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板桥镇最古老的“百货商店”,东西只进不出?!
陈宝元带我们走进馆里,特意嘱咐馆里人疏,早上还是有点冷气。
进馆才抬头,我们就被陈宝元的收藏品震撼到。三百多平的馆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老物件,光大物件少说都得有千余件,这还只是肉眼一扫所看到的。「房子是15年计划施工的,17年完工,当时就想弄这么个博物馆,把这几年收藏的东西摆出来给人们看。」
陈宝元的儿子给我们泡起了茶,一撮茶叶,热水浇头热气直冒,又散过来烟,话匣子慢慢打开,气氛也暖了起来。
重返前世纪
整个博物馆总让人有种错觉,像是进到了一家复古的百货商店。馆里的展示台是用的手机柜台改成的,有的柜台上还能清晰可见手机LOGO。
旧式闹钟,收音机
馆里西侧的墙上挂满了历代的红色革命先驱。「每个时代都有伟人,也有很多东西,是一代代人都忘不了的,也不能忘的。」60年代末出生的他,对生活的感悟有很多,「我们国家之所以强大,民族之所以能复兴,确是因为这一一波波的改革才带来的,而时代遗留给我们的这些红色记忆都是不可再生的。」把这样的一些关于红色年代的老物件收藏起来,也是忆苦思甜,让人记得过去的辛酸,现今的安康。
坚持
不管做什么样的输出,都得有一定程度的输入。
馆里的物件可分成三百多类,近万件藏品。我们所见到的还不是全部,陈宝元给我们指了指,后边的几个箱子,袋子里,装着的都是老物件,还有老家院里,也摆着很多,实在没地方放。
15年陈宝元自筹资金,为那些无处安放的东西建馆,他基本上很多精力都放在这上面。建馆的时候,陈宝元有事没事就往这赶,老家就在一旁,困了就去休息,一有空就往工地里跑,没带停歇。
象骨麻将
现在的这三百多平博物馆,对他来说,他更倾向于形容这是一个仓库。「还有很多的东西都收着,没拿出来摆上。」当我们问及对于未来的规划,他眼神立马明亮了起来,他的计划很明确,能有政策的支持的话,就继续把场馆做大,光各类展厅,他就琢磨了很久,「现在的这类东西,细分下来,得有个十三四展厅。」
每个周天的农民街,保山的古玩市场机及其周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有时候在外地遇到大件,可能只用几百块买下来,单托运费就远超购买时候的价值,更别说人工费,而陈宝元依然觉得值得,
陈宝元对于收藏民俗的热爱远高于做其他事,他是认认真真地做一个博物馆。他不计划设门票,当然这得在吃饱饭,喝足水的前提下,给人们提供这么个能够茶余饭后来看一看过去,且能记录下时代的场所。
陈宝元有次淘到个大石碾子(碾台),原是一个工地上挖出来的,特别大的一个。他当时就喜欢得不行,一见就跟人讲价,但对方咬价咬得太紧太高,陈宝元没讲下来,忍痛没下手,俗话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后来那老板给他直接送上门来,也没收钱。「这样的东西在不同人眼里,它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他很得意地跟我说着这碾子,这样个时代过后,对于这些的印记,只能是停在物件上了。他觉得现在很少有人用这些老物件,毕竟那个时代的遗留物,要么面临被销毁的可能,要么就成为展柜中的东西,亦或是成为了新时代的装饰品。
马帮文化
保山的马帮文化曾经也是相当浓厚,毕竟保山坝周边都是山,货物什么的都得靠骡子马儿拉进来。「马鞍,驼铃,箱子,碗筷,是这些撑起了现在保山的延续,似乎这座城市的起源就与这些离不开。」
火熨斗
置身在博物馆里,博物馆的老物件总是能让人抽离出来,空寂的博物馆,总能让陈宝元穿过时间的缝隙,对过去的一切开始有迹可循。沉浸,沉浸入古物的世界;抽离,抽离出一个又一个物件背后的故事。
玩文玩这么多年,陈宝元自然身边也认识不少收藏爱好者。「他们大多都是专门收藏一样东西,得件宝贝,喜上眉梢,但我就玩得比较杂,锅碗瓢盆,什么东西都带点,虽说有些东西可能不精,但我更喜欢将东西一整套一整套的收下来,与它相关联的东西堆在一块,或许可以更好诠释我收藏的东西的意义。」
中国的古代陋习三寸金莲——缠足鞋
打字机的一侧紧挨着整套整套的煤油灯、香油灯,每个物件虽不标明着信息,但陈宝元都清楚,逐一地有耐心给我们解释每一件东西的名称,用途。不一样的香油灯,不相同的煤油灯,不同型号的打字机……不同年代,不同作用。上从民国,下至七八十年代。
这么多年,陈宝元收藏的东西只进不出。每一件物件的来历,他都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从哪来,做何物。对陈宝元来说,只有在这老物件里泡着,才能沉下心思考。去寻找尽可能相关的物件,当它们能够联系到一起,就又是一个新的故事。
打字机
“旧物”之家
从一开始,就有质疑的声音,说他收的大多是破烂,没什么收藏价值。只是捡着各种各样的旧物往家里放,但是当这些东西慢慢地成为一个整体,那些在别人眼里可能并无太多的意义就成了意义。
「因为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历史。」陈宝元凝视着自己的博物馆,直立地站在馆中央。「希望这是一个能够将记忆封存的地方,我能够将更多的记忆带给人们。告诫大家,不要忘记我们是怎么走过来的。」
这里的一分一秒,见证的就是过去。这些旧物安放在这,能做的就是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源。人摇的织布机,手动的打谷机,我们的童年,我们的父辈,再到我们的祖辈,可能之后的孩子再也不会经历,也不大会有孩子认识到过去的一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
闲暇时,陈宝元爱待在馆里,馆里的二楼上便是住处,因为常有登门拜访的客人,不时要为他们解惑。而到了周末,他大半是在农民街的集市里,淘一淘新玩意,就算下雨,也没落下。
临走之际,陈宝元执意要带我们去老家后院以及外边空地上再看一看他所收集的其他宝贝,如人饮水吃饭,这样的生活已完全融进到陈宝元的生活之中。眼前的陈宝元没有刻板印象中收藏家的那份固执,反而这份执迷,自然而明亮。
图=董清
文=月任壹
你可能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