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年 | 纽约木心故居怀古遐思

塔中之塔 2023-07-2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闻艺菉 Author 时向东

木心在时,书桌周围满是花草,卧室的小小书柜旁竖一枚乐谱架,架上摊着旧版的苏东坡字帖——在我见过的文人中,木心存书最少最少——自1990到1996年,文学课讲义、蓄谋已久的《诗经演》,都在这里写成。凡添写几首诗经体新作,他会约我去北方大道南侧一张长椅上见面,摊开我根本看不懂的诗稿,风寒街阔,喜滋滋问我:味道如何?讲课中,他两次提到与他相熟的街头松鼠,还有寓所北墙密匝匝的爬墙虎:“它们没有眼睛哎!爬过去,爬过去!”每与我说起,木心啧啧称奇。忽一日,房主未经告知,全部拔去了,他如临大事,走来找我,狠狠瞪大眼睛:那是强暴啊!丹青,我当天就想搬走!文 | 陈丹青《文学回忆录·后记》
图 | 如今的杰克逊高地


纽约木心故居怀古遐思

没有陈丹青,大家或许永远不会知道木心;没有木心,也许陈丹青的山头会被《西藏组画》所局限,也许能写兼擅感慨议论的陈丹青会被画笔湮没。

历史没有那么多也许,只是偶然。偶然多了,顺着偶然竟然达到了必然。

许多人调侃丹青老师,说他画不行了,转行成了作家,甚至社会名流。我觉得似乎有些道理,殊不知画家是很小的存在,对社会的影响力微乎其微。而作家就“大”得多,地位也好,影响力也好,当“画”笔变成“写”字的笔,其影响力会发生裂变。当然这“写”的不是书法,而是人类对于文字天生的从视觉到心理的“想象发酵”。

我够不上评价丹青老师绘画水平的份儿,但谁愿意去骂我也乐意听,旁观“骂”的水平可以从中照见自己的高明或者龌龊。

前几天还在北京,看到群里纽约傅洁医生发出倡议,计划在12月21日木心先生去世十周年的日子,到他在纽约的故居凭吊怀思。这又是一个偶然,微信里很容易错过很多信息,恰恰这一条被我碰上。其时我将是身在纽约了,所以当即表态愿意前往。

我为什么愿意去呢?我并不想去打卡,也不想蹭木心先生或丹青老师的“红漆”,在这时而肃杀时而暖煦的冬日里,在这疫情肆虐变异起伏的年月里,我觉得对一个人的纪念是没有意义的,但木心的意义已经不是一个个体。

这句话说起来拗口,我想说的是他或许也不愿让自己成为偶像。

我想表达的是,在这样特殊的时候,我们要关注到依然漂浮在时空中之微小的历史琐屑。就像一位老人离开我们以后,他的遗物往往会被处理,或进博物馆、拍卖行,或进废品站、垃圾桶。

人们忙着现时的衣食住行,哪有功夫去回味其中的过于含蓄过于酸腐的陈年旧味,人们只留下了他的遗像,记住了他的名字,但这名字背后的烟云一扫而空。我认为这是价值的错位,不过也因此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预留了许多空间。


今昔对比,明显的变化是楼梯消失了  图 | 时向东



这些思绪并不是在我回应傅洁医生的时候就想明白的,实际上是在落笔时才逐渐梳理的。

今早,我开车沿着北方高速来到杰克逊高地(Jackson Heights ),早高峰几乎没有堵车,街边停车也比我想象的容易许多。这时傅医生已经在录像了,我站在对面远远拍了一幅照片,后来发现网上有好几幅同一角度不同时期的照片,正好可以连缀起历史的画面。

所谓故居,其实只是纽约市周遭普普通通的联排或独栋房子中的一幢而已,这些房子里曾经、现在都是住着多户人家,一幢房子分割成多套独立进出的小公寓,有阳台的那个门进去就是木心的公寓,原来是有台阶通到阳台上,现在已经有了许多变化。

这是他曾经在纽约的故居之一。

关于这个地址,法拉盛图书馆邱辛晔副馆长有一篇文章《木心紐約故居在何處?》,结合陈丹青在不同文章中的描述,对木心故居的位置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辨析,非常细致、感人,大家可以在网上找来一读。

我也在网上找到几幅图片,来自不同的网友所发的文章和博客,虽然关于木心纽约故居的资料、素材不多,但这几篇足矣,在网络时代,它们就是历史文献,大家用自己的脚、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了感受、触碰了依然漂浮在时空中的历史扬尘。


笔者(左)与傅洁(右)  摄 | 房东邻居  2021-12-21



很开心和傅医生在这冬日早晨相会在木心纽约故居前,我在昨晚临时赶制了一件作品,用拼贴和绘画的方法变戏法一样做出了一套《文学回忆录》,当年也曾啃过两遍。故居边上的邻居和我们聊了半天,他一口一个writer,这也不仅让我浮想联翩,确实,一个词很难概括一个人的全部。

我在昨晚(也是今日凌晨)临时赶制的作品,用作早晨合影的道具(下图)。



红色的封皮来自一个纸盒子,黄色材料来自常见的信封,绿色材料来自信用卡信封,上面的字、胶带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背景的发黄的纸来自艺术家倪军留给我的90年代的速写纸。

时代在变,纽约周遭的街道几乎没变,表面看上去旧旧的,但当你走近它时,当你和他的邻居闲聊时,这种旧旧的外观就像放气后倒塌的皮囊被再度充满气体,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形象跃然于草地上、房屋前。这就是纽约,每一座旧房子、每一个窗户、阳台都有故事。 

但这些故事过去就过去了,所以画家、摄影家可以给他们留下影像,但作家可以给他们充气,这也许就是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感染力的原因吧。

看见的东西未必会打动你,阅读和听说的更具想象力。让想象慢慢飘舞。

最后,分享一下纽约木心旧居的地址:25-24A 82nd Street JacksonHeights,或者2524A 82nd St, East Elmhurst, NY 11370,其实两个地址是一个地方,具体原因请看邱馆长的文章。

临时有一个想法:可以把这所房子买下来,适当收拾一下,恢复成真正的木心故居。还可以给他起一个名字:纽约记忆中心。虽然和高大上的乌镇木心美术馆相比,这里实在太平民化了,但它才是真实的木心。

纽约的平民房子也不太便宜,我没有这样的实力,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一起来做这件事,或者你愿意自己做,我也乐观其成。

 

时向东

2021年12月21日



木心 | 杰克逊高地

陈丹青 | 杰克逊高地

谢舒 | 克逊高地的居民 

汪思思 | 访杰克逊高地木心故居 

吴文君 | 在纽约 我能想到的只有木心

木心十周年祭日 | 访木心先生纽约的故居

仿佛昨夜归真返璞 | 寻访木心的杰克逊高地

塔塔来稿

阅读木心小札 | 真是让你热泪盈眶文学的颤抖 | 我读木心遗稿选段
塔塔辛丑迎春 | 丹青水落 木心石出木心十年祭 | 守灵人



塔塔沙龙塔中之塔 | 木心读者沙龙第44期(钟书阁)塔塔两周年纪念 | 木心是一个谜,越走近越迷
凡是过往 皆为序章 | 塔塔之家揭牌纪事晴风 | 木心读者双城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