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发于《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8期作者简介:
金飞,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互渗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产业经济转型调整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庞大,正处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化渗透的阶段,但受区域经济差异、地方保护主义、区域市场分割等影响,产业数字化发展存在地区失衡、投入成本过高、软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创新不足限制市场需求等问题,影响了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因此,在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多维发力,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场景应用和配套机制上完善创新,提升数字技术基础研究能力,实现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技术突破,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基础发展制度,构建技术创新的全方位保护机制,支持产业数字化创新场景的设计及商业应用,健全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交流机制,明晰完善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相关主体关系,以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正向提升作用,抑制其负向效应,促进区域和产业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产业数字化 数字经济 创新 应用场景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2ZDA0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跨界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研究”(编号:21BJY152);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江苏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研究”(编号:21EYB0029)
数字技术已全面融入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文明中,深刻影响和重塑人类社会发展模式。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互渗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产业经济转型调整的重要推动力。数字技术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带来新的契机。 数字技术借助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式推动产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升,构建出更多复杂多变的区域产业发展环境,从单一数字化走向多维数字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产业数字化在提升产业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产业关联复杂度和区域发展差异性,带来一系列挑战,如不加以引导和控制,产业数字化无序发展可能面临产业间发展数字鸿沟和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问题,引发数字技术的双刃剑效应。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是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均衡区域经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因此,需要从多维度对产业数字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认识产业数字化创新的多维度特征与价值,厘清产业在数字化发展各阶段的理论逻辑和存在问题,提出相应发展建议,促进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均衡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的概念是经济学家Tapscott于1996年最早提出。数字经济的核心是以数字技术和生产要素释放产业价值,通过对原始数据采集、分析、决策和应用转化为数据资产(蔡跃洲和马文君,2021),赋能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产业之间全要素进行数字化升级和再造,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杨晓光等,2022),以此推动形成新经济发展模式,重构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对于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作用凸显(程文,2021)。经过多年发展,数字经济对各产业的影响已日趋复杂,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创新开发产品模式、变革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新型供需关系,构建以数据为基础生产要素的新经济发展范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竞争的战略性力量(程翔等,2020),以产业数字化提升数字经济质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平衡区域经济发展,是后疫情时代创建驱动型新产业结构、构建新发展格局、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议题(钱海章等,2020)。 数字经济主要包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数字产业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延伸产业化的过程,是提升竞争力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数字化则是数字经济的产业化应用场景,是提升供给侧效率匹配多层次差异化需求侧产品和服务,推动数实融合的动态发展的过程(陈国青等,2022)。价值化的数据是关键生产要素,是网络空间对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映射关系,通过网络传输的高效和即时性提升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信息流通的效率,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全性(刘刚,2019),从而创建新的产业发展范式。产业数字化为数字技术发展提供多元化应用场景,丰富数据要素类型,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化(尹西明等,2022)。 产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多重价值体现,如产业效率提升、跨界融合、重构产业间的竞争模式和产业赋能等(肖旭和戚聿东,2019)。但现有研究尚没有清晰阐述数字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相互影响以及产业数字化未来发展的新特征。本文认为,未来产业数字化发展主要呈现三个方面的新特征:一是数据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关键生产要素;二是供需动态智能匹配促进区域资源效率提升;三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间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发展韧性。产业数字化是通过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场景应用和配套体系4个维度的创新,对数据进行秩序化梳理、可视化呈现、产业间融合关系图谱构建、量化分析等赋能产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均衡高质量发展。 中国数字化时代开启于1994年接入全球互联网,经过近30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消费互联网主体,目前处于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化渗透的阶段,从标准化生产到个性化定制,以市场需求为中心向产业上下游相互融合发展,数字经济规模日益庞大。在数字生态系统下,新经济平台型企业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崛起,其影响范围远超传统交易平台的角色设定,极大提升了产业供需效率(陈德球和胡晴,2022)。产业数字化的萌芽阶段起源于2012年通用电气发布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工业互联网概念,由此开启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智能化研究思路。中国的产业数字化可追溯到1999年阿里成立的B2B电商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改变传统商业发展模式。2014年之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国的数字技术从需求侧向供给侧渗透,推动三产价值链的各环节数字化,重塑整个经济的生产、业态和商业模式(李海舰等,2014)。2016年之后,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2019年开始数字经济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各行业领头企业大多已完成数字化组织再造,中小微企业大多借助云平台实现数字化管理。 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数字化发展高级阶段具有重构系统与组织能力,面对外界冲击时,具有自恢复甚至提升超越原有功能水平,达到一种全新的区域产业平衡状态(魏江和赵雨菡,2021)。中国沿海地区产业数字化发展程度远高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已在传统产业中全面渗透与应用,起到变革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运行效率与质量的作用。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巨大,加上地区保护主义严重、要素资源流动受阻和区域分割等,导致产业数字化地区发展失衡、投入成本过高、软硬件基础设施薄弱、创新不足限制市场需求等问题,影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1.从技术创新角度看,技术发展进入变革期,产业创新商业应用有待挖掘
从技术推动角度来看,硬件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入纳米级制造工艺,难以有较大突破,摩尔定律开始失效,新材料大多因成本较高而处于实验室阶段,商业化应用路程漫长。编程语言、操作系统、互联网等软件技术也进入成熟应用期,难以有较大突破。人工智能、基础算法研究等技术亟待突破,数字化技术与精密制造相结合的跨产业融合应用需要进一步加深。元宇宙技术作为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结合的全面应用场景,仍处于开发探索和技术积累阶段,未能出现现象级商业应用,消费者体验感不强,需要基础技术的突破提升带动元宇宙商业化的创新发展。 2.从产业结构创新角度看,各区域产业数字化发展失衡、转型升级压力巨大
从空间维度来看,根据易观智库发布的《2022年中国产业数字化发展成熟度指数报告》,胡焕庸线以南区域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较高,以北区域较低,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即便在胡焕庸线以南,各区域产业数字化程度也有较大差异,呈现出东高西低、核心城市高其余城市低的区域差异特点。从产业维度看,三产数字化程度高于二产,二产高于一产,虽然以制造业数字化发展为基础逐渐向一产和三产相互渗透,有融合发展的趋势,但大部分区域产业之间还处于各自为政、独立发展阶段,产业数字化区域发展失衡,区域间三产结构比例调整与转型升级压力巨大。 3.从应用场景创新角度看,软硬件支持基础薄弱、创新不足限制市场需求
产业数字化场景应用包含数字化智能分析软件平台和数据采集、存储与反馈的配套硬件系统。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不同产业运行特点不同,虽然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数字基建体系,但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智能硬件等领域的领先度和精密度仍很薄弱。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产业数字化的软硬件基础投入较少,数字基建及相关配套体系不够完善,制约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创新发展。 产业数字化主要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数据为核心的数字化,主要是记录、收集产业链各环节产生的大数据,是智能化分析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以场景应用为目的的智能分析,主要是整理、分析、预测产业链各环节的供需匹配,延伸产业链的产品与服务,创新价值与应用场景。产业数字化时代,市场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各地区产业面临如何快速调整、实时响应和深度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由于产业数字化发展时间较短,高端核心软硬件体系仍依靠国际供应链,自主度不高,导致供给侧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创新不足,无法深度满足市场的动态变化需求。 4.从配套创新角度看,相关配套不完善,人才培养及流动机制缺乏
产业数字化发展时间较短,相关配套设施很不完善,政府责任、产业结构和消费者数字权属等关系及法律归属问题不明晰,技术监管及分级管理权限配套不足,导致数据泄密、数字垄断、数字犯罪等现象层出不穷,影响产业数字化健康发展。加上行业内缺乏既熟悉产业运行规律、又了解数字化技能的高端人才,创新要素流动受阻,对产业数字化的切入点、流程优化和全产业管理各环节的细节把握不够,无法运用数字化思维提升产业效率,导致产业数字化发展投入成本过高或者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失败。另外,由于区域政策和市场阻隔等因素,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存在数字人才流动不畅、低水平平台重复建设、信息孤岛、需求与产业链数字化脱节等问题,技术与资本浪费现象严重。
根据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路径,数字化技术对区域产业的时空演化轨迹遵循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纵向发展、从制造业向农业和服务业渗透改变、从市场消费数字化向产业供给数字化智能匹配的规律。智能化、价值化的数据与其他生产要素融合,激发数据潜力,通过创新与模式重构实现倍增效应(蔡跃洲和马文君,2021),制造行业的数字化架构、模块化平台、信息系统和工业机器人等体系的构建为满足多层次、差异化的市场需求提供精准匹配,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化转型。智能化平台形成管理层、执行层和跨行业协作层三位一体的数字化架构体系,为农业和服务业的无边界延伸融合提供前提条件。从需求端应用场景出发,通过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实现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全流程可溯源。产业结构调整与数字化发展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产业数字化生态发展系统,重塑产业生态共创模式,提升区域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增强区域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持久发展能力(盛朝迅,2022)。产业数字化多维度创新特征如下。 1.产业数字化的技术维度创新特征
数字技术工具为产业数字化跃迁到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实现方式,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产业数字化发展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渐融合的过程,技术工具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技术维度的创新遵循三段论的动态演进范式,分成孤岛化、数字化和数智化3个阶段。 孤岛化阶段各产业独立发展、各自为政,用传统方式运作,各产业间边界清晰。这一阶段为数字化技术萌芽阶段,数字化技术开始渗透进传统行业,数字化方式主要基于行业内管理经验和企业架构进行数字化改造,对智能硬件要求不高,编程技术的创新将管理层思想和企业架构软件化,使用即时通信技术链接全球各地的非生产型人员,以此降本增效、提升管理效率。行业领导企业通过数字化大幅提升管理幅度实现全球化产业布局,并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跟进实施数字化创新管理。行业内生产部门数据大多依据人工采集输入,数字化程度较低,相对非生产部门的降本增效作用较弱,各产业与企业间的数据大多在内部流转,孤岛化运作,数据重复产生,信息管理成本日趋增加。 当前中国产业数字化处于数字化发展阶段,数字技术无边界扩张特点催生新需求,市场供需发生变化,倒逼产业端供给侧改革,产业间开始相互渗透,价值信息淹没在海量数据中,信息密度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增加,催生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快速发展。“供应链+物流”的模式开始颠覆传统的商业模式,数字化技术以电商平台的方式渗透到传统制造业,开始产业深度数字化改造过程。数字化技术推动电商模式和传统产业双向改造,中小企业通过电商平台实现弯道超车,传统企业的品牌与市场管理因电商时代的碎片化分崩离析,难以适应电商时代的传统企业逐渐被淘汰,新品牌通过产业数字化崛起,完成行业洗牌。这一阶段数字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大数据和云平台,通过一部分智能硬件创新,持续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改造,将市场需求与供给侧进行优化匹配,实现整体市场效率提升。 产业数字化发展的前两个阶段为数智化提供基础,数字技术渗透到各产业环节,海量大数据产生,信息密度减弱,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智能硬件的发展,数字技术呈现出虚拟替代性的创新特征。未来,人、货、场通过软硬件技术智能重构,产业边界模糊、供需智能匹配,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并多元共享、跨界融合,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 2.产业数字化演化阶段的结构创新特征
技术创新、资源禀赋和结构调整是促进产业数字化演进的3个要素,数字化程度表现在产业自身、区域分布和产业自身治理结构中,地区通过提升数字化水平取得相对领先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在产业演化不同阶段具有较明显的双峰效应,存在两极化发展的趋势,在产业效率上则存在绝对收敛现象(赵新伟和王琦,2022)。数字化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可调节性、无边界创新、智能分配等创新特征上,随数字化阶段呈现不同创新特征,产业间的边界会随着数字化程度的演化呈现出模糊、融合、创新的变化,产业结构因此会得到调整和改变,促进效率在技术边界内得到提升。从产业数字化平台发展来看,其虹吸效应与垄断性一方面体现在产业效率上是降本增效,在区位内则是节能减排,从而促进经济在资源匹配和环境保护上实现节能减排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则会导致产业发展失衡,形成路径依赖产业一支独大,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产业数字化平台容易产生虹吸效应,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加大数字鸿沟效应。当前产业发展已呈现区域发展失衡态势,如果不加以引导和监管,容易对本地资源过度使用,产生路径依赖,进而导致产业结构单一问题。因此,需要以多种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间利润转移分配,缩小区域间发展差异,弱化数字平台的虹吸效应和垄断效应,强化其共享与智能分配的特点,调整产业结构至合理状态,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3.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场景创新特征
场景创新的基础架构包含存在基础和运行环境两方面。存在基础主要涵盖硬件基础建设、场景交互设备和软件核心技术。通信网络和芯片性能是场景创新的物理基础,也是用户体验感和数据记录、存储的物理空间,基础硬件的性能为场景创新提供硬件基础。交互设备主要包含沉浸式体验的穿戴硬件,人机接口是数字技术进一步推动的结果,能创建更好的沉浸感与体验感,但是由于人机接口涉及到身体的深层改变,目前还处于尝试与测试阶段。数字化阶段的核心技术主要包含人工智能、物联网和云平台,这些构成场景创新的存在基础。运行环境的内容主要包含涉及底线的法律制度、用于支付交易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社会的伦理道德环境等。 基础构架是场景创新的必要条件,通过不断升级的基础架构,实现“货”的实时化供给、“人”的数字化需求在“场”的全域化创新中智能匹配。人、货、场的融合通过全域触点实现互动,如线上触点主要通过电商平台、电子邮件、互动游戏、专业论坛等方式实现互动与接触,线下触点是通过金融支付、终端网点、互动大屏、各类活动等实现现实与物理的接触。虚拟现实设备通过线上线下相互融合增强沉浸式体验,实现商业触点和社交触点精准匹配,提升场景智能化创新。 产业数字化场景创新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产业端的场景创新,比如农业的无人种植、智能化改造、筛选优良品种基因等已通过数字技术手段实现应用。另一是消费场景的创新,通过大数据深度挖掘市场的多层次、差异化物质、精神文化需求,使用虚拟身份建立社交关系,构建极具想象力的在场感和交互空间,极大地满足个体的多层次需求。场景创新具有永续、实时、低延迟、可创造性等特征,将现实的社交、身份、朋友、关系、知识等映射到数字化空间,形成虚拟与现实的全新融合交互场景。 4.产业数字化相关配套创新特征
产业数字化良性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配套创新和监管措施,限制某一产业在无监管状态下野蛮生长成“数字巨无霸”。政府监管应遵循底线思维,控制数字技术创新的负向效应,充分鼓励和支持正向拉动作用;引导数字产业化部门通过技术赋能创新应用场景、整合数字化资源。产业数字化部门根据数字化资源的整合分析,进行产业间开放协同,促进场景的丰富与应用。数字化技术对产业发展的负向效应主要集中在无边界垄断扩张和数据权属的法律界定,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出台的反垄断和数据隐私权、归属权相关法律,限制了数字化平台的垄断性、无序扩张和对用户、产业数据的侵犯和滥用,是对产业数字化创新的配套监管完善。 从市场需求侧来看,要素数据化通过智能分析转变成供需匹配的产品与服务,政府部门根据资源禀赋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进行智能化调整,对解决地区产业失衡和实现统一大市场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创新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产业数字化负向效应监管的方式转为底线监管、事后追责的方式,对正向拉动作用体现为“放管服”的推动促进作用,从而促进区域产业均衡发展。
五、中国产业数字化的多维度发展策略
产业数字化的多维度创新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各方面,是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统一大市场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对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均衡发展、资源匹配、畅通双循环有重要意义。基于目前产业数字化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场景应用和配套机制上完善创新,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正向提升作用,抑制负向效应,加快提升区域经济在全球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1.提升数字技术基础研究能力,实现基础设施的软硬件技术突破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张彬斌和李雪松,2017),提升数字技术的基础研究能力,设定基础研究突破方向,持续投入,强化科研基础研究管理,加快5G基站、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相关技术研究,创新突破软硬件相关数字基础设施技术,提升数字化物流、仓储等现有技术效率,降低产业数字化使用成本。在数字技术升级换代方面,应关注绿色环保技术应用,考虑在碳中和条件下有序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对绿色环保类数字化相关技术提供税收、融资和相关政策支持,提升落后地区的数字化水平。在产业数字化水平较高地区,加大对创新型基础设施技术的投入与研究,提升数字化理论研究水平,保持技术积累的领先地位,储备高质量、基础研究深入的研究型人才,探索产业数字化更高水平和更好质量的发展模式,为产业数字化全面升级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做足产业数字化进一步升级发展的战略储备。
产业数字化的基础技术投入产出具有规模效应,应当推动落实数字化相关的新型网络、智能物联网、产业生态、科创平台等技术的商业推广及应用,为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促进产业间无缝衔接、智能融合、实时互动。赋能产业链的革新发展,形成供需匹配、产研需一体、软硬件智能协同的创新技术研发、应用体系,为产业数字化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基础。
2.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基础发展制度,构建技术创新的全方位保护机制 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基础发展制度,构建数据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专利权的全方位保护机制,保障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与公正性,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动态调整的产业收入分配监测体系。综合运用税收再分配、二次调节和转移支付功能,调整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各产业占比,提升落后地区的产业和数字化发展水平。探索产业数字化全面发展模式,为统一大市场的发展规划、区域经济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多种有益尝试。
完善产业数字化发展区域性考核、评价标准,持续优化产业数字化可持续发展工作。以法律法规、行政指令等方式动态调整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过程,引导不同地区依据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通过制度化建设、标准化体系完善产业数字化发展机制,确保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偏离战略目标,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产业数字化所需技术前期投入较大,需要加大对相关技术的基础研究投入,发展前瞻性、创新型的产业数字化支持技术,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充分用好中央转移支付资源和资金扶持,配合地方个性化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循序渐进地发展特色产业,利用大数据技术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发展差异化产业结构。通过制定相应扶持政策,完善产业数字化基础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发展环境,快速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建立地区产业间互动联动协调机制,动态调整各地区产业间的供需资源匹配。
对于产业数字化程度不高的地区,需要制定数字化资源引入机制,对引入数字化场景应用平台的产业与企业实施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提升产业与企业推动数字化场景应用平台的积极性。同时引入社会资源,利用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技术置换与市场匹配,通过资源与技术置换、支援扶持、产业互补等方式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某些地区农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可以通过助农电商、旅游补贴等方式建立扶持性帮扶机制。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资源成本较高,可以通过与中西部地区要素资源丰富的区域建立产业互补合作机制,还可以通过反向飞地招商的模式打破区位阻隔和行政限制,利用数字化云平台进行大市场的开发与共建,创新互赢互惠协同发展的新产业发展模式。
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生产模式,产业数字化环境下,人才的作用要远大于其他产业,尤其需要大量既懂产业又懂数字化的复合型全面人才。应构建产业数字化人才发展机制,完善管理、培养、储备产业数字化人才体系,建立产业数字化人才培养梯队,构建开放互联协作的人才发展平台。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业数字化指导方向下树立以人为本的培养思想,做好产业数字化人才“选、育、用、留、激”的全面培训体系。加大对产业数字化程度较低区域的投入,通过住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科研基金等方式创造良好的工作、科研与生活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发展不均衡的区域和产业,提升其产业数字化水平。
对于无法长期在中西部地区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可建立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各产业之间人才定期交流与共享机制,充分运用云平台和网络管理工具,定期进行跨区域、跨产业的数字化交流,制定相应激励措施,提升区域产业间的交流频率与效率,促进数据、信息和专业知识在不同区域和产业间充分流动,让相关人才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间自由双向流动,不受区域、行业壁垒阻隔。
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明晰完善消费者、产业法律主体和政府监管部门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消费者数据的使用权限及滥用和非法使用问题,由于数字经济具有天然垄断的特点,需要及时修正和完善反垄断相关法律在数字领域、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建立健全产业数字化监管体系,防止产业无边界和无序扩张形成垄断。政府监管部门应推动完善产业数字化发展监管的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建立监管风控模型,进行数字化监测,预判违法线索,通过线上预警和执法,全过程监测产业数字化体系运行的规范性,确保产业数字化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自由发展。不同区域、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应当建立协同沟通机制,强化信息流通与执法互助机制,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竞争壁垒,共享产业数字化平台数据与资源,促进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之间的良性竞争。
数据是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需要加强对数据隐私权和所有权的保护和分级收集使用机制,对公域数据、私域数据、隐私数据、机密数据等建立完善合理的分级审查和防止泄密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数据监管机制,保护个体及产业的价值隐私数据、实施数据的分级监管与流转,在数字化平台中建立重大和潜在风险的预判机制,分析产业数字化的技术和业态变化趋势,避免因过度执法而降低产业数字化运行效率。对于数据泄密的个人或企业,需要从重从严处罚,及时堵住监管漏洞。建立第三方合规审计制度,依据数据分级分类原则对不同数据类型进行合规审计,强化透明监管机制和信息披露清单,便于社会公众监督,促进产业数字化监管体系健康、高效、公正运行。
[责任编辑:侯祥鹏]
为适应微信阅读,内容有所删减,原文见《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8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温军 王思钦 │ 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探究
新刊上线│《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8期目录
李勇刚│土地资源错配、空间溢出效应与绿色技术创新
王仁曾 詹姝珂│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影响研究
《现代经济探讨》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经济理论月刊,为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国研网信息来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