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教学 |《言语交际学案例教程》

关注高等教育的 科学EDU 2022-04-24


《言语交际学案例教程》

主编 张彦群

副主编 崔艳艳 徐君 杨双

书号:9787030596123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言语交际概念、言语交际的主体、言语交际的语境、言语交际的基本原则、跨文化言语交际、言语交际的辅助语言、言语交际实务等方面,系统地介绍了言语交际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要领,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操作的言语交际学体系。


本书选取大量典型案例并进行简洁易懂的分析,突出实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让读者在感受纷繁复杂的言语交际现象的同时,探寻和掌握言语交际的基本规律,进而达到提高言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本书可作为本科及专科院校的通识课教材,以及相关职业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作为语言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参考读物。


☆☆教材亮点☆☆


  • 本书根据大量的贴近生活的实例分析其中蕴含的言语交际的理论,在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更好的应用于实际生活。


  • 以实践为导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趣味中体会实例背后蕴含的原理,在掌握言语交际基本原理下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 本书能够更好得让学生感受到言语交际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兴趣。




目录






试读



同时,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能理解为语言符号音义的结合是可以由个人改变或随时改变的,如果每个人都能随意改变语言符号音义的结合,那人们就听不懂互相说的是什么,语言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交际工具的作用了。因此,音和义一旦通过任意的形式组合成语言符号,就具有了强制性,它们的组合就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在交际时就会出问题。 







案例 1-1


一位山民向一位穷酸秀才请教什么叫令尊。这位穷酸秀才瞧不起山民,就欺骗他说:“令尊就是儿子的意思。”山民听到后,马上问秀才有几位令尊。秀才脸一红,没能回答上来,一急之下竟说没有。于是这位山民很惋惜地对秀才说:“哎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像你这样有才学的人,怎么能没有令尊呢?这样吧,如果你不嫌弃,就将我的儿子领去给你做令尊吧。”秀才听了后,如同哑巴吃黄连一样有苦说不出,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秀才强行改变了“令尊”的音义关系,结果弄巧成拙,自讨没趣。 


(3)审美功能。人类在创造和运用语言时,也把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和审美爱好注入语言之中,使语言拥有了审美的功能。语言的审美功能表现在:语言有形式的美,给人以感官的快乐;有意境的美,给人以诗情画意的心灵的启迪;有情感的真诚与炽热的美,给人以强烈的灵魂震撼;有气韵神情的美,给人以潇洒的感觉;等等。总之,只要人们按照艺术的规律去使用语言,按照美的规律去造型,也就创造了语言的艺术美感,也就是利用语言创造了一个美的世界。







案例 1-2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杜甫的诗对仗工整,音节和谐,韵律铿锵,“圆美流转如弹丸”,有一种音乐的美;马致远的小令情景交融,物象并置,有一种画面的美。这些所谓的美,所谓的美感,不正是这样的艺术语言给人们带来的微妙感受么?





(5)游戏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们娱乐和游戏的工具。语言游戏是一种高雅的富有智慧的娱乐活动。语言的游戏功能是对语言潜在能量的开发和利用。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比较喜欢语言文字游戏。因为同西方语言相比,汉语更适合做语言文字游戏,所以在中国,语言文字游戏特别多,社会各阶层也都喜欢语言文字游戏。中国的语言文字游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种语言文字游戏文化。


例如,绕口令就是一种常见的利用语流音变制做的有趣味的语言文字游戏。说话、写文章一般总是力避不顺口的字眼,以免读起来疙里疙瘩,不流畅;绕口令则是“明知故犯”,有意地把句子里声、韵、调极易混淆的字交叉重叠。







案例 1-3


山上一只虎,林中一只鹿,路边一只猪,草里一只兔,还有一只鼠,数一数,一、二、三、四、五,虎、鹿、猪、兔、鼠。
板凳宽,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
有一个喇嘛,手里提着个蛤蟆(獭犸),有一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喇嘛想用手里提着的蛤蟆(獭犸)换哑巴腰里别着的喇叭,哑巴不肯用腰里别着的喇叭换喇嘛手里提着的蛤蟆(獭犸),喇嘛用蛤蟆(獭犸)打了哑巴一蛤蟆(獭犸),哑巴用喇叭打了喇嘛一喇叭。


这些绕口令作为一种语言游戏,既能帮助人们练习正确地咬字吐音,又能利用语言的音韵营造一定的娱乐性、趣味性。





(二)关于言语


说话是一种复合现象,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至少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张嘴说话的动作和说出来或写出来的成品,二是说话所使用的工具(如英语、汉语)。


比较下面三个例子中的“说话”和“话”。

(1)轮到你作证的时候才说话。

(2)法官认为你的话有说服力。

(3)在法庭上都应该说普通话。


例(1)中的“说话”指实际说话的过程,可以叫作“言语动作”;例(2)中“(你的)话”是说出来(包括写下来)的话,可以叫作“言语作品”。言语动作和言语作品,又可统称为“言语(speech)”。例(3)中的“(普通)话”是指说话时使用的符号工具,这才是“语言(language)”。就好比发电报:报务员的输入操作是“动作”,邮递员送上门的是“作品”,而译电员所用的电报代码就是电报通信的“语言”。因此,无论是言语动作还是言语作品,都是说话者个人的行为和创作。因为说不说,怎么说,说什么,说多少,都取决于说话者个人,而且言语动作和作品还可以有个人的特色,如说话口音不同,说话风格不同,有时可能省略、啰唆或晦涩等。







案例 1-5


甲:那比如说吧,哥儿俩住一个院里。一个在东房住,一个在西房住。夜间都睡觉了。弟弟要上厕所,打开门,房门一响,哥哥发觉了。两个人一问一答,这个事儿,要用老北京话,就得啰啰唆唆三百多字。


甲:比如,老北京话这么说,屋门一响,这屋发觉了,“哟嗬!”


乙:“哟嗬?”


甲:啊,先来一个感叹词。


甲:“哟嗬,那屋‘咣当’一响,黑更半夜,这是谁出来啦?一声不言语,

怪吓人的!”


甲:“啊,是我,您啊,哥哥,您还没歇着呢?我出来撒泡尿,没外人。您歇着您的,倒甭害怕,您。”


甲:“黑更半夜的穿点衣裳,要不然你冻着可不是闹着玩的,明儿一发烧就得感冒了。”


甲:“不要紧的,哥哥,我这儿披着衣裳呢,撒完尿我赶紧就回去。您歇着您的吧,有什么话咱们明儿见吧,您哪。”


甲:要用精练的北京话说这点儿事情,分成四句话,用十六个字就解决问题。


乙:怎么说呢?


甲:那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这是谁呀?”


甲:“是我,您哪。”


甲:“你干吗去?”“我撒泡尿!”


乙:这就省事多了。


甲:还有比这省事的。


乙:哪儿的话?


甲:山东话。


甲:山东人要说这点儿事情,用十二个字就解决了。


甲:“这是谁?”“这是我。”“上哪去?”“上便所。”


甲:上海话比这还省事。


甲:上海人说话八个字就够啦。


甲:那屋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啥人?”“我呀。”“啥体(事)?”

“撒尿。”


甲:还有比这更省事的。


甲:河南话。


甲:河南人说这点儿事情,四个字就解决。


甲:那儿门一响,这儿发觉了,一问:“谁?”“我。”“咋?”“溺。”


例中四个地方的人虽表达有别(言语不同),但使用的却是同一种工具——汉语(语言)。每个人的言语在发音方面,在用词方面,在造句方面,都具有某些个人特点。有时我们未见其人,只闻其声,就能猜出是谁在说话;未看署名,只读作品,就能知道作者是谁。所有这些,都说明言语具有个人因素。但是语言中的个人因素,并不占主导地位,占主导地位的是社会因素,因此各式各样的句子中,总是包含着为社会所共同理解的东西。



识别二维码

购买此书

当当网



本书配有 课件 

选用此书作为教材的高校教师,

点击“阅读原文”填写课件申请表,

确认用书后会发至邮箱。


更多教学服务

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EDU





近期文章:

1、科学出版社 | 2020年暑期精品教材云书展
2、科学出版社 | 医学英文原版改编、双语版教材

3、轻松搞定物质世界的基础——化学元素!

4、龚健雅院士等编著 |《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第二版)正式出版

传播科学,欢迎分享“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