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烧了陈春秀的人生,不能这样就完

毒Sir Sir电影 2020-08-26
陈春秀的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高考落榜16年后,发现自己上过大学。

名字是自己的,照片却很陌生。


原来当年陈春秀并没有落榜,546分的成绩,超出理科类专科分数线27分。

她被山东理工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寄出了。

却被当地另一位只考了303分的女生给截走,并顺利上了大学。

是的,她被冒名顶替了。


16年的人生,被这样被篡改。

以为自己落榜地陈春秀心灰意冷地离家打工,干过流水线工人,当餐厅端盘子,因为学历不高,尝尽心酸。

没上过大学,一直是她的心结。

结婚后,她一边做幼儿教师,一边自学成人高考。

得知自己被顶替的真相后,陈春秀希望重回山东理工读书。

校方回应:无此先例


无此先例?

先例去哪了?

那么山东这另外的242个被顶替者。


以及此前被报到的,和更多未被报到的。

他们是否都只能……认命?

一段被偷走的人生。

一个永远找不回来的未来。

无人宣称对此负责。

怒火为何燃烧?

能向上爬的通道很少,把人踩回去的脚却很多。

今天我们的康庄大道上,就走着这么一群踩在别人头上的人。


01

陈春秀的父亲得知女儿被顶替的消息,言语间流露出的没有多少愤怒,只是对女儿的愧疚:
妮,只要你考上,我砸锅卖铁也叫你上。

你这一生我不能给你耽误喽,上学才能有出路,改变你的命运。


砸锅卖铁,不是说说而已。

陈春秀父母为供女儿上学辛苦劳作,节衣缩食。

常年营养不良。

爹娘也不吃也不穿 晒得很黑 很瘦


陈春秀说到自己被顶替,首先心疼的是自己父母——

我久久不能忘我父母为我操劳
包括到现在
我父亲也就是说营养不良
不舍得吃 不舍得穿


陈春秀家里还有一个哥哥。

但因为成绩不如妹妹,上到初中就出去打工了。


供一个孩子上大学,穷人家真的需要砸锅卖铁。

甚至有一个词:

因教返贫。

在贫困地区,相当一部分农户因为供孩子上学,特别是供孩子上大学,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家庭重新陷入困境。

那为什么还要读书?

因为孤注一掷。

除了读书,再也没有别的翻身机会了。

这是孩子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对命运发起冲锋的机会。

也是支撑起一整个家庭生活的念想,坚持的意义。

Sir想起一部《高考》的纪录片,有一集就叫“走出大山”。

聚焦白银市会宁县的一个贫困家庭。

学生刘洋洋父母双亡, 从小被叔叔和奶奶拉扯大。

叔叔自己有三个孩子,还是倾尽所有供洋洋读书。

卖羊、借钱、贷款。

他说要给他哥一个交代,对得起父母。


奶奶一把年纪。

身边人都知道,她时间不多了。

她唯一放心不下,就是高三的孙女。


刘洋洋拼命读书的动力也不是改变命运这种大目标。

而是希望奶奶多活几年。

我要是考个好大学的话
我奶奶也就高兴了
多活几年


纪录片的最后一幕Sir不敢看第二遍。

刘洋洋最终考上了,尽管成绩并不理想,没能上成重点大学。

离家那天,奶奶家送她出门。

刘洋洋笑着对着奶奶说:

我放假就回来了


奶奶没有反应。

刘洋洋以为奶奶没听见,凑近耳朵又喊了一遍:

“我放假就回来了,你等着啊!”

奶奶依旧没回答。

扭过头来,似乎有所回避。


奶奶不敢应孙女。

她唯一的心愿了了,也是时候撒手了。


奶奶没能等到刘洋洋的假期。

她病逝在洋洋离开后的第二个月。


当很多人开始自嘲“小镇做题家”,抱怨着本科毕业还不一样当“社畜”。

好像,读书不再能改变命运了。

但就是这块希望的薄田,寄托着陈春秀们全部的人生。

被人轻轻抽走一块积木。

他们搭建起来的全部,都会轰然倾倒。


02

陈春秀被顶替的事是贫富矛盾吗?

去年《寄生虫》说的是贫富矛盾,但你看里面的富人也没做错什么,唯一的错,就是太有钱了,太不顾及别人感受了。

而顶替上大学,是纯粹的不公不义,是违法犯罪。

但你又真的能说,这从头到尾与阶级无关吗?

冤屈未平,网上就有杂音。

说陈春秀一家主动卖了学籍。









质疑的理由也很直接:


穷啊。


谁知道你会为了点钱做出什么事。

人穷了,连人格和信誉都是不值钱的。

这种事怎么就发生在陈春秀头上?

说白了,还是穷。

家墙上贴着“精准扶贫”的材料,上面写着去年家庭总收入8000余元。


陈春秀父亲接受采访时有段话,听了让人五味杂陈。

就打听我是个老农民 怂人
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要是有能力 他们也不敢


新闻报道的那242个被顶替上大学的人,Sir不知道有几个人的家庭是来自公职人员、城市单位、乡镇企业。

但凡他们有一点眼界、人脉和资源,有一点查分数的意识。

谁敢动他们的成绩?

又怎么会蒙在鼓里这么久?

说白了,还是欺负穷人最便宜。

当陈春秀第一眼看到顶替者的照片——

感觉好像跟人家不是一个档次的


世上有两样东西藏不住,一是打喷嚏,二是穷。

陈春秀高考那年,网络不发达,家里穷得也没有座机电话。

考试后留了邻居家的电话等通知。

等到所有录取都结束,也没等到。

为什么不去咨询一下?

央视的报道中说了这么一句话:

“家境贫困,性格也软弱的陈春秀没再追问自己的录取情况。”

不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穷学生?

总低着头,说话小声,浓眉小眼透着质朴……

当未来的可能被剥夺,也不敢去争取。


以为自己落榜之后,父亲说不行就再读一年。

陈春秀说丢不起那人,就跑去外边打工了。

她在意的真是脸面?

再考一年,又是一年的辛苦,又是父母一年的付出。

陈春秀是这样。



我们现在常说,年轻人别怕试错,年轻就是资本。

这话不适合穷人。

因为穷人付不起再来一次的差价。

事件曝光后,顶替者的亲戚找到陈春秀,想私下和解。


“保准让人满意。”

多傲慢的一句话。

顶替者的父亲是公务员,舅舅曾是县审计局的领导。

她的亲戚则称:学籍是花2000块买来的。

好像,高考分数是可以买的,他人生也可以买来。

如今东窗事发,好,我再花钱买你闭上嘴。

陈春秀拒绝和解——

我就想当面质问她
我们是同龄人
你就不能换位思考一下吗
你就那么自私吗


陈春秀的前途,被他人所以搬来,当成一块垫脚石。

有人说这是教育腐败,是规则的漏洞。

但后果,总是一致地向穷人倾斜。

有的人是人才。

有的人只能做别人的耗材。


03

我们为什么会对陈春秀的遭遇如此愤怒?

Sir想说一部电影。

李沧东的《燃烧》。

一个富人把穷人当成耗材的故事——

穷人的价值,只够用来烧一次。

电影中有个穷孩子,叫钟秀。

一名普通的快递员,父亲坐牢让他的生活更加困苦暗淡。


直到女孩惠美出现,他的人生有了意义和动力。

生命里有了光。

这光转瞬即逝,却是唯一看得到、摸不着的微光。


直到一天,一位神秘男人Ben出现。

没什么正经职业。

就是超有钱。


Ben英俊、成熟、彬彬有礼。

就是有个特殊的癖好:烧塑料棚。

韩国吧
塑料棚真的很多
那些又没用
又脏乱得碍眼得塑料棚
他们 好像都在等着我把它们烧了呢


你看,塑料大棚是什么?

是农民的活路,是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啊。

但穷人的生活和希望,他们的梦想和尊严,又像这塑料大棚一样薄弱,随便一点就烧得精光。

烧掉,也只是为了富人的一次取乐。

Ben告诉钟秀,他下个要烧的"塑料棚"已经选好了。

就在钟秀家附近。

他说很久没有遇到这么值得烧的“塑料大棚”。

于是钟秀每天跑步检查附近的塑料棚,看它有没有被烧掉。

结果塑料棚一直都在。

惠美却不见了。


Ben口中又脏又乱的“塑料大棚”。

就是惠美啊。

还有那些无人问津、任人践踏的底层蝼蚁。

阶级分化,已经不单单是贫富的差距。

权利、尊严、情感、希望、梦想。

那些你视若珍宝的东西,随时可能会被食物链上端轻易地窃取,或者践踏。

电影中有这么一幕。

尊严被Ben全方位碾压后,钟秀终于“斗胆”对Ben说,我爱惠美啊。

但Ben反应呢?

呵呵。


剥夺了他人的人生之后。

他有愧疚和负罪吗?

只有满足。

和空虚——寻找下一个,填充自己的耗材。

村上原作中的一段话触目惊心——
泼上汽油,擦燃火柴,转身就跑,从远处用望远镜慢慢欣赏。根本逮不住。何况烧的不过是小得不成样子的仓房,警察没那么轻易出动。

被烧的“塑料大棚”怎么办?

电影中Ben说了这样一句:

只是接受而已


对不起。

我不能接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阿拉灯神丁


还不过瘾?戳图片试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