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打更匠从古城远去的记忆里走失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5


"嘣,嘣嘣!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在黑夜幽暗的灯光下,打更匠一边敲一边喊的吆喝声,就会把毕节老城的人们慢慢地送入梦里,这便是父辈人口述历史时,对打更匠最形象的描述。



据考证,关于打更匠及吆喝声最完整的表述应该是:


一更时的吆喝声为:月起更发,收刀捡卦,那意思就是关门了,需打烊了。打二更时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那是叫你注意防火。打三更时喊:半夜三更,关门防盗,那是叫你注意防小偷。打四更时喊 :更深人静,休得喧哗,那是叫你不要影响别人休息。打五更时喊:五更鸡叫,行人早起,那是提醒需要赶路的人,该起床了。



按父辈人口述,在那个以东南西北城墙门为标志,合围而成的老毕节古城里,就曾有过这种″打更匠″的行业,每逢夜幕降临,他们的身影,就会像幽灵一样,游走在毕节老城的老街老巷及城门之间,手中拿着一个可以"咚咚当当″作响的锣鼓,不时在夜晚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等时分,用洪亮声音吆喝,向全城百姓报平安报时间,待到公鸡啼鸣时,人们陆续起床开始忙碌后,他们才回家去睡觉,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单调的工作。


其实,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不可能真正见识毕节打更匠行当风采的。如果说对"打更匠″还有那么丁点直观模糊的概念,全凭幼年时看老电影,留下的一些视觉印象,这个行当在电影里出现频率最多的,当属那些年看过的《平原游击队》,这部很老的黑白电影,除李向阳这个英雄人物,在我的大脑里留下的永恒记忆外,印象最深的就要算剧情里,那个穿着长衫、拿着灯笼和铜鼓的老头了。他不时高喊"平安无事喽″的声音,宛如还回响在童年的心空,悠扬清脆地涤荡着我的心房与记忆。



说到这里,我不觉追思起八十年代的一桩往事。有一次,我们几个文学发烧友在一起喝酒,酒过三巡,不觉有些狂放起来,记不清是谁,说了这样一个标题《最后的打更匠已死》,希望大家附和,每人来一句,共同创作一首新诗,你还别说,诗的意境还真有那么一丝韵味,不过,具体内容早已淡忘,只记住这个标题了。


最近,在一些机关单位和住宅小区内,居然在显眼的墙上,看到"巡更点"这样的标志,不觉让我想起"打更匠"这个古老的行当,以及他们那些悠悠远去的吆喝声和背影。



据父辈人讲述,那时在毕节游走的打更匠,多为一些有点武功且胆识过人的男人,他们手提一个灯笼、一面铜鼓,并藏有防身工具,有时手里还有一根打狗棍,巡更过程中,一旦发现有疑似小偷的可疑之人,他就会高喊"各家各户,没有关好门窗的人家,记得关严自己的门窗了!″那些可疑之人听到吆喝声,总会偷偷溜走,城里的人户也会提高警惕,关严自己的门窗。如果发现一些人家夜里灯光还亮着,这些打更匠就会善意的吆喝道"都快三更天了,快快关灯睡觉喽!″


一般情况,在毕节各城门及路段,都有一个打更匠在游走,他们生活的来源,主要是向一些殷实有办法的人家,讨要一些银两和吃用的东西,穷苦人家他们是不会上门的,这都是他们这个行业的潜规则,有点像今天一些小区内收取的物业管理费。约定俗成后,大家也都能接受,且相安无事,当地衙门也默许他们从事的这个营生。



我想,“打更匠”这个古老行当,虽然在当今社会已不复存在了,不过,它的一些职责职能,仿佛已过渡成为今天的物管和保安。但回头一看,现在单位和小区的一些安保人员,其敬业精神和素质,真不敢恭维,就像一个充当门面的摆设,更像田里的"稻草人″,久而久之,只剩一点吓唬麻雀子的功能了,简直徒有虚名,所以,许多百姓都感叹,毕节发展到如今,还没有一家属于真正规范的保安公司和物业公司,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毕节“打更匠”的背影,虽然已在古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这种"昙花一现″的特殊行业,的确在老毕节存在过,许多毕节老一辈人都有印象,在他们绘声绘色的口头描述下,打更匠就像游走在古城黑夜中的幽灵,除了保平安、给人们通报时间外,总是给人带来几分颇为神秘的遐想,想起它,仿佛就把人们带回到古老而遥远的毕节老城记忆里,让人们联想起一些祖辈亲人,那渐渐远去而模糊的背影。(图/网络)


编辑 / 李   茜

编审 / 秦   恒

大家都在看

NEWS

老毕节故事 | 毕节能食能赏的糖画工艺小吃

老毕节故事 | 冯金榜:从记忆中走向永恒

老毕节故事 | 送年饭


点击文字可直接跳转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