来了本来不太可能拿到的赴美学生签证。



木心出国前夕



1982年8月底,木心拿着他外甥女王剑芬和女婿郑儒鍼给他买的机票,穿着他自己缝制的衣服,以绘画留学生的身份从上海来到了纽约。

到纽约后,木心就读于曼哈顿纽约艺术学生联盟(The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该联盟建于1875年,原址在16街,第五大道。从1892年起,联盟搬到了现在的地址( 215 W 57 Street )。



曼哈顿中城西边地图(包括纽约艺术学生联盟,林肯中心等)



这个楼还驻有另外二个机构:美国艺术家协会和建筑联盟。三个机构联合成立了美国精细艺术协会(American Fine Arts Society) 。这个具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大楼由协会的创会成员之一Henry Hardenbergh 设计,是纽约地标性建筑。著名诗人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曾于1924年9月入校学习。

80年代初期,该校更是给中国艺术家发放I-20来美国留学,其中包括木心,陈丹青和旅居纽约的诗人艺术家严力。








在一个阴雨天,我来到这个学校。

它位于57街上,卡内基音乐厅的斜对面。





在四层楼最上面的墙上镶有三个英文字:Painting (油画),Architectvre (建筑),和 Sculptvre (雕塑), 一楼和二楼之间则有一排金颜色的字:THE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




进门处我出示了疫苗卡,门卫便让我进去了。

一楼的过道有一些联盟学生捐赠的画,二楼则有一个较大的展厅,里面都是学生的作品。

旅美女作家顾月华在“我的朋友木心和陈丹青”一文中写到:

木心在版画教室里上课的情景,那本身就是一张美丽的画面,版画的教室非常大,木心总是卷起袖子,把袖子挽到胳膊上面,系了一条围裙,像泥水工一样的工作着,他占据了很大的空间,那一排一排的长条桌上,放满了他自己印刷出来的作品。那个屋子非常敞亮,窗外的阳光射进来,木心沁出汗水的脸,笑容满面,那种敞亮的欢乐,充斥在教室的空间里。那時的的木心,显得活力十足。” 



木心初到纽约



当时的木心内心一定充满了愉悦的心情,他那张拎着画册手提包、行走在曼哈顿的照片就是最好的写照。

木心和丹青都在这个学校上学,因而,他们俩在地铁里碰到也不算太偶然。

和木心在一起的上海画家介绍他们俩认识,从此,他们成为了一生的朋友。




木心先生刚开始住在布鲁克林,冬天时被收藏家王季迁看中,立即迁入王先生在林肯中心附近的公寓楼。

林肯中心有大都会歌剧院,芭蕾剧场和二个音乐厅。



在歌剧院左后方,有一个露天的贝壳剧场(上图右二)。

在“林肯中心的鼓声”一文中,木心提到他住在西61街30号的公寓楼。我查了一下地图,那栋楼离开林肯中心确实很近,步行5分钟。

“开窗,望见林肯中心露天剧场之一的贝壳型演奏台,每天下午晚上各有一场演出。废了室内的自备音响,乐得享受那大贝壳中传来的精神海鲜。节目是更换的:铜管乐、摇滚乐、歌剧清唱、重奏,还有时髦得名称也来不及定妥又变了花样的什么音乐” (摘自“林肯中心的鼓声”)。

想必木心当年多次体验这些户外音乐会。其实除了贝壳剧场的夏天节目外,在大都会歌剧院前面的空地每年夏天8月底也有歌剧,是预先拍下来的高清电影。不过,我并不确定木心先生在纽约时有没有这样的节目。



纽约曼哈顿和皇后区



据网上一文说,因为木心先生未答应王季迁所提出的展示作画方式的要求,离开了他的公寓,搬去皇后区的牙买加(木心翻成“琼美卡”)的米德兰。

这个地区是牙买加庄园(Jamaica Estates),和纽约人熟知的牙买加(Jamaica)不在一个地方。这里有一条主要的大马路叫Midland Parkway,木心称之为米德兰。牙买加庄园是皇后区比较好的居住区之一,可惜我没有地址,无法前往。

木心何时搬去牙买加庄园,我也不得而知。根据«琼美卡随想录»一书中的二张照片,木心先生住在一个独立的house,其中的一张照片下面写了“1985”。




在书的扉页上,他注明“写这些时,住在纽约东陬的琼美卡”(上图)。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嗻语”(嗻:音zhe)一文,文中他总结了自己所喜爱的历史上的文人。我读了二遍,顺手记录那些文人的名字,以后上网查询,慢慢补充这些文人的人生故事。

据网上的文章描写,木心先生到美国的早期以画画为主,因而,他的有些抽象山水画也许就是在此地画的。

据陈丹青说,木心在牙买加庄园住了6年(可能是1983年到1989年),寄居曹立伟寓所一年(可能是1989某月年到1990年某月)。1990年,木心搬到杰克逊高地(Jackson Heights),在那儿一直住到1996年,地址是 25-24A 82nd Street,Jackson Heights。



木心站在“杰克逊高地”的阳台上



1989年1月到1994年2月,木心先生给旅居纽约的艺术家们上“世界文学史”。就在这个小屋,他准备了大部分的“世界文学史”课。



“最后一课”结业合影



春秋季节每二周上一次课(除非人数不到10人)。1994年2月的最后一堂课由专程从加州赶来的作家阿城录像,课后学生们围坐在木心身边的珍贵照片也留了下来。(上图)

2013年,陈丹青将当时的5本上课笔记输入电脑,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因而有了«文学回忆录»上下二册。在这个小屋,他写下了《诗经演》,也写下了一些原创诗,其中有一首为“杰克逊高地”,“五月将尽,连日强光普照,一路一路树荫,呆滞到傍晚……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都可原谅”。

木心喜欢玩文字游戏,行走于散文和诗歌之间,与古人对话。也许他的一部分的遗稿也是在这里写的。




2021年 12月21日是木心先生离世10周年的纪念日,我和纽约的一位艺术家时向东先生走访了这个故居,和隔壁的邻居罗勃特夫妇聊了一会儿,得知木心的房东是个日本人,名字叫Mazaco。

房东曾经告诉罗伯特,木心喜欢步行去圣迈克墓地”(St. Michael’s Cemetery)走走,说那儿安静。

我想木心先生的有些警句俳句也许就产生于此地。




在文学课上的学生黄秋虹女士安排下,木心先生在纽约的最后的十年(1996-2006)住在皇后区森林小丘独栋house的其中一层。

森林小丘有一部分在皇后大道的南边,另一部分在该大道的北边,这个地区也是皇后区比较好的居住区之一,和牙买加庄园比较,它离曼哈顿更近些。

我于2001年搬到皇后区,在这个区域住了20年,曾经天天开车送小孩上学,可是不知木心先生住在哪条街。

陈丹青写的《文学回忆录》后记数次提到黄秋虹。在最后一堂文学课上“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2006年9月,木心79岁,陈丹青护送他回国。当他推着坐在机场轮椅的木心走向海关时,”黄秋虹泣不成声,和年逾花甲的章学林跟在后面”。

在整整10年中,尤其是在陈丹青2000年回国后,木心主要由黄秋虹和章学林照顾。

2006年,木心回国时并没有将自己的手稿带回去,2009年之后,黄秋虹将全部稿本装了两大纸箱,邮寄乌镇,交还了木心,这才有了《木心遗稿》上中下三册。这是何等的师生情,忘年交啊。



木心于纽约中央公园



木心先生有几张照片是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拍的。

他穿着黑大衣,戴着礼帽,时而站着,时而坐着,时而在雪地里行走。

他身边常常有一把黑伞,有时不经意地看一下还以为是绅士们常带的手杖。



木心于纽约中央公园的长椅上



这几张照片的背景都是雪景,好像只有下雪天他才去中央公园。

不过有一点我可以确认,纽约的大雪有时候真的很过分,一场接一场,二个月雪化不掉的日子也有过,比如1995年年底到1996年初春。




纽约中央公园有一条林荫大道,叫文学之路(Literacy Walk)(上图),这也许是木心喜欢的中央公园一景, 因为这儿有他的好朋友席勒和贝多芬的雕像。




中央公园东面第五大道的80街到84街之间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上图)。该馆建于187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参观人数最多的艺术博物馆之一。

陈丹青几次描写到木心先生和他一起去大都会博物馆的情景。

丹青在«局部»第二季,第一集中提到:

八十年代我和木心也经常在这儿徘徊。有一次他忽然脸上很骄傲的样子,抬起头来对我说:中国的器物,中国的雕塑,之成熟之高雅,一上来就独步世界

丹青还特地用上海话把“一上来就独步世界”重复了一遍。




他们俩有一张照片是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台阶上拍的(上图)。

1995年,藏家罗伯特•罗森科兰兹( Robert Rosenkranz)全部收购了木心先生的三十三幅转印画,并于2001年捐赠给耶鲁大学美术馆。

同年,木心先生的这些画在耶鲁大学展出,取名为«木心艺术»(The Art of Mu Xin)。





之后在纽约的亚洲协会(725 Park Avenue)、芝加哥大学Smart美术馆和夏威夷美术馆巡展。耶鲁大学于首展期间还出版了同名画册。(这些画已由“木心的塔中之塔”公众号编辑成帖子)。The Art of MuXin| 木心《耶鲁画册》



亚洲协会



四个画展展出期间,美国各家媒体评述文论共14篇, 其中包括2003年8月13日刊登在纽约杂志(New York Magazine) 由Mark Stevens 撰写的 “Dungeon Master”(地牢大师)一文。



这里就是曼哈顿的Soho地区,曾经是艺术家聚集的地方。木心先生喜欢去Soho,淘淘旧货。那个咕咕钟可能就是在Soho 淘到的。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木心先生的小爱好。

他说“逛旧货摊是我在西方生活的最大幸乐”。他也许就是在苏荷区(Soho)的旧货市场淘到一个“咕咕钟”,在柯尼爱仑滨海(Coney Island)买到了他命名的“移民之灯“,他非常喜欢这二个小物件,专门写下了“咕咕钟”和“移民之灯”二篇文章。

我读了一遍又一遍,感叹他的精致描写和背后所隐藏的细微的情感。这二篇文章都在他的遗稿中发表了。在纽约,他还买了古董家俱,这些家俱陈列在他乌镇的故居“晚晴小筑”。

旅居纽约24年的经历在木心先生的一生中极为重要。在这段时间里,他在艺术和文学方面硕果累累;在这里,他实现了人生的愿望,“一个人,没工作,没人管”。

2006年9月8日,在陈丹青的陪同下,木心先生离开纽约,于次日抵达上海,随后回到他的故乡乌镇定居。




在那儿,他得到了陈向宏先生的关照,安度晚年。(木心与陈向宏 | 上图)




79岁时,木心先生首次在大陆出书,继续写作,画画,平平静静度过了5年多。

2011年12月21日凌晨,木心先生在他的故土安然离去,此后,有100多名从全国各地赶来乌镇的读者跟他告别。

离世10周年的纪念日(2021年12月),他的遗稿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部分遗稿写于纽约。





纽约的文友们也没有忘记他。

2018年8月18日,纽约海外华文作家笔会和纽约诗刊在法拉盛图书馆举办了木心先生的纪念会。(上图)

该馆的副馆长邱辛晔先生跟我分享了当时的会议流程。

纪念会中,木心的朋友诗人和艺术家严力、早年来自台湾的著名诗人王渝和艺术家张宏图一起回忆了他们和木心在一起的往事,有笔会会员朗诵木心的诗歌,或用上海话朗诵木心的作品“少年朝食”,最后,邱辛晔朗诵了他自己写的纪念木心的几首诗。

虽然我无法寻找到木心先生在纽约的全部,但是就这些断断续续的轨迹也让我深深感动,所以拼凑成文,在木心先生诞辰95周年的纪念日(2022年2月14日),与木心的读者和爱好文学艺术的人们分享。

今后我会在他的文字中继续寻找他在纽约的点点滴滴,以我特殊的方法,纪念这位非凡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傅洁完稿于2022年2月12日纽约家中

 

 

 后记 


2021年12月21日是木心先生10周年的祭日,我匆匆写文纪念。此后,读了木心先生的几本书,更是感叹他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的艺术品和文学遗产,因而决定在他95岁冥寿之时再写文纪念,和众多的木心读者以及其他文学和艺术爱好者分享。

所写内容均从他的书本,陈丹青的书本以及网上查考得知。本文照片除了由我本人在不同时期拍摄外,其余或由“木心的塔中之塔”提供,或从网上搜索而得。


相关链接

木心十周年祭日 | 访木心先生纽约的故居

十年 | 纽约木心故居怀古遐思

木心遗稿选十 | 咕咕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