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华说印度(22):光怪陆离的印度教
人们常说,印度是一个神秘的古国。这种神秘感来源于印度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根源又往往与印度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为主、宗教特色鲜明的国家,不论是印度的城市还是乡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印度教神庙;不论是印度的恒河两岸,还是印度的德干高原,到处都可以见到形形色色的印度教信徒。同印度打交道,不论是国家间的交往,还是民间的商贸、交流、旅游,都少不了对印度教的了解与研究。
要给印度教下一个清晰简洁的定义是学者们非常头疼的事情,因为印度教包罗万象,体系复杂,发展多元,形式多样。我们既可以把印度教看成一种宗教,也可以把印度教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印度教与印度社会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高度融合为一体,难分彼此了。
1853年6月10日,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的专稿《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中这样概括印度教“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崇拜林伽(注:湿婆神崇拜的一支。)的宗教,又是崇拜札格纳特(注:毗湿奴崇拜的一支。)的宗教;既是僧侣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这非常形象的概括了印度教的多元化、社会化、以及对立矛盾统一体的特征。
印度教的历史悠久,最早可以源于3000多年前的氏族社会的吠陀时代早期。那时候印度人出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成为神。印度最古老的史诗《梨俱吠陀》(Regveda)中记载了雷神因陀罗(Indra),风神伐由(Vayu),水神伐楼那(Varuda),火神阿耆尼(Agni),太阳神苏利耶(Surya),等等,共计33位大神。
(印度历史早期——吠陀时代的神灵)
到了婆罗门教时代,婆罗门祭祀总结出“梵”(Brahman)是宇宙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形态和终极灵魂,世界上一切都是“梵”的显现。进而把这个抽象的“梵”也人格化,成为众神之首,宇宙的创造者——梵天(Brahma)。
随着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部分思想,进化为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之后。梵天的地位逐步降低,而在吠陀教中不起眼的小神毗湿奴(Vishnu)和湿婆(Shiva)却异军突起,成为印度教最为重要的两个主神,甚至远远超过了梵天,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印度神仙的队伍也是不断扩充。不仅远古的神仙延续到了今天,神仙的家属也都成为了神,甚至神仙的坐骑也成为了神!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据说现在印度教有3亿3千万个神,虽然有点夸张的成分,但是也充分说明了印度神明之多!
去过印度的中国人可能发现,印度教的神庙和中国的佛教寺庙可大不相同。中国佛教寺庙的布局基本遵循一种标准模式,全世界的基督教的教堂风格也基本一致,全球的清真寺也是建筑特色鲜明。然而,印度教神庙的建筑风格则没有固定的模式,南北差异明显,不同教派的风格也不一,体现了印度教多元化发展的体现。
北印度 · 普什卡(Pushkar) · 印度唯一供奉梵天的神庙
西印度 · 古吉拉特 · 索姆纳特(Somnath)神庙(湿婆派)
南印度 · 金奈 · kapaleeswarar神庙(湿婆派)
哈奴曼是印度大神毗湿奴化身之一——罗摩的手下大将,也是印度史实《罗摩衍那》的主人公之一。中国学者胡适认为哈奴曼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我觉得或许有一些渊源,但孙悟空应是多重角色叠加而成,而不完全来自哈奴曼。
湿婆的林伽(男人的阳根)崇拜在印度也很流行,这是印度性力派对萨克蒂(Sakti)崇拜的体现,甚至也影响到了藏传佛教的发展。
有人认为这里是印度密教——怛特罗教(Tantrism)的中心之一,崇尚性力派和瑜伽修行,中世纪晚期形成了大瑜伽或者无上瑜伽,对印度湿婆派、毗湿奴派,还有藏传佛教都有深远影响。
印度教就如同印度社会的万花筒,折射出千奇百怪,光怪陆离的印度历史、神话、社会、生活,等等的不同方面,这些内容可能几本书都说不清楚。今后,我也会挑一些印度教中比较有意思的话题,或者与我们中国比较相关的话题娓娓道来。
序篇 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
历史 真实的印度独立历程
历史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爱恨情仇
社会 人性的枷锁——种姓制度
佛教 印度佛教的起源
🔗
时事 印度真要掉坑里了吗?
时事 泰戈尔的骨气和方方的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