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对会计的制度逻辑和本质的思考——《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市场风险》一书评析

《财务与会计》 财务与会计 2022-01-11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由北京邮电大学曾雪云教授撰写的《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市场风险》一书,系统阐述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制度逻辑和影响金融市场风险的内在机理,并希望借此重新定义会计在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和作用,颇具创新意义和开拓精神。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主流会计学界,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观早被大家广为接受。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曾就会计究竟是一个信息技术系统还是一种管理活动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今天,这场讨论已经成为过往,但对会计本质属性和会计信息作用的探究仍在延续。然而,由于将会计信息有用性作为会计研究的起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术界对会计本质属性的探究似乎已然另类。就好像FASB部分理事所说,会计准则要保持中立,会计信息要保持客观,如实反映是重要基础,会计就像一面镜子,是经济的外部因素,不对金融市场本身的风险负责。会计是经济的外部因素,这对吗?在对与好之间,这个论断确实是好用的,因为把会计从经济中剥离出来,让会计看上去更纯粹,对会计是荫蔽的。但,它对吗?或者换个问题,我们在理论层面希望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做到的,与它实际做到的,是一回事吗?显然,假若人们用教义中的仁义礼智信,解释生活中真实的人,会失去对人性的洞察。那么,以假想的会计替代实际的会计,是会丧失对会计本质思考的。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应该依然是学术界的一个使命。在这个问题上,《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市场风险》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逻辑和思考。

中第五章明确提出,“会计不仅是反映性的,而且是参与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作为一种制度设计会影响管理层行为,而管理层行为会带来盈余后果。同时,会计信息还会影响投资者情绪,投资者情绪会影响资产价格。”在这个分析框架下,作者进一步提出:“一方面,就管理层行为来说,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有流动性强、交易成本低的特点,一旦买入价位合适,即便没有采取其他任何的经营和管理努力,也很可能获得持有利得和证券投资收益,于是给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投资渠道和赚钱机会,很可能促使管理层更倾向于增加金融资产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偷懒动机以及薪酬粘性的存在,管理层很可能从金融资产持有收益中获得更高水平的薪酬激励,又总有理由把证券投资持有损失归咎于市场风险以逃避薪酬惩罚。所以,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证券投资的‘赚钱效应’以及‘薪酬粘性’很可能共同助推了上市公司的金融资产规模。”凡此等等,书中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影响金融市场风险的机理和路径,为读者提供了机会去重新认识会计的角色和作用。

计准则设定者大多从理论角度强调自身的职责在于设计一套合乎逻辑的规则体系,以保证会计对经济的反映是及时、真实、相关的,从而更好体现决策有用性目标。这没有什么过错,政府职能部门或者监管机构只能在有限的边界内履行职责。但是,职能分割很可能导致经济受损。一个经济体系的内部组成部分,包括会计,都是经济的内生变量,都会参与经济活动。特别是就金融市场风险而言,管理者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适用、操纵、规避,市场对公允价值信息的理解、判断、反应,这些在《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市场风险》一书中都有解释。作者试图阐明,治理金融市场风险要从治理金融行为开始,而对金融行为的治理,需要理解会计准则对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和会计信息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否则就会产生认知局限和结果偏误,这是较有启发性的。



者对《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市场风险》一书有几点体会很深。实务界常抱怨学术著作乏味,长篇大论,不知所指。这确实给学术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者善于从中国管理思想出发提出原创性理论,内容和风格比较务实,并将知识性、工具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

中的知识性着重体现在名词解释、理论依据、公允价值会计发展历程、各章节理论分析之中。例如:书中第二章对会计管理活动论、会计经济后果假说、会计在储贷危机中的角色扮演、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剩余收益估值模型等基础理论知识做了简明梳理;第三章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演变做了细致陈述;第四章对公允价值的概念、计量特征、理论含义、核算要求等容易混淆的概念做了厘清;等等。读后可以对公允价值会计的由来、发生及会计准则的应用、认知基础、各方冲突等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第四、五、六、七、八章的实证研究中。这些章节以规范的模型设计、变量定义、样本构建、数据筛选、稳健性检验为基础,其中的描述性图表以清晰、精致的方式,呈现了公允价值会计在中国资本市场实施后上市公司金融投资行为的变化,认为是可以为实证研究初学者所理解和借鉴的。如果需要做会计学研究,又一时难以读懂英文文献,就可以从该书的阅读开始。该书还创建了一个将金融市场风险与微观主体行为相联合的研究范式,为致力于从微观视角探究宏观经济问题的读者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中也提供了许多新的思想,在序言、前言、研究启示、政策建议、未来研究方向等部分有充分的体现。其中,徐经长教授在序言中提出,“近年来会计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导致会计学与相邻学科的区分度较低,影响了对会计目标、会计本质等诸多基础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再如,前言提到,“会计的本质是利益协调机制,是用于协调和处理市场各方经济利益的全球通用的计量规则。而且,会计准则本身也是利益协调的结果,会计准则和计量理念会引导实体的经济行为,经济实体既可能遵循会计制度,也可能把会计作为管理工具,还可能针对会计数字而不是企业价值发展新的衍生交易和复杂经济行为,市场参与者则可能利用会计信息进行投机和炒作。”在研究启示中,作者提出:“在公允价值计量及其价值相关性原则的激励作用下,管理层倾向于加大证券投资规模,倾向于使证券产品复杂化,背后的真实动机是盈余管理、过度自信、赚钱效应和高额薪酬,没有创造真实的社会财富,这对经济发展有两个不利,增加了金融风险和很可能引起生产性投资不足。这两个角色扮演都很可能对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值得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高度关注。”

者还在政策建议中提出,“公允价值计量对金融市场风险存在有利有弊的两方面影响,充分反映是有利的,激励金融投资行为是有弊的,这就好比硬币的两个面,不可能独立存在,充分反映就是行为许可,行为许可等同于激励,从而会计目标不应仅局限于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还应包含鼓励企业长远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的目标。”



些思考和建议是有可读性和借鉴意义的。在面对公允价值会计这样一个极具争议而又相当重要的话题时,需要从会计视角分析公允价值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和决策有用性,也要从会计与经济相联系的视角分析公允价值信息在经济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和其他方面,更要分析管理层在特定会计准则下的行为选择。这是一个复杂的研究体系,多一些研究范式和学术争鸣是有益的。《公允价值计量与金融市场风险》一书侧重于与公允价值会计的价值相关性原则和金融资产分类规定相关的管理者金融投资行为差异,建立了“会计准则—— 企业行为”研究范式,强调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这是很有新意的。考虑到金融市场改革还在深化,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的矛盾已经突显,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因此笔者认为该书所阐述的理论主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大家借鉴和参考。

the end


  • 作者:陆正飞 |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 来源:《财务与会计》2018年第17期

  • 责任编辑:刘黎静

  • 值班编辑:陈利花  李斐然

  • 版式设计:刘莹


▼大家都在看▼





学习/创造/分享

分享财务与会计之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