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轻人疫情影响报告:大城市和大厂不香了

不知不觉,我们在疫情中的生活已经超过两年。在不同程度上,疫情几乎在每个普通人身上都留下印记:习惯了戴口罩出门、居家办公、上网课、线上面试……

在这个特殊时期里,“疫情印记”集中爆发:人们的情绪、观念、生活习惯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在这次的观察中,我们希望了解,疫情封控下,不同人群拥有怎样的情绪?人们开始重新在意或不在意什么?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

封控中人们的情绪


社交网络上,人们关于疫情封控的讨论各不相同,但身处其中的人几乎都表达了同一愿望:“在家憋得难受”“想自由出门”“想找人聊聊天”……

在长时间的疫情封控中,焦虑(43.7%)仍然是最主要的情绪,其次是倦怠(31.3%)、失望(29.9%)和压抑(28.5%)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人群划分,不同群体受疫情封控影响的情绪并不完全相同。

1、越年轻,越感到无聊、无意义

分年龄段来看,85、90、95后们最主要的情绪都与总体一致,是焦虑,但 00 后占比最高的情绪是无聊(36.8%)。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年龄越小的人,在疫情封控下越是感到“无聊”和“无意义”。


一方面是,年轻人大多身体健康、会使用各种软件抢菜、知道如何获取各种新闻和疫情动态,因此年轻人一般对疫情的信息掌控更迅速和清楚,焦虑也没有如此严重。

另一方面,00后似乎比年长的人更不适应“整天待在家里”。居家办公、上网课、足不出户让年轻人的生活被迫按下暂停键,一切与出门相关的计划停滞;整天忙着抢菜和关注疫情消息,让他们的注意力几乎被疫情相关的一切“剥夺”。

2、95后和00后不太失望沮丧,但普遍倦怠、麻木

另一个发现是,95后和00后失望和沮丧的情绪并不多,相比之下,他们自主性更强,更自我,对外界环境没有过高期待,因此也不会过于失望。

但95后和00后在疫情下感到“倦怠”和“麻木”的比例比其他年龄段都要高。



在普遍低落的情绪中,人们开始重新在意/不在意什么?


1、健康和自由,成了这些年轻人的头等大事

 

经过这次疫情封控,人们开始更加在意基础生活,认为身体健康、好好吃饭才是头等大事。而在居家办公上网课、足不出户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人们更希望在家获得更稳定、更有品质的生活,同时也格外看重自由。

 

在超过六成的人眼中,健康的重要性上升了。在自己或身边有人感染新冠病毒的人中间,有64.8%的人更看重健康,也有60.2%、42.2%的人更看重“自由”、“好好吃饭”,比一般人分别高出5.9和4.2个百分点。

 

 

这也体现在人们想要改变的事情中:想要添购更多的基本生活用品、消费更加保守、以及为了身体健康考虑室内运动、提高居家品质。

 

除此之外,年轻人开始反思,是否要更改自己的其他重要人生决策。他们关心的问题包括:是否要搬家、换工作、在哪个城市工作生活,以及是否应该立遗嘱。

 



2、自我的年轻人,开始更关心其他人——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和陌生人的关系变得更好

 

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提出群体性孤独的观点: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

 

然而从本次调研来看,疫情似乎正在让人们的关系“返璞归真”。

 

在重要性排序中,常常被认为“自我至上”的年轻人,在疫情期间,只有大约二成(19.8%)的人认为“自己”更重要了,这个比例远低于“亲人”(33.7%)和“伴侣”(23.4%),甚至比快递/外卖员更低。超过四成(40.7%)的人在考虑“是否要更多关心亲人”,将近三成人(28.3%)会反思,“是否要对陌生人更友善”。

 

具体到和人的关系上,有46.4%的人和邻居的关系变好,30.1%的人和父母的关系变得更好,28.6%的人和朋友的关系变好,23.8%的人和陌生人(如防疫工作人员、外卖员……)关系变得更好。



在微博、豆瓣上,很多人之前都不知道邻居是做什么的,但在封控中重新让“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中国谚语重新发扬光大。此外,和父母、朋友互相关心,也增进了彼此的关系。


3、大厂、大城市,不再吸引年轻人

 

至于什么东西在封控期间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答案也很直接。在回归家庭、回归生活、回归自己小圈子的这些日子里,超过四成的人觉得大城市对自己的吸引力下降了。整体上,有31.9%的人开始动摇是否要换城市。

 

大厂、大公司对95、00后的吸引力下降得最明显,两到三成的人都觉得它们在自己心中的重要性降低了。

 

在这次调研中,甚至有13%的00后觉得搞钱不那么重要了。



 

4、因为疫情,30%的人开始关注哲学,思考人生

 

另外,也有30%的人开始学习哲学。

 

疫情让这一代人真正、普遍地拥有了“见证历史”的感受,也让很多人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自觉,试图通过社科、历史类知识来解释周遭发生的一切,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年轻人的求知需求尤其旺盛。在00后中,有近四成人开始在封控期间学习哲学、心理学知识,有三成的人开始学习历史、社会学。

  

 


写在最后

 

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疫情封控给人们的情绪和生活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人们生活中的焦虑、风险、不确定性都在增加。


也因此,疫情封控让人们的生活观念、消费习惯总体趋向保守:在意普通的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在消费上更注重储蓄、在日常中通过学习哲学、社科知识努力“自救”。


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作家张春认为,疫情是人们正在面对的新问题,但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却是古老和长久的问题:我们正在共同承受一种难受,这份难受,不该被单一的情绪完全浸染,白白内耗掉理智和判断。


来源:DT财经



公众号 :就业与创业
点击下方可看
  1. 疫情下的双城记:上海与苏州之间迁徙的打工人

  2. 重磅!两家18A超百亿市值公司拟科创板双重上市

  3. 万万没想到,这1700万人,正在被“游戏技术”所改变......

  4. 前天,刘德华「杀疯了」,主持人被骂惨了…

  5. 借助股权设计,构建家族企业百年基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