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何为梵华,何以梵华?

梵华居士 中印梵华 2023-04-22
本文为“梵华说印度”系列第 100 篇,欢迎关注中印梵华公众号。
何为梵华,何以梵华?

佛家有云“诸行无常”,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世间的一切都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运动和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佛陀悟道和圆寂的印度,我就对这句具有一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佛门法印颇有感触,而疫情前后中印关系的跌宕起伏,让我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大起大落,则更令我感叹世事无常!


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冲击了世界,也搅动了很多人的人生轨迹。时代的这粒灰尘,落在我的面前就是一座无法逾越的礁盘,纵然有万般的惆怅,我也只能一声叹息,调转船头继续驶向不可捉摸的未来。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疫情中百无聊赖之际,我却无意间解锁了写作的隐藏技能,经过两年半时间的积累,居然也写下了至少三十万字关于印度的文章,连我自己都感觉有点不可思议。要知道作为数理化成绩一直很拔尖的理工男,语文和英语一直是我比较薄弱的科目,1994年高考数理化语英五科,语文是我考的最差的科目,倒数第二是英语,与数理化成绩的差距明显。可是,自打2005年进入印度经商,英语成为了我最重要的业务技能,而我曾经唯恐避之不及的作文居然成为当下我最喜爱的业余消遣,真可叹天道不测,造化弄人!



可能很多读者朋友注意到了,我在微信、知乎、观网、贴吧、B站等网络平台上注册的账号名称都是“中印梵华”,我也自称“梵华居士”,两者都包含“梵华”一词。该词显然并非常见词汇,但却古已有之,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就有一栋“六品佛楼”为“梵华楼”。只不过2012-2013年间我在印度海得拉巴酝酿并自创“梵华”一词之时,还并不知晓该词的历史渊源,多年以来一直以为“梵华”是自己的原创,直到开始公众号文章创作之后,带动了我的阅读量也随之暴增,才发现自己的孤陋寡闻和坐井观天。然而,我对“梵华”的理解和实践显然又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恰逢微信公众号“梵华说印度”系列更新到第100期,这对我来说是挺有纪念意义的一个节点,特以此文介绍“梵华”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的展望!


  何为梵华?

梵华是我针对英文Chindia一词自创的译法。Chindia并非英语中原有的词汇,而是由China(中国)和India(印度)两个国家的英文单词复合而成。目前一般认为Chindia一词最早出自印度前国大党国会议员、经济学家杰伦·兰密施(Jairam Ramesh)于2005年出版的《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理解Chindi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考)。在该著作中,杰伦·兰密施提出将中国与印度看作一个整体的经济思想,并由此创造出超越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学术概念的新词Chindia。


杰伦·兰密施与其Chindia著作 | 制图:梵华


不过,我认为Chindia一词应该出现得更早,毕竟www.chindia.com这个域名早在2004年2月11日就已经被注册了,说明至少在2004年年初,chindia一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否则以当时互联网的普及状况不大有可能有人会去抢注这么一个由七个字母构成的非主流域名,其他主要的chindia相关域名被我在2013年抢注保护起来,也说明了该域名在此前并不热门。


Chindia一词的横空出世,自然引起了中国和印度两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中国很多专家和学者将其翻译为“中印大同”,意思很到位,但是格式上我不是很喜欢,毕竟chindia一词是由“China/中”和“India/印”两个单词复合而成,若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来看,我认为“中印大同”这个译法信达有余而雅不足,还是应该翻译成两个汉字构成的词组更雅一些。不过若直接用“中印”或“印中”,又会显得雅有余而信和达不足,且会与China-India, Sino-India等既定用法产生冲突,也不是令人满意的译法。


2012年,在印度友人的鼓励和感召下,我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商人开始有所转变,萌发了为中印两个民族的友好团结做点贡献的想法,而chindia一词也自然引起了我更多的关注。2013年初,当我在印度开始布局相关商业计划之时,chindia便成为注册印度本地公司名称的不二之选,我也不得不考虑与之相对应的中文公司译名,经过一番酝酿,“梵华”一词悄然浮出了我的脑海。


中印梵华的临界反应可释放出惊人能量 | 制图:梵华


我个人的理解,chindia一词表面上看是指中印两个国家的联合,但是其更深层的含义则寓意着中印两个民族的团结与进步。中印两个民族都有灿烂的历史和巨大的潜能,若能进一步走向联合,就会如同裂变反应达到临界质量一般,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而激发这种链式反应的中子就是中印两个民族共同拥有的东方文化底蕴。因此,将浓缩天竺文化特色的“梵”字和中华文化特色的“华”字融合成新词“梵华”,既体现了chindia一词的创新特色,也展现了汉语构词的对称之美与谦恭之意,更蕴含了中印两大东方文明引以为傲的文化内核和中印两大民族和同发展的美好愿景,是我自认比较信达雅的译法,这就是“梵华”的来历。


  何以梵华?

梵华是中印两个民族跨越千年的友好传统,也是两个国家携手追寻民族复兴的美好梦想。中印两个民族古有往来互鉴之情,文字可考的文明交往史远至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近有患难与共之交,在反抗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的历史洪流中肝胆相照,亲如兄弟。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亚洲的觉醒和东方文明的复兴将是大势所趋,正如习近平主席2014年9月在访问印度期间的重要演讲《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中所说“中印两国,人口加起来有25亿多。中印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中印携手合作,全世界都会关注”。中印友好合作的梵华之路理应成为中印两个民族实现复兴之梦的康庄大道。


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做《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 | 图源:新华网


然而,令人不无遗憾的是,在经历了短暂的蜜月期后,印度人民党莫迪政府终究还是撕下了虚情假意的面具,将中印友好推向了水深火热,在梵华之路上开动了历史的倒车,中印梵华已然渐行渐远……


当前的中印关系对于真心期待中印友好,真诚希望中印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两国有识之士来说,无疑是非常令人心痛的。但是,我依然坚定地认为,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印友好的梵华之路已经走过两千多年,又岂会因眼前魑魅魍魉的作妖而迷失方向?我党在百年历史征程中千锤百炼,久经考验,当前中印关系的这点小风小浪又岂能动摇我国真诚希望中印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战略定力?又岂能干扰我党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印关系的低谷是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与国际反华势力相互勾结的结果。这两股势力狼狈为奸却又各怀鬼胎,唯有遏制中国是它们龌龊的共识。对此,我们既要在战略上藐视这些暗黑势力,也要在战术上重视这些强劲对手。


如何在与印度反华势力的斗争中取得最终胜利?


答案其实我党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总结而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政策 | 图源:大连理工大学


同样,在当今中印关系低谷之际,针对印度反华势力消极梵华,积极反华的政策,我们应采取“发展印度进步势力,争取印度中间势力,孤立印度顽固势力”的总方针,执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与印度右翼反华顽固势力的斗争中﹐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尽可能克服印度反华当局制造的反华摩擦,发展和壮大中印友好力量,巩固和扩大中印梵华统一战线,为推动中印携手走上民族复兴之路而努力。


1
发展印度进步势力
正如2014年习主席《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的演讲所预见的那样,“我们所处的时代,国际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调整,其中一个重要趋势就是亚洲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中印两国作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两支重要力量,作为拉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又一次被推向时代前沿。中印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具有广泛的地区和全球影响。中印携手合作,利在两国,惠及亚洲,泽被世界。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虽然中印友好目前仍处于大业初期的艰难困苦之际,但是印度却不乏坚定拥护中印友好的有识之士。他们的数量虽然不多,但是他们崇敬法显(参见:一带一路的先行者——法显大师)、玄奘(参见:杰出的外交天才——玄奘大师)、义净(参见:海丝归来的唐三藏——义净大师)、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等高僧大德舍身求法的雅操高义,敬佩印度援华医疗队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木克华,卓克华大夫(参见:中印友好的丰碑——印度援华医疗队)无私奉献的高风亮节,仰慕泰戈尔(参见:中国人民的真心朋友——泰戈尔)和徐梵澄(参见:澹泊明志的现代玄奘——徐梵澄)等大师致力中印文化互通的满腔热忱。他们是深谙民族大义的印度脊梁,是推动中印友好的中流砥柱,是我们梵华之路上亲密的朋友与同志。


1938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接见印度援华医疗队 | 图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在当今印度反华势力猖獗的白色政治恐怖中,这些印度进步势力暂时人微言轻,力量很分散也很渺小,常常还受到印度教民族主义势力的威胁和打压,处境颇为艰难和不易。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我党在抗日战争初期所面临的相似困难局面,那时候中国的进步势力也很渺小,但是他们却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中坚力量,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我们不仅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而且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新纪元。同样,如果有正确的领导和有效的策略,印度的进步势力也一定能够发展壮大,中印的局势也就能够逆转。


2
争取印度中间势力
在对待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上,毛泽东主席曾说到:“须知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共产党如果不能争取中间阶级的群众,并按其情况使之各得其所,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毛主席还说:“在中国,这种中间势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为我们同顽固派斗争时决定胜负的因素,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其实,今天印度国内对中国的态势的同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对我党的态势是十分相似的,大多数印度人非常淳朴善良,对国际政治并不敏感,更无中印边界冲突的思想包袱,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十分友好。没去过印度的中国人或许对此结论心存疑虑,不过我想绝大部分去过印度的中国人或许都会认同我的这个观点,特别是深耕印度、能够有机会去印度人家庭做客的中国人更能感受到这一点。因此,中印友好大业的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争取印度中间势力,将其转化成支持中印走向梵华之路的决定性力量。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争取印度中间势力最好的办法依然是促进中印民间的交流和互通,在商贸、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展开广泛的合作。202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在中印关系低谷之际却史无前例地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了令人惊讶的1257亿美元,这充分说明了中印民间交流的基础依然良好,期望中印合作的呼声依然强烈。


2021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在中印关系低谷之际却再创新高 | 制图:梵华


然而,高涨的双边贸易同低迷的中印关系形成了尖锐的对比,中印关系现实困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底层原因就是中印两国人民相互知之甚少,心不通,也就更谈不上民相亲。且不说印度中间势力的很多人还没有智能手机,对外界信息的了解更多的依赖于传统的电视频道,就算是手机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中国,我们大部分国民对印度的认知依然也是极为有限的,而且其中的偏见和误区远多于真知与灼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国家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且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可完成。然而,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理想始于行动,贵在坚持,支持我坚持把“中印梵华”微信公号(公号名称:GoChindia)写下去的动力就源自“中印梵华”的终极理想。令我欣慰的是,梵华之路,我并不孤单,还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路相伴前行。前不久,云南民族大学于欣力教授团队新开了一个微信公号“中印人文交流”,致力于促进中印人文交流,从其公号名称Chindia0523可以看出,我们的初衷是一致的,对中印人文比较关心或喜爱的朋友不妨关注支持一下。



坦率来说,我认为目前我们对印度中间势力的争取工作还做得很不尽如人意,未能将一些中印优势资源转化为争取中间势力支持中印友好的工作平台,很多工作流于形式,表面工程比较多,急功近利现象也比较普遍,缺乏脚踏实地、长远布局的耐心,浪费了很多机遇,错失了很多朋友。待到危机来临之际,才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临头才捉急。希望经此一难,我们能够吃一堑长一智,做出一些改变。


3
孤立印度顽固势力
印度顽固的反华势力和印度的进步势力一样,都同属于“两头小”的状况,占印度总人口比例并不高。但是与印度弱小的进步势力相比,印度顽固势力掌握着目前印度中央政府的执政权,而且在印度重要的文官体系(参见:印度高质量职业——文官)、军警体系、舆论媒体、学者智库中的占比较高,掌控的能量很大,远非印度进步势力可比。


面对印度顽固势力近几年咄咄逼人之势,我认为我国比较好的贯彻了“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也坚持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保持了很好的战略定力。


印度顽固势力这两年之所以画风突变,胆敢强硬挑衅中国,本质上还是政治投机心态作祟,妄图利用中美矛盾渔利。对此,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我们只要保持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不断壮大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那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时与势都在我们一边,随着西方世界整体实力和话语权的不断衰落,印度迟早会见风使舵,回到中印相向而行的正确方向上来。而且,印度中央政府执政党人民党内部也不都是顽固派,印度各地地方政府更加不全是印度人民党的地盘。因此,我们同印度各级政府打交道,肯定要坚持“又团结又斗争”的原则。


2022年6月,QUAD东京峰会,印媒刊发的莫迪这张照片很有“世界领袖”的感觉 | 图源:TheDailyGuardian


与此同时,从短期政治势态来看,印度人民党内部顽固势力暂时占据主导地位,在美日欧等国际反华势力甚嚣尘上之际,在印度国内印度教民族主义攻城略地之际,印度顽固势力目前顺风顺水,自我感觉良好。因此,印度顽固派继续背离中印梵华之路,利用中印边境问题和中印经贸问题来人为制造中印矛盾,挑唆中印对立依然是今后数年的极大概率事件。


印度现任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在2020年出版的《印度之道:不确定世界中的策略》(The India Way: Strategies for an Uncertain World)中表示,印度在当前阶段与不同对象国打交道的策略是,“交好美国、管控中国、拓展欧洲、安抚俄罗斯、利用日本、拉拢邻国,拓展邻里关系并扩大传统国家支持。”(engage America, manage China, cultivate Europe, reassure Russia, bring Japan into play, draw neighbors in, extend the neighborhood and expand traditional constituencies of support)


2020年8月,苏杰生将其所著《印度之道》第一本赠予莫迪总理 | 图源:sarkarimirror.com


从苏杰生的态度中我们不难看出印度人民党执政理念下对中国真实的态度,这同梵华之道完全是南辕北辙的。因此,我们对待印度顽固派不能一昧的讲团结,要以斗争求团结,以斗争促团结,让印度顽固派投鼠忌器,不敢恣意妄为。若印度顽固派利令智昏胆敢轻率冒进,则应迎头痛击,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实事求是的说,我认为我国对印度总体战略把握还是比较准确的,也很有分寸。毕竟中印关系虽然重要,对印度而言甚至是关乎国运的重要关系,但是中印关系对中国而言并不关键,尚不能同中美、中欧、中俄,甚至与中日、中国与东盟的关系相提并论,完全没必要被印度顽固派势力带节奏。我国在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拥有对印碾压优势,印度顽固派再蹦腾也跃不过喜马拉雅高耸的山峰,再闹腾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我们的战略关注重心依然在东部,只要印度不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我们沉着应对,静观其变就好。不过,在战术执行层面我们依然存在不足。,我们的国家还缺乏对印工作行之有效的战术策略和措施,未能充分将我国对印战略势能转化成战术动能,更没有发挥出我党长期执政的长远优势,对印很多工作缺乏深谋远虑,也缺乏跨部门协调沟通机制,导致对印工作比较被动,缺少抓手,很难有效争取印度中间势力,更难分化瓦解印度顽固势力。在国际政治角力的权游中,我国对印度的影响力暂时还远不如西方七国,这种现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看当前的中印关系困境也并非完全是坏事,这至少可以让我们抛弃一些不合时宜也不切实际的幻想,冷静下来去思考问题之所在,从而及时修正我们的战略和战术,更好地适应未来。


  梵华之路  


徐梵澄先生在《孔学古微》书中提到“如果放弃大同理想,那么,福祉就会成为少数人群或权贵阶层的特权,而人类的救赎或社会的进步就只能是空谈了”。中印大同的梵华之路目前之所以艰难坎坷,其主要根源就在于印度社会还处于封建资本主义(参见:封建资本主义的印度)的落后社会结构之中,印度顽固势力少数派为了维护自身阶层的社会特权和垄断地位,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印度广大人民的福祉,竭力阻止中印两个民族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


梵华之路就是要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历史传统,启迪思想,将中印大同的理念在两国人民中广为传播,才能开启印度的觉醒年代。当然,梵华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漫漫的征程中充满了层层险阻;不会阳光明媚,浓浓的夜色中隐藏了重重危机。我的十年梵华之路,有感动,有悲伤;有高光,有黯然;有朋友,有小人。一片赤子之心,满腔梵华之情,现在却是身心俱疲,尝尽人间冷暖。不过,我并不后悔选择梵华之路,这点困难和挫折同先辈相比真是不值一提,我坚信中印友好的梵华之路一定是人间正道,总会有实现的那一天。虽然我不一定能够亲眼看到那一天的到来,但是我明白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梵华LOGO | 制图:梵华


2013年的时候,我自己设计了一个火炬形状的梵华标志,寓意着中印携手点燃未来。这个灵感来自于我很喜欢的中国电影《集结号》片尾感人的一幕和电影主题曲中的一段歌词:


没有火炬,

我只有勇敢点燃我自己

用牺牲

证明我们没放弃


电影《集结号》片尾剧照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梵华之路

让我们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梵华

2022年7月4日星期一


支持梵华创作

请帮助“点赞”和“在看”,万分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