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杨氏兄弟的毕节情怀

云上毕节 2020-08-25

      

古稀之年的杨富华,耳朵已有一些不听使唤,但他对毕节历史和文化的挖掘有口皆碑,我和他碰过面,但没有机缘深交。不过,他通过《毕节日报》、《毕节晚报》等当地媒体发表的文章,许多我都读过,印象较深的有《毕节城区街道名称由来》、《太平军围攻毕节城始末》、《被遗忘的茶文化一一毕节城曾经的茶馆》、《毕节酸菜"荣登大雅之堂"秩事》、《炉火映红铁匠街一一留在毕节人心中的那一抺记忆》、《毕节知县董朱英巧断疑案》、《毕节唐氏随园私塾》、《毕节钟鼓楼秩事》等文章,这些很远古的历史文化记忆,于我而言,有些只在老辈人的口述中听过只言片语,通过他的整理,放大和清晰了我对毕节历史的理解和认知,凭添起了自己浓浓的故土情结。

       


杨天华是他的亲弟弟,他是从清镇市贵州水晶集团公司退休的,五十三岁时,才与文学结缘,写了一本散文集《岁月的辙痕》和一本小说集《人间角落》,许多文章描述陈事旧事,都流露出对故土毕节浓浓的怀旧情结。

       

2017年毕节市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平台《云上毕节》推出"老毕节故事"栏目,到怀旧年龄的自己,以个人的视角立意,从文学性、史料性及可读性几方面考虑,用心用情撰写了大量的老毕节故事,截止目前,已发稿40余篇,由于接地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也就是这个原因,我的这些劣作,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以文为媒,让我认识了在异乡的杨天华。他几经周折,通过毕节记协秘书长陈菊,联系到我,并专程从清镇市赶来毕节,与我见上一面,并送给我2本他自己的书籍,让我非常感动。 



闲暇时,翻阅他的《岁月的辙痕》,读到书中《陈年旧事,我的老毕节》、《在人民公园看毕节》、《我爱故乡那条河》、《带着感恩我们一路走来》、《我的外公和外婆》等等文章,我的眼睛多次湿润,被他那真挚的故土情怀所感动。

        

在他《又到新春佳节时》一文中,我读到了这样有温度的文字:"雪花飘落在窗台上,是那么愁肠,是异乡的远客对故乡的眷恋,还是故乡的亲人对异乡游子的牵盼。雪花融化在脸上,似那暖暖的乡愁,像一首古老的心曲,从远古的荒漠唱到现代的都市,从孩童唱到老叟。"


       


他对毕节有很深切的感情,故乡在他眼里:"山壮丽、水秀美、人朴实、乡音亲切。"2018年春节即将到来,我又读到这样的描述:"雪花飘来了新春,佳节又要来临了,思乡之情、念亲之切、似春湖涌进心头,多少地方流连忘返,多少情一触而流,远眺家乡的路,记忆深处的故乡,此时此刻,一定也是飞雪满天白雪皑皑,南国的飞雪装扮着壮丽的河流山川。朦胧中,我看到了气势磅礴的北镇雄关,响水瀑布冰川横挂,阳山松桃满山遍野,碧阳湖上雪花飞临,南关桥霓虹星光灿烂。″

       

他的《陈年旧事,我的老毕节》则是包含着15个意象的怀旧系列文章,说到了倒天河畔的皂角树、母校后的文笔山、小河的白石岩、打过工的石槁林煤矿、水泥厂挖土方、军分区操场遗趣、南关桥上的记忆、小横街上的茶馆、赶乡场的经历、铁匠街的追思、箱子街的情思、郑屠户的肉店、"五七″干校当小工等等的人生过往经历。

   


通过读杨氏兄弟二人的文章,我深切地感受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毕节老城的消失,一代又一代毕节人的逐渐老去,在他们的记忆深处,始终盛满着浓浓的故土情结,他们和我一样,总想通过追思,留下乡愁和生命的根,而不是想回到过去,只是为了让心灵回归精神的家园,以老毕节故事的方式,传承毕节厚重的文化与历史,让崭新的毕节拥有精神与灵魂。(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任佳丽

编审:秦   恒

大家都在看

NEWS

老毕节故事 | 那些年我们一起“混电影”看


老毕节故事 | 毕节儿时难忘的印合粑


老毕节故事 | 明信片捎来的新年祝福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