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记忆碎片里的新街集市!

费明 云上毕节 2020-08-25



大年三十越来越近,走进现代大型室内的桂花市场,在二楼遇见经营土特产品的老板王晓玲,我说:“过年这久,生意兴隆得很”,她说:“现在过年不再象过去,年味太淡。根本比不上我们在新街市场做生意的时候,我还是觉得那时候太热闹,生意也好做。”是啊!王老板的一席话勾织起我对那遥远的回忆。在记忆碎片里的新街市场,虽然现已支离破碎,不堪回首,但也抹不去,难忘掉!



倒天河畔的新街集贸市场,不知是哪个年代形成。如果要知道它精准的历史,即便从《毕节县志》或毕节经济史上去翻阅查找和考证也不能够查实。


因为这自然形成的交易场地,最初发端于以物换物的以前,而非官家所为,故在正规资料的记载里,也许难以找到,如找到可能也只是寥寥数语,平民老百姓的事,凭口头传说的话,新街集市远不如附近的水东门、马家巷、太平桥、新香巷那样神奇。


毕节人戏谑地说“新马太”指的就是这三个地方。而我没有专事地标研究,又不是从事地方史志研究探寻的人,也就兴致不高;缺乏深探细究的能力,无法精准地描述。只能以一个岁月的过客,从记忆的深处,努力让脑际里闪烁出星光的碎片里,断断续续地述说我印象里的新街集市。



在我心中新街集市,是出生在五六十年代人的一种悠远记忆和留痕。因为它伴随着我们走过平凡、走过苦难、走过坎坷、走过穷困、走过年轮。


记得,新街集市白天是赶场的坝子,进城的农民们将装着荆豆米、洋芋、辣椒等土特品摆在地上叫卖;市场上还摆着背篓,上面放个簸萁装着褐色的荞粑粑,雪白色的桨粑等地方土小吃,卖竹椅子竹席子、掃把、簸箕、木蒸子、竹锅圈、火锅板、炕笼、砧板、土砂锅、砂罐子等土制品,因南门口的蔬菜公司搬到这里,赶场天就非常热闹。



而晚上还在这个地方放过《鸡毛信》《南征北战》《烽火少年》《沙家浜》等电影。久而久之,新街集市不仅成为毕节山城老百姓赶集的重要场所,而且也是儿童少年凑热闹玩耍的地方。


这里可以吃到烤得香喷喷的臭豆腐干,喝一分钱一杯的糖精兑的白开水,吃上王老伯的魔芋豆腐,运气好时,还可以遇上敲麻糖,老年人些还在这里买上一捆捆的叶子烟,打上散卖的苞谷酒,在桥边上找李大嘴打上合脚的稻草鞋。



时光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昔日乡场已变为新街农贸市场,政府不但将此地确定为毕节城区最大的集贸市场,进行新的规划,还投入不少资金,将整个新街市场大约一万五千多个平方的地面全部打成水泥地面,在市场中间建成钢柱水泥瓦的棚顶,下面左右两旁设立水泥柜台200多个。



并将整个新街市场划行归市为肉食、干鲜水果、土特食杂、粮食、小五金百货、饮食小吃、竹器土陶等行业门类较为齐全,品种繁多,商品丰富的综合农贸市场。日赶场人数达五万人以上,日上市商品量达500万元以上的毕节最大的集市。




成为毕节地区农副土特产品重要集散地,曾被命名为贵州省省级文明集贸市场,列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集贸市场信息直报点。


当时,新街农贸市场享有盛名,蜚声省内外,不仅本地商人聚集此地经商,而且还吸引了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四川、云南等省外客商进入市场做生意。


新街集贸市场有着天然独特的地理位置,清幽的倒天河水从它的前面缓缓流过滋润着市场,四通八通的物资、人脉、资金分别从东关挢、小校场、马家巷、沿河路、水东门、太平桥、铁匠街、新香巷纷纷汇集到这宝盆里,在这里融合欢腾。


如站在高空或河对面的青龙山上远眺新街市场,纯碎就是一幅生动的毕节“清明上河图”,呈现出一派市井百姓的生活情景。


若是,先从南关桥水井旁,原开设康家脆哨面这条路,沿河畔低矮的木瓦房经过朝铁匠街口进去。会路过左边街口,一个胖乎乎的老大爷戴着围裙、歪着脑袋,口头咂着装叶子烟的铜嘴烟杆,正用小榔头锤子敲打着锑锅盖子,外面摆放着一串串的锑桶锑锅铺子。


往前穿过那左面的老城墙脚,那墙面长着郁绿的青苔,刻印岁月的斑痕,石缝里长满的杂草,枯黄的无力垂下,碧绿的奋力朝上生长。右边则是一排低矮的木制瓦房,屋内热流涌出,炉火通红。门面柜台上面悬挂着打制出来的深灰蓝色的镰刀、火钳、锄头、砍刀、扒子、铁勺子等物件的铁匠街。



穿越铁匠街巷子时,可以看到第五间铺子有一个年岁五六十岁的老者有力地拉着风箱,那个子高高像个黑铁塔似的,剃着小平头,下巴有一丛小胡子的胡铁匠。


他戴着皮围腰,从旺旺的炉灶里夹出一块镰刀原模坯子,用锤子在一坨铁座石上打的“咣当咣当”,火星四射,他脸上汗水闪着光亮。


再往前走,唯独有一家开着门面的,没有摆出任何售卖的物品,却是一个身着深蓝中山装的中年人,头发全部往后梳得青悠悠亮晃晃的,坐在板凳上,伏在桌子上写毛笔字。那字既象赵孟的字体又有颜真卿的味道,不管你怎样看,他始佟心无旁鹜地在旧报纸上写着毛笔字。街上人都喊他张老师,真是难以置信在这锤子敲打的咣当声和行人喧嚣的地方,竟有旧报纸上散发出墨香的味道,令人耳目一新。



进入新街市场,桥旁边一帮老人围观着地上打草鞋的陈老者在打草鞋,买的大多是提着旱烟的农村老人。如再朝向东关桥方向走去,路边的豆腐干摊子上,手撕臭豆干已被若隐若现的炭火烤得黄锃锃的,用手一撕开再蘸上红彤彤辣椒面,吃得麻呼呼香喷喷的。



左转到砂锅土罐子竹器的地方选上竹提篮,再到肉食或土特产品地方选上称心如意的物品。如果买到的东西不放心,可以到工商设置的交易所,这里会帮助复秤算账。


还在粮食市场尽头看见谭老者穿着白背心,戴着白粗布围腰,精瘦的脸上焕发容光,耳朵上夹着一支纸烟,手里拿着推剪的像小包车一样,在老农民头上推着剪头发,那坐在木旧椅子上的老大伯说:“推成平头省钱,再把胡子刮干净,特别是两边脸上啊!”


“放心吧!不舒服,不开钱,便宜得很”谭老者对剃头的人说后。又叫围观的人往旁边让让,不要光看热闹,不凑生意,他一说人们就散开了。



走到接近东关桥这边的交易所外面排着队,屋里的是城关工商所的女干部王梅英,操着普通话向人们宣传着工商法规。另外两个待业的漂亮小姑娘在忙碌着,有个在称秤看斤两是否买卖相符,有的在打着黑色珠子算盘为不会算账的买卖双方算钱。


这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八十年代初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监管查处违法违章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一手在各集贸市场设置公平交易所的设置公平秤防止市场短斤少两的事。在毕节山城最搞得好且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就是新街市场上设置的交易所。



那时,交易所设在两头。一头是靠太平桥侧边,负责称消费者买的荆豆、黄豆、包谷、猪牛羊肉等,一头靠东关桥这边,负责称的则是粮食、苞谷、大麦,小麦等粮食类商品。


凡是消费者所购的商品,只要不相信卖东西的人称的斤两便可以拿到交易所过称,如符合消费者买的斤两他们就高兴地走了,如不符合消费者马上就可以向市场上的工商人员举报,工商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由购买者带到经营者面前,只要一出示检查证问清情况可以即时处罚。



新街市场上的人们很尊重她,一般都喊她“谭孃孃”既尊重又亲近。她称完猪肉又称金豆,一边高声喊着,一边把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的,动作麻利、热情耐心,服务周到。


如果想买点墨鱼笋片,现在就可以在个个高高、五官端正,经常喝酒脸上红嘟嘟的曾廷刚摊子上买,因为他是省级先进个体工商户,又是文明经营户,卖出的商品信得过。


如果再转身,天气热吃一碗糜老三家米凉面,米凉糕,豌豆拌红油、一拌上面葱花,脆酥的黄豆一撒,酸麻辣俱全,很好吃。



吃完了,可以选择从太平桥方向顺人民剧场回家,不过你也可以从水东门到小校场,小工业品市场买点年画,塑料花,烟花爆竹或一些日常生活用品,毛线、化纤布料再回家。


到太平桥更热闹,那时太平桥还是石拱桥,从靠新街这面走过去,来往的人们川流不息比肩擦踵,有叫卖一包包粉沫耗子药的、有摆着卖中草药的、前面还摆放着一包包雄黄,有卖补锅凝胶水,还有高声吆喝卖狗皮膏药的。



过了太平桥,在桥下摆旧书废报纸摊的,隔壁有家正规理发店,里面师傅穿着白长褂衣,都在帮人家理发,洗头吹发刮胡子,还有划玻璃镜卖的铺子生意特别好。


对面是“野嵩枝照像馆”,门外站起等着照像的大多是来赶场的小姑娘。如果不愿意照像的,可以走到对面防空洞前面的杨均明炭精画像馆,看着他画的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伟人的肖像,和刘英俊、王杰一类的英雄画像,和草姐英雄姐妹刘文学等人物,顿时感到惟妙惟肖,不去画一张太可惜了。



当然如遇杨均明先生正在画老人遗像时,他儿女也会帮你画的。从新街市场逛累了,也可以走到东关桥进入新街口的茶馆里歇歇脚,喝一大海碗杆杆茶水再走。还可以从沿河路吃一碗奶奶青菜豆花包谷饭后,喝碗豆腐窖水更好。


带着小孩娃儿除了吃,可以在蔬菜公司门市坎下打年糕或买一些白泥巴做的小猪小兔吹起来的叫居居玩。总之,新街市场那时真的是包罗万象的“小世界”,一时难以述说,物资丰富,人员繁杂,三教九流都俱有,流来流去的人员里南腔北调的人太多。如遇小偷扒窃,只要大声呼喊治安办的,工商税务人员听到后会跑出来去抓的。


近几年来随着“农改超”的推进,规范的超市取代了城镇的集贸市场。原有的新街集贸市场已蜕变为人们休闲的通道和场所,过去的繁华和闹热已随倒天河水流去远方,成为一种回忆。人生亦是如此,凡是回想的都没有存在,而存放于心的只是过去的沧桑!(图/七星关发布、网络)



编辑 / 李   茜

编审 / 秦   恒

大家都在看

NEWS

老毕节故事 | 曾经风行毕节山城的 “卡拉OK”热


老毕节故事 | 那“收信喽!”的高吭声还在耳旁激荡


老毕节故事 | 老城脚的无花果树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