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出席中国能源•化工产学研30人论坛

2月19日,首届中国能源•化工产学研30人论坛在江苏常州举行,该论坛被誉为能源和化工行业的“达沃斯盛会”。本次论坛以“融创共享——中国式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新时代之路”为主题,围绕“产学研在中国的历史演进及启示意义”“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前沿”“产学研结合的现实矛盾与主要瓶颈”“新时代创新体制机制变革”“产学研深度融合途径与前景展望”五个分议题展开。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教授应大会邀请出席论坛并作大会主题报告。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化工部部长顾秀莲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和《中国化工报》社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崔学军分别主持了当天上下午的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太原理工大学原校长谢克昌,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干勇,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总工程师谢在库,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杨继钢,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执行副会长王建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布兴,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蹇锡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天津大学副校长马新宾,常州大学党委书记陈群,浙江工业大学校长李小年,清华大学探微书院院长刘铮,教育部智能材料化工前沿科学中心主任贺高红,清华大学教授张建胜等嘉宾,分别带来了精彩的专题报告。

除专题报告外,本次论坛还带来了6个产学研融合案例。常州大学陈海群副校长、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李永旺研究员、山东创新发展研究院刘峰院长、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韩一帆主任、山西鹏飞集团郑鹏主席、康宁反应器技术公司姜毅董事长分享了精彩的产学研融合发展案例。



郑强在题为《以夯实基础贯穿专业教育 以系统融合应对产业变化》的报告中,从学科分类划分的演变、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创新教育与产教融合、理想教育与情怀养成等方面进行了分享。在郑强的人才培养理念里,大学培养应用技术人才,重要的不是会实践,不是“拿来就能用”,而是学原理,打基础。“高水平教学要靠名师讲授高水平课程。”郑强说,大学开出来的课,一定是要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老虎课”。老一辈的成功都不是靠学得多,而是学了终身受用的课,就是基本功的课。“技术、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工程师早已不是几十年前的概念了。”郑强认为,产业形态随时都在变化。一个工程师在三四十年的工作时间中,之所以可以设计出多种不同形态的、与时俱进的产品,靠的是大学学到的基本原理,只有把基础打牢的学生,懂原理的学生,无论产业形态怎么变,都能够适应、容易适应。在谈到理想教育与情怀养成时,郑强说,应该注重培养拼搏、冒险、吃苦、批判、尚武和注重团队精神的人才。要教育学生不盲从、不攀附、独立判断、面对挫折的能力和人格,要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投身国家的创新发展和民族复兴伟业之中,将个人的“小我”与民族的“大我”融为一体,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报告中,郑强以独到新颖的见解、精辟入理的分析,阐述了他对地方区域性高校建设发展的思考,认为每个省份都应该办出高水平的大学,所谓的“高水平”不是说一定要和顶尖高校分庭抗礼,而是办出来的大学得受尊重、有尊严,能成为中国知名、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与会领导和院士专家一致认为,郑强教授的报告水平高、有影响,是一个极具穿透力、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报告,观点独到、沁人心脾,给大会带来了清新、活力和思考。


来源 | 中化新网

文字 | 丁文婷
初审 | 孟哲妤
复审 | 薛珮芸
终审 | 白旭光

往期推荐

共青团中央向太原理工大学发来感谢函!


《光明日报》整版聚焦太原理工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能源互联网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获批“111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