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低落的情绪中,人们开始重新在意/不在意什么?
1、健康和自由,成了这些年轻人的头等大事
经过这次疫情封控,人们开始更加在意基础生活,认为身体健康、好好吃饭才是头等大事。而在居家办公上网课、足不出户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人们更希望在家获得更稳定、更有品质的生活,同时也格外看重自由。
在超过六成的人眼中,健康的重要性上升了。在自己或身边有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中间,有64.8%的人更看重健康,也有60.2%、42.2%的人更看重“自由”、“好好吃饭”,比一般人分别高出5.9和4.2个百分点。
这也体现在人们想要改变的事情中:想要添购更多的基本生活用品、消费更加保守、以及为了身体健康考虑室内运动、提高居家品质。
除此之外,年轻人开始反思,是否要更改自己的其他重要人生决策。他们关心的问题包括:是否要搬家、换工作、在哪个城市工作生活,以及是否应该立遗嘱。
2、自我的年轻人,开始更关心其他人——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和陌生人的关系变得更好
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提出群体性孤独的观点: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
然而从本次调研来看,疫情似乎正在让人们的关系“返璞归真”。
在重要性排序中,常常被认为“自我至上”的年轻人,在疫情期间,只有大约二成(19.8%)的人认为“自己”更重要了,这个比例远低于“亲人”(33.7%)和“伴侣”(23.4%),甚至比快递/外卖员更低。超过四成(40.7%)的人在考虑“是否要更多关心亲人”,将近三成人(28.3%)会反思,“是否要对陌生人更友善”。
具体到和人的关系上,有46.4%的人和邻居的关系变好,30.1%的人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好,28.6%的人和朋友的关系变好,23.8%的人和陌生人(如防疫工作人员、外卖员……)关系变得更好。
在微博、豆瓣上,很多人之前都不知道邻居是做什么的,但在封控中重新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中国谚语重新发扬光大。此外,和父母、朋友互相关心,也增进了彼此的关系。
3、大厂、大城市,不再吸引年轻人
至于什么东西在封控期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答案也很直接。在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回归自己小圈子的这些日子里,超过四成的人觉得大城市对自己的吸引力下降了。整体上,有31.9%的人开始动摇是否要换城市。
大厂、大公司对95、00后的吸引力下降得最明显,两到三成的人都觉得它们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降低了。
在这次调研中,甚至有13%的00后觉得搞钱不那么重要了。
4、因为疫情,30%的人开始关注哲学,思考人生
另外,也有30%的人开始学习哲学。
疫情让这一代人真正、普遍地拥有了“见证历史”的感受,也让很多人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自觉,试图通过社科、历史类知识来解释周遭发生的一切,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年轻人的求知需求尤其旺盛。在00后中,有近四成人开始在封控期间学习哲学、心理学知识,有三成的人开始学习历史、社会学。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疫情封控给人们的情绪和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人们生活中的焦虑、风险、不确定性都在增加。
也因此,疫情封控让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习惯总体趋向保守:在意普通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在消费上更注重储蓄、在日常中通过学习哲学、社科知识努力“自救”。
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作家张春认为,疫情是人们正在面对的新问题,但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却是古老和长久的问题:我们正在共同承受一种难受,这份难受,不该被单一的情绪完全浸染,白白内耗掉理智和判断。
来源:DT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