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都在催的国产剧,就是没流量
《漫长的季节》里,刚刚拿了劳模的王响还没得意多久,就遭遇了下岗危机。
在导演辛爽的镜头下。
那些年东北国企人的困惑和忧伤,具象化成了一场场谜一般的悬案,人们无力挣脱阴影,并沉溺其中,绝望无比。
而同样的下岗潮。
如果换成了一个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导演来拍,又会变成什么样?
康洪雷。
豆瓣9.5的《士兵突击》和9.6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导演,前段时间Sir还写过他的那部《民工》(链接)。
在他的镜头中,情绪往往是热烈的,激昂的。
但这一部。
却出人意料地温柔。
不好意思放错图——
父辈的荣耀
康洪雷变了?
Sir一口气刷了十几集后,却发现。
相比于抒情。
《父辈的荣耀》更想说的,其实是生命力。
我们可以丧下去。
但,总有一种力量,在默默地支撑着我们,继续走下去。
01
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已经很难体会到当年下岗潮给这个社会带来的冲击了。
90年代末。
在国企改制、亚洲金融风暴等影响下,“下岗”这个词,成了无数拥有“铁饭碗”的家庭无法回避的话题,他们先是不解、然后怀疑、转而惊愕、甚至愤怒,经过无数次的送礼,无数次的纠纷后,最终,也不得不面对这个时代带来的“阵痛”。
据统计,1998年至2000年间,几乎每年都有700万至900万工人下岗。
没错。
国企改革救了国企,但,那些工人呢?那些作为个体的工人又该何去何从?
一个词:迷茫。
而这,也正是《父辈的荣耀》给人的第一感受。
故事发生在1997年东北的一个林场。
作为曾经“共和国的长子”,曾经创造了炫目的光芒的劳动者,这里的人还未意识到,他们即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他们只知道。
树被砍得越来越少了,工人太多,部分人要“停薪留职”了。
怎么办?
老一辈的人当然不甘心,不过这些风浪其实已经与退休的他们无关了。
就像宋爷爷(彭俊荣 饰),曾经获得引以为傲的优秀工人称号,还被电视台采访,现在却被告知做了一辈子的工作是个错误,彻底停摆。
于是,他只能把这一切问题归咎于“山神震怒”。
而年轻一辈的呢?
那个时候,与东北的暗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深的新鲜,那里流传着无数一夜暴富的传说,对于这些尚未进入社会的年轻人,吸引力要远大于日复一日的砍伐。
就像陈兴杰(张晚意 饰)。
本来被安排好的人生,被打破了,于是他只有选择另一条路。
但。
这个世上并不是只有老人和年轻人。
还有中年人。
他们在老一辈传统的教导下长大,接手了这个“铁饭碗”,但长久以来的单调劳作又让他们没有年轻人那样的学习能力,他们夹杂在中间地带,进退两难。
他们为家庭而活。
就像顾长山(郭涛 饰)。
作为小队长,作为劳模,他秉承了他们父辈的特质,是个“老好人”。
在工厂要裁员的时候,他为了不让工友丢饭碗,第一个把自己裁了。
在工友遇到意外,没人照顾他儿子的时候,他把他儿子收养了过来。
但好人就会有好报吗?
一个情节是。
当他带头被裁员,不得已定下名单的时候,却接到了举报。
而举报的结果。
就是自己的儿子没有通过政审,丢失了梦寐以求的当兵的机会。
你看。
当时代大潮袭来,一个原本规规矩矩的“老好人”所迎来的不仅是生计上的困难,他还会迎来许多其他的附加灾难,心理压力、亲友关系,甚至于,连最后的体面,都将一点点地消失。
《父辈的荣耀》便是由此出发。
讲述了一个工人家庭,在下岗潮之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的迷茫与痛苦。
他们清楚,时代洪流无可抵挡。
但他们不懂的是。
作为一个个体,他们的未来,究竟还能怎么办。
02
讲述下岗潮的影视作品不多。
比较耳熟能详的,大概就是张猛的《钢的琴》,张大磊的《八月》,以及前面提到的《漫长的季节》。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都在说一整代人对未来的迷茫。
但不同的。
是他们对待这件事,有着不同的态度。
就拿《漫长的季节》来说。
王响和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一样,不相信这一切就那么消失了。
于是即使厂子已摇摇欲坠。
他还是想让儿子进厂工作,不惜求人送礼。
但《父辈的荣耀》里的顾长山呢?
一个细节。
因为兴杰的父亲因公殉职,所以顾长山千方百计找门路,终于给他求了个“顶替”的林场正式工职位,但此时兴杰还是决定去考大学。
于是顾长山二话不说。
拿出了家中所有积蓄支持他的决定。
然而。
当兴杰出人头地,在深圳买房后,顾爸却说了一句:
咱们父子俩就到这儿了
他给兴杰最后的支持是放手。
一个是想留住一个时代,一个是理性地认识到往事不可追,这样态度的不同,也使得两部作品呈现出来巨大的气质差异:《漫长的季节》是哀伤的,《父辈的荣耀》则是温暖的。
但仅仅是温暖吗?
不。
与其说这是顾长山“老好人”做派,不如说,他是没有选择。
对于那个年代下岗的中年人来说,他们遇到的问题几乎是无解的,一方面,他们曾经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保护这个家庭的屏障,另一方面,他们又早过了学习的年纪,面对巨变毫无还手之力。
于是有人回家啃老。
有人偷抢拐骗。
有人贩卖服装。
有人干起了门卫、保洁等门槛低的职业。
还有更糟糕的。
2003年,社会学家潘绥铭在一篇《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性工作者》的调查中指出,他们受访的103位“小姐”中,下岗女工居然占了半数,平均年龄25.1岁。
为什么?
因为当她们“技术”上的竞争力缺失,必然导致其他职业如美容、保姆、按摩的竞争空间挤压,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成本又逐步增加,这使得她们选择的空间更加减少。
就像《漫长的季节》里的李巧云(刘琳 饰)。
她不是“自甘堕落”,而是“别无选择”。
当然。
不是所有企业都会“抛弃不管”。
但就像《父亲的荣耀》里,厂子给他们安排出路,让他们抛弃旧有的伐树本领,去学理发、育苗等等,大家心理上是拒绝的,理由是——
骨硬手糙的,能干这玩意儿
只是不接受能行吗?
相比来说。
主动接受,对于许多人来说已经是最优的选择了,所以你看,兆成当不成兵,就接受了在林场继续守护;老梁他媳妇儿没别的才能,就接受干理发。
每个人都被“安排”着向前走。
是的。
如果说“特别”,这或许就是《父亲的荣耀》特别的地方。
它没有如《漫长的季节》一样沉浸于哀伤,也不像《钢的琴》一样渲染失落,它塑造了一个更被动的、更“普通”的群体,他们遍体鳞伤,他们保持善良,他们即便迷茫,即便笨拙,也很努力地,去试图跟上这个时代。
而他们。
才是那个年代,被我们遗忘的大多数。
03
所以说到这里,你还会觉得这只是部“怀旧”剧吗?
回望历史。
有时候,其实就是预演现实。
对于大时代来说,人总是渺小的,就像那句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也是因此。
很多时候,我们改变不了什么。
就像《钢的琴》里。
无论多么“多才多艺”,一群下岗职工也只能在别人的葬礼上,吹着加速版的《步步高》。
这就像一个暗喻,被时代抛弃的人,总被人催着,“走得快点”。
走那么快去哪儿啊
你管他去哪儿呢
但我们只能认命吗?
或许。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那些“淘汰者”得想法。
就像《父辈的荣耀》里的顾长山,他只是“认命”吗?
当然不是。
他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做不了什么了,但与此同时,他也很清楚哪里才有希望。
于是。
即便自己生活再苦。
即便再不被别人理解。
他还是无条件地凑钱给孩子们,帮他们追求自己的人生。
因为他知道。
不能让下一代人,继续生活在无助的环境中。
是的。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他才不是什么“老好人”,Sir更觉得,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一整个“父辈”的精神,他们有着经历过辉煌后的坚韧和平和,更有着曾经引以为傲的体面和尊严。
那是他们的财富。
而现在呢?
没错,很多人会在这部剧里看到自己,尤其是当下,“就业难、裁员潮”,和当年的“下岗潮”一样,这都是对稳定的冲击、对将来的未知、对吃不上饭的焦虑。
根据澎湃新闻报道,2021年12月,爱奇艺被曝大幅裁员,裁员比例在20-40%;而近些年,腾讯、京东、滴滴等众多互联网公司,都曾传出业务调整、人员优化的消息。
在这样的动荡中,我们能看到自己面对的世界。
那些不安焦虑、对外界的不自信、对未曾面临过的恐惧,都是感同身受的。
这和当年的“下岗潮”相同吗?
当然不同。
但作为个体的“个人”,感受却是相似的。
比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如今“就业难”的环境下,怎么选择出路?
比如,在公司呆了几十年的职工,正面临中年危机,随时面临裁员风险。
又比如,老年人们面对飞速发展的5G时代,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运转,会有怎样的疑问?
但。
当年那样的环境,或许没人提出疑问。
电视上说的是“我不下岗谁下岗”,歌曲里唱的是“大不了重头再来”,一片“喜气洋洋”的“正能量”。
而现在。
我们或许可以多问一句:这样,真的合理吗?
最后。
Sir忽然想起了同样是张猛导演的电影,《耳朵大有福》里的一个场景。
王抗美(范伟 饰)是一个光荣退休的工人。
但在满街谈钱的时代里,一个曾经光荣的工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他成了这个时代的边缘人。
在电影的结尾。
王抗美一个人在空旷的大街上唱着他喜欢的《长征组歌》,我们知道,那是他们一代人的精神图腾。
可镜头拉远。
他慢慢消失在黑暗中时。
火车鸣笛突然响起。
一个高速行进的时代符号,终于替代了那个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时代精神。
可。
被抛弃的他们,真的活该被抛弃吗?
那些令人目眩的成就,就这样被遗忘了吗?
Sir不甘心。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