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毕节故事 | 毕节水巷子的流年印记

李新春 云上毕节 2020-08-24


儿时,在对毕节老城街巷的记忆里,除了8条主要街道外,在木瓦房掩隐中还有多达近40条的老巷子。如果说主街道是这座老城的动脉血管的话,那么这些贯穿在老城阡陌之间的小巷,就是它的毛细血管了。


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和学习,每天的衣食住行,自然就离不开走街窜巷的奔忙,就会有留连的身影,龟缩进小巷的记忆深处。每天的走过和路过,总会在耳濡目染中留下一些岁月的印记,每每怀想起过往的人和事,自己仿佛又回到那个懵懂的青涩年代,记忆在回眸的翻耕里,又会打捞起许多尘封的往事。



在老毕节人的记忆里,可能比较有名气的街巷当属马家巷、新香巷、双井巷、文昌巷、水巷子等地方了。可以说,每一条老街老巷,都会在人们流年的记忆里,印刻下许多过往的经历和故事。

   

不过,今天我与大家拉拉家常,想说的是关于水巷子的话题。水巷子是位于毕节老城十字街靠近箱子街一侧的一条老巷子,说来也怪,这条小巷仿佛与它的名号一样形象贴切,好像常年都是阴冷潮湿的。



记得,那时每次穿过小巷悠长的小道,不论晴天或是雨天,脚下不规则的石板路,总是潮湿的,不时还有人家户将洗脸洗菜水,不拘小节的随意倾倒在路上,加之地下排水系统不畅,故而,水巷子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水巷子了。


提起水巷子,我首先想到的是,水巷子尽头石阶上的那颗老皂角树,估计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树龄了,应该属于台阶上那户人家祖上裁种的一棵老树了,主人叫付小广,他家有个儿子,半条街的人都戏称他叫"小母猪″。这棵树印证了一句老话"前人裁树,后人乘凉″。它至今仍然郁郁葱葱,踏进水巷子的路口,远远的就能看见它挺拔的身姿。



这棵老皂角树,酷夏时,人们不光可以遮阴乘凉,关键是它还有使用价值,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毕节老一辈人,大多都是用这种天然皂角来洗头的,可惜这种天然环保的原生态皂角,现代的人们已不再使用了。


说起水巷子,在六七十年代,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一件往事。那时,在水巷子居住的人家户里,仿佛每家每户都兼做一项营生,就是敲瓜米石和面石,卖给毕节建筑一社和建筑二社当修房砌屋的石材,这个小巷是全毕节城最为集中的,往往是全家老少齐动员,小孩放学后,也加入进来敲石头,石料则是去毕节石牛石马山上背来的。



当时毕节的工薪阶层,每个月的工资只是二三十元左右,据我一位同学说,她家当时每半个月,就会交上三车(人力车)瓜米石和一车(人力车)面石,按一车瓜米石8元和一车面石14元计算,她家一个月平均可挣76元,是她父亲月工资的2倍多,所以,她家小时候还算过得殷实。


那时,每每路过水巷子,看见人们在房前屋后,用一个轮胎胶皮制作的圈石套,将锤子打击石块,发出有节奏声响时,简直就是小城一道别样的风景,故而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这个小巷里,八十年代的另一件事,更是轰动了小小的毕节山城。1982年9月,家住水巷子的李慧文,高中毕业仅年方17岁,正是芳华青春飞扬,她不甘在家待业,选择自主创业,在刚刚改革开放不久且闭塞的小城,就毅然首创了一个家庭幼儿园,成为毕节这个行业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以开园时仅15名入托幼儿开始起步,在短短时间里,就凭借良好的服务意识和口碑,迅速让入托幼儿增至200多名,并解决了包括她高中同学在内的10余人的就业问题。



她自主创业的事迹在毕节山城不径而走,为此,她荣幸出席了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自主创业表彰会″,并被全国妇联评为了"全国三八红旗手″,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时任总书记胡耀邦的集体接见。


随后,她又在"全国优秀边陲儿女挂奖牌活动"中,荣获了"全国优秀边陲儿女"称号,她的成功事迹,引起了《青年时代》和《贵州日报》记者的关注,并用《水巷子飞出的金凤凰》为题,采访报道了她自立创业的事迹。




后来,贵州电视台对她进行了人物访谈,电波传回故乡毕节,她的事迹便成为了人们街头热议的一个话题,当时的地县领导也亲临她的家庭幼儿园视察,送来祝贺的大红花,并亲切地接见了她,感谢她为毕节人民争得了无尚荣光


当年,她的事迹影响很深远,传递了一种正能量,宛如给有些沉闷的小小山城,吹来了一股强劲的自主创业东风,让还有一些闭塞的毕节,洞开了一扇窗户,带动了全县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自主创业、劳动致富成为了一种时尚。据说,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至今还有几位当年的同事,还在兢兢业业地从事着幼教事业。


随后,她当选了两届毕节县人大代表和一届毕节县政协委员,又在参政议政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最近几年,在毕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些活动的采访报道中,我又碰到李慧文多次,虽然岁月已流逝,当年"水巷子飞出的金凤凰″已不再年轻,但如今的她,依旧不改初心,还在以七星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的身份及职责,始至不渝地关注着工业园区及小微企业的发展。


毕节这个有故事的水巷子,今天还存在着,但一些人和事,想必已经发生了太多的变迁与变化。今天,我所能追忆的这些往事,当然不能穷尽几十年的光阴留痕,仅仅是代表我个人的一些肤浅记忆,我想,最有发言权的当属从前和现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兴许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还埋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期待大家的追思和回味。(文中水巷子图片拍摄者:杨志华)




编辑 / 李   茜    编审 / 秦   恒

----------------------------

 爆料/广告/ 合作 

请添加 

小编微信 qsmy8886


-------------------推荐阅读-------------------

老毕节故事 | 读王如柏《追忆毕节古城》有感

老毕节故事 | 奶奶辈远去的背影

老毕节故事 | 一个女民兵的芳华记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