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创新医保支付方式 提升医疗服务“含金量”

健康一生保障一生 中国医疗保障 2023-03-08

如何制定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方式是医改的难题。长期以来,各地医保支付方式普遍较为粗放,导致出现轻症住院、小病大治、分解住院、重病推诿、基金滥用、不收治医保病人等问题。


如何用好百姓“救命钱”,实现患者、医院与医保三方共赢?


围绕这一目标,厦门市医保局2017年成立后,创新性地将“零基预算”理念植入医保支付领域,把好“出口关”,开展“总额预算下点数法(DIP)”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


具体来说,年初根据医保基金收入情况,量入为出,实行“总额管理”,建立起“区域总额预算”为核心的医保支付体系。同时,借鉴“工分制”思路,把医生在“门诊+住院”两大板块的工作量、机构服务量、住院病例全部转化为“点数”,医疗机构年中“挣点数”,医保部门年终根据预算总盘子及点数总量,计算点数单价,并由此折算各机构相应的全年医保费用额度。点数总量大的,相应可分配到更多的医保基金。


通过区域总额预算,既从宏观上控制了统筹区医疗费用的增长边界,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又对单家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不限额,尊重医疗机构管理自主权,有效改进原有总额控制分配“一刀切”的粗放式管理。


针对以往医保与医院结算主要采用“定额为主、单病种为辅”方式,未考虑疾病难易、治疗方式差异等因素,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厦门将全市706家医疗机构此前近3年100多万份病例客观归类为4473种疾病病种,并预先设定各个病种相应的支付点数,大病分值高,点数就多;小病轻症则分值低、点数也少。



在此基础上,厦门市医保局创新质量管理机制,立足激励约束,建立医保支付费用质量监控标准体系。


一是制定考核指标,重点监控重复住院率、费用增长率、疾病和手术诊治编码准确率等,将结果与付费挂钩,发挥医保激励约束作用,推进医疗机构提质增效。如,按质论价,医疗机构收治的重病、难病越多,分配系数就会相应提高;实行多劳多得,通过“刷脸”获取医生实际服务时长,医师实际工作量越多,则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越强,获得的相应点数也越多,年底分配额度就越高。此外,优劳多得,对精神病、癌症晚期治疗等8个日均费用稳定且需长期住院的病种,采用床日付费方式,破解医疗机构推诿长期住院病人的难题。


二是建立专家评价机制,对诸如单次住院超20万元等费用较高的特殊病例,交由专家进行特例评价予以优先保障,有效解决大病分解或大病不治问题。


三是改革管理方式,由原先“医保部门单管”转为“医疗同行共管”,定期组织行业专家就病例案例、诊疗规范、收费项目等开展合规性、合理性审查,疑难案例由专家说了算,推动医疗机构由被管理转向自我管理、自我提升。通过多渠道、精准化的补偿奖励,推动分级诊疗落地,促使医疗机构对医保基金管理从“要我控”转向“我要控”。


这一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增幅从改革前的42%锐减至3%,住院费用同比增幅下降近10%,扭转了基金连续多年收不抵支的局面,实现了医保基金总体可控、医疗机构转型提质、参保患者负担减轻的“三方共赢”局面。


换句话说,医疗服务“含金量”提高了,参保人用更适宜的价格,体验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来源

福建日报

编辑

符媚茹 吴晗潇


热点文章

• 推行“1261+N”工程,打造10分暖心医保服务圈

• 医务人员、参保人员联合骗保,2021年追回医保资金234亿元

• 四方发力,推进医保工作走深走实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