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书|《啦啦啦》,你听到了吗?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李叔同·《晚晴集》
请一定要点开这首歌哦!
超级好听,超级应景。
今天我们来讲这本书——《啦啦啦》。
这本书是由2014年-2015年美国青年文学大使、纽伯瑞奖三届得主凯特·迪卡米洛所创作的第一本无字书。
啦啦啦,似乎是我们在刚刚开始学着说话的时候,最开始学会的几个字之一。
书里的小女孩儿在整本书里,几乎只说了一个字。
那就是“啦”。
你会唱歌吗?你会哼唱吗?
让我们一起用“啦”唱一唱这本书吧。
◆ ◆ ◆ ◆ ◆
每次读完,我的内心都会充盈着感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微小的存在。
我们努力的发声,希望能够被听到。
现实却是,并不是每一次的声音都能得到回应。
可我们还是想要歌唱。
或许,就在那扇门之后,
藏着一个属于我的它。
当我们终于找到的时候,
它说:是的,我一直都在。
◆ ◆ ◆ ◆ ◆
好的绘本是有镜头感的。
这本书就像是一部默片,没有文字,没有旁白,我们却能从小女孩的脸上,看到故事的高低起伏,看到她情绪的起起落落。
一开始她认真地歌唱,试探着周围的反应,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却失望而归。
她左右思量,重新探索,发现有一束光。
兴奋之余,费劲力气爬上天空,却没有回应,气得睡在地上。
突然,她听到了回应,完全忘记了之前的沮丧,马上冲过去寻找光芒。
一束光打下来。
是它!
最终,两个声音汇同成了一个声音。
啦啦啦。
这些情绪,都是由“镜头”表现出来的。
近景与远景的应用,
让我们看到了小女孩为了找月亮,
爬了多么高,又是多么地热切。
当两者终于沟通时,
镜头拉近——拉近——
小女孩和月亮也越来越近。
这种扑面而来的效果,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被人“听到”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而在寻找月亮的过程中,
从一开始近镜头的呼喊,
到只剩一个点的远镜头,
让我们分分钟感受到小女孩的失落和孤独。
绘者对于光线的运用也让我们对这本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
是在这一页,月亮才有回应吗?
在我看来,当小女孩低着头拉着梯子走远的时候,那一束打在梯子上的强光线,就是月亮的回应。
可惜,低着头的小女孩并没有注意到。
◆ ◆ ◆ ◆ ◆
不过没关系,他们最终还是遇到了。
当月亮的歌声伴着光芒照在小女孩身上的时候,小女孩微微后仰的身体和炫目明亮的黄色光线,让我们感受到了歌声的动人。
全书几乎只用了两种颜色——紫色和黄色,
这两个互补色,
让整个故事的基调变得绚丽又迷人。
当你悲伤得像一坨浓的化不开的紫色,
如果此时有一束光,
是多么的温暖又明亮。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星球的原住民,在自己的世界渴望得到些许回馈。
我们会去试探,会有失望,
会再出发,会又气馁,
但最终我们还是会遇到那个TA。
与其说是小女孩的坚持,
不如说是她的坚定,
即使过程有反复,
她也义无反顾。
每次读绘本,我都会忍不住来反观自己。
换做是我,我可以在屡次尝试屡次失败后,再勇敢的踏出那一步吗?
在这一点上,孩子永远都要比我们勇敢。
面子、自尊什么的,不存在的。
我只想要个伙伴。
我们这一代,大都是独生小孩。
这本书也让我忍不住想到了郭婧的《独生小孩》。
我们如此孤独,
当有个TA回应的时候,
是悸动伴着解脱的存在吧。
动漫《水果篮子》里,
作为“饭团”的小透在玩水果篮子的游戏中一直没有被叫到名字。
她特别的失落,觉得自己格格不入,特别的孤独。
当真的有人呼唤她的时候,
那种被接纳的幸福,
无以言表。
音乐是语言的尽头。
如果你尝试着哼唱着
啦——啦——啦——
来“读”这本书,
你收获的,
是一种高于语言的感悟。
这是一本无字书。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邀请群里的妈妈讨论关于无字书的问题。
无字绘本是指文字没有或者是极少的绘本,只能通过看图来理解绘本的含义。
今年获得凯迪克金奖的绘本《雪地里的狼》同样是一本无字书。这样的形式,赋予了图画更多的作用,不仅要把画面展现出来,还要通过画面把故事情节展现出来。换而言之,画里的角色要有戏啊!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演出来。
绘本里角色的小眼神,小表情,我们在演的过程中,也能自然而然理解了它的内心。
这种方式上至高龄小孩,下至还没有理解能力的宝宝,都是适用的。
谁不喜欢爸爸妈妈绘声绘色的表演呢?
————
第二种方式是把绘本串成一个故事来读。
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对于已经有一定听故事的基础的孩子,把画面转化成语言,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画面和文字之间的关系,为孩子日后看图说话打下基础。
————
第三种是引导孩子观察细节。
比如表情、配色、光线、镜头等等,这些细节都能让孩子更好地理解绘本的意思和角色的内心。
当然,我们也要适当引导,密度过大的提问会让孩子觉得好累,不愿意参与了。
如果孩子不想回答,我们可以说一说我们对于画面的理解,跟孩子一起来探讨。
这是一个徐徐图之的过程哦,千万别心急。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这样的解读和引导会不会禁锢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呢?
在我看来,大可放心。
一本书是无法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的。
孩子的丰富想象力,需要很多书、很多事物共同的灌溉。
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代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所思所想。
恰恰就是这些东西,就是我们人生的精华啊。
我们读到书里的小女孩失落至极,睡在地上的时候,会忍不住想要抱抱她、安慰她。
这种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当他遇到一个孤独的孩子时,也会下意识地给她温暖和拥抱。
无字书传递出来的情绪更加细腻。
读无字书的孩子,也会更懂得共情。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文字来自凯特·迪卡米洛。
她的第一本童话《傻狗温迪克》刚一问世就广受好评,曾经荣登纽约时代周刊畅销榜并赢得2001年纽伯瑞银奖等众多大奖。
为了解读这本啦啦啦,我找来了她最新的长篇童话《爱德华的奇妙之旅》,同样是一个有起伏又直戳内心的故事。
适合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和成人。
摘录了这几个句子,送给大家。
在最初创作这本《啦啦啦》的时候,她只是画了一个小圆,又画了一个大圆,可两者如何相遇呢?
“小圆需要做的就是大声的歌唱,因为,即使我们很小、很孤独、很害怕,但只要我们大声唱出来,总会有人在某个时刻回应我们的声音。”
绘者杰米·金将这种情绪完美的传达出来。她也曾有过这种孤独的时光,很难跨出自己的世界。但当她抱着自己刚刚出生的妹妹时,她拥有了“找到世间最珍视的朋友时那种解脱感,以及强烈的热情与狂喜。”
我特别喜欢解脱感这个词,仿佛束缚自己情感的禁锢因着自己的主动而破除的欢欣与兴奋。在孤独的世界得到了救赎。
这本书是我在上海童书展的时候偶然看到的。这本书页数不少,而且整个画面稍微有些晦涩,但我看完以后居然有些哽咽。
那沐浴着小女孩的光,似乎也照耀在了我的身上。
这种与书共情的感觉实在是奇妙。
拿到书以后,再次翻读,脑中就浮现出了一句话“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大概就是对这本最好的总结。
在本文的中间,有一大段我对整个故事小女孩情绪的解读,我尽可能用平直的语言去描述。这样平白的描述,是希望更多的读者能直观的看到她的情绪。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但我们又是幸运的,
只要我们愿意说,
总有人会听,会回应。
谢谢你们一直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豆瓣——《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更多精彩
读书
绘本精读
您好!我是花生妈妈
一个热爱绘本的
90后经济学博士
欢迎扫我微信,一起聊聊天
阅读
,
成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