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梵华说印度(20):杰出的外交天才——玄奘大师

梵华居士 中印梵华 2021-06-23
玄奘大师应该是中国人民最为熟悉的西行取经的高僧了。不过,与人们熟悉的《西游记》中那个迂腐的唐僧不同,现实中的唐僧,或者唐三藏、或者玄奘法师,是一个坚强而又睿智的历史伟人。

(玄奘取经线路图及玄奘行脚像)

玄奘不仅是精通佛教“经、律、论”三藏经典的佛学大师,而且也是享誉世界的旅行达人,其《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世纪中亚和南亚地理与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对印度的影响尤其深远。(参见:梵华说印度(3)——没有唐三藏,印度会怎样?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西域、中亚、南亚历史的宝贵资料
玄奘大师的佛教造诣无需多言,已有太多的文章介绍。但是在玄奘大师众多光环中,其杰出的外交才能可能是大家比较忽略,然而却是玄奘成就西天取经伟大成就的关键技能。因此,本文侧重介绍一下:


玉门关外,感动边吏

公元629年,玄奘多次奏请朝廷前往西域取经未获批准后。于是借着饥荒,随着流民,混出长安城,开始西行取经的旅程。此时,大唐初年的法律是严禁国民私自出境西域的。玄奘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被发现有偷渡企图后,官方就发下了缉捕的文书。玄奘潜行到瓜州(今甘肃酒泉瓜州县锁阳城),当地官吏李昌敬重玄奘为求法不惜舍生取义的精神,私放玄奘。玄奘离开瓜州,在唐朝边境最外围玉门关外第一座烽火台处被守卫发现,但是玄奘以其人格魅力打动了守卫烽火台的校尉——王祥。王祥不仅违法放走玄奘,还给玄奘提供补给,指明前进的路线,从而使得玄奘顺利走出国门。

(瓜州锁阳城外玄奘停留过的塔尔寺遗址

应该说,玄奘誓死求法的精神和出色的交往能力是玄奘能够顺利突破封锁的边境的主要原因。

初抵西域,国王相助

玄奘穿过800里莫贺延碛沙漠,来到了西域的第一个国家——伊吾国(都城在今天新疆哈密)。伊吾国国王有汉人血统,信奉佛法,对待玄奘很友好。此时,恰逢高昌国使者到来,于是玄奘跟随使者继续西行,到达了高昌国(今天新疆吐鲁番一带)。
高昌国王麴[qū]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玄奘的佛法素养和个人修为很快就征服了高昌国王,两人结拜为兄弟。玄奘在高昌国讲法一个月,每次高昌王都亲捧香炉,迎接引路,甚至不惜以万金之躯做台阶,请玄奘登台讲法。在玄奘坚定的以绝食来谢绝高昌王的挽留后,高昌王尽其所能,派遣一名官员、四个徒弟、二十五个随从、三十匹马来协助保护玄奘西行。再加上通关文牒和大量贵重礼物,请求沿途国王善待玄奘取经队伍。

(高昌国玄奘讲经寺院遗址)
高昌国王对玄奘的厚遇,也是与玄奘高深的修为和出色的外交才能密不可分的。玄奘西行取经从此不再是单人匹马,为玄奘此后顺利到达印度起到了极其关键的支持作用。

中亚诸国,异教礼敬

 在高昌王的资助下,玄奘取经队伍顺利度过龟兹国,翻越了高耸的雪山(今阿克苏境内乌什城西部的天山别迭里山口),路过大清池,进入中亚大草原。
(玄奘队伍经过哈密,吐鲁番,阿克苏,翻越雪山,进入中亚草原)

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的故乡),玄奘见到了西突厥叶护可汗,并再一次以其外交天赋赢取了这位信奉拜火教的国王的好感。叶护可汗不仅给玄奘队伍派遣了通晓西域语言的向导,还给予了丰厚的布施,并亲率群臣送行十余里,可见玄奘外交能力之突出。

(碎叶城遗址)

接着,玄奘队伍来到了中亚强盛的飒秣建国(今天乌兹比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这里的国王也是信奉拜火教,开始对玄奘比较简慢,但是玄奘却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让国王折服于玄奘,开始“欢喜接收斋戒”,并对玄奘殷勤敬重起来,成为一段佳话。

(撒马尔罕)

此后,玄奘队伍途径活国(今阿富汗北部的昆杜兹省),梵衍那国(今阿富汗巴米扬),都受到了当地王室的优待,因而非常顺利的到达印度,并最终抵达那烂陀寺学习佛法。

 

无遮扬名,戒日护法

公元632-636年,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时间,此后又游历印度五年时间,公元640年返回那烂陀寺,也正是在这一年,玄奘结识了当时统治印度北部的戒日帝国的国王——戒日王(Harsha Vardhana)。戒日王信奉印度教,但是玄奘也成功的让戒日王成为佛教的支持者,并效仿印度历史上伟大的君王——阿育王,来扶持和发展佛教。戒日王在其国都曲女城Kānyakubja今印度北方邦卡瑙杰县Kannauj)举办的全印度最大的宗教辩论法会,即无遮大会,法会上玄奘力压群雄,夺得第一,以一己之力使得印度佛教在衰亡之际短暂的出现了回光返照似的光芒。

(曲女城无遮法会,玄奘扬名立万,戒日王护持佛法)

在玄奘的游说和推动下,戒日王对中华唐王朝表现了极大的兴趣和恭敬,派遣使者携带厚礼随玄奘归国,拜见唐王李世民。这不仅能解决玄奘归国身份的尴尬,也能借力打力,获取唐朝王权支持,对翻译佛教,推广佛教有重要意义。不得不说,玄奘在此展现了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素养和手段高明的外交理念。

 

唐王支持,成就伟业

唐太宗李世民不费一兵一卒,却突然收到西域有多国来朝的奏报,不禁喜出望外,玄奘归国之路自然也就顺风顺水。公元645年,唐太宗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在宰相房玄龄的接待下,长安城长达十里的队伍欢迎玄奘凯旋而归。

二月一日,唐太宗在洛阳仪鸾殿首次接见了玄奘,并在此后连续二十天与玄奘会谈。李世民此时对佛教还不太感兴趣,但是对于玄奘关于西域地理、风土人情、国家政治等的丰富知识兴趣浓厚,深感钦佩。唐太宗非常欣赏玄奘的学识和能力,也需要这样的能人协助自己去开拓西域的疆土。因此,多次力劝玄奘还俗任官。玄奘初心不改,始终婉言谢绝高官厚禄。不然玄奘真可能成为唐朝第一任的“外交部长”。

(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2017年优秀满分嘉奖毕业创作《大唐玄奘》)

玄奘深知没有唐太宗的支持,是无法完成如此庞大数量佛教翻译工作和推广工作的。因此,当李世民要求玄奘把西域各国情况写出来之时,玄奘日以继夜的工作,在弟子辩机的协助下,用了一年零二月的时间,写成了十二卷,十万多字的《大唐西域记》。而事实上,玄奘也一直成为了唐太宗和唐高宗的首席外交顾问,多次完成朝廷布置的工作。这耗费了玄奘相当多的时间,但是玄奘明白,不做出妥协和牺牲,是无法在朝廷立足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修建的西安大慈恩寺和大雁塔)

玄奘的隐忍牺牲和顾全大局,换来了朝廷对佛教的大力支持。不仅耗费巨资修建了大慈恩寺大雁塔,还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经场来系统的翻译佛经,甚至唐太宗亲自为玄奘翻译的鸿篇巨著《瑜伽师地论》作序——《大唐圣教序》,有力的推广了佛教在唐王朝的发展和传播。最终,玄奘翻译出佛教经论七十五部,共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创下不朽的功德与伟业。

(唐太宗李世民为玄奘《瑜伽师地论》做《大唐圣教序》)

纵观玄奘的西行取经历程和归国译经大业,除了玄奘自身佛学功底扎实外,其杰出的外交才能不仅为其扫除了取经译经大业中一个又一个障碍,还争取到了许多重量级的盟友,以一己之力开拓了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先河,这些都是名垂千史的伟大成就。

玄奘之路,源于伟大的理想,始于实际的行动,成于不渝的坚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自勉!

 

梵华

2020年4月14日




  梵华说印度  

【序篇】揭开印度神秘的面纱

【历史】真实的印度独立历程

【历史】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爱恨情仇

【社会】印度强奸犯终被绞死!为何印度强奸案频发?

【社会】人性的枷锁——种姓制度

【时事】新冠危情下的印度社会面面观

【时事】印度真要掉坑里了吗?

【时事】新冠疫情暴露出印度制造的现状

【友好】中国印度若友好合作,东方文明将加速复兴

【佛教】印度佛教的起源

【佛教】印度早期佛教的发展与传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