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林小札:提起他,连书圣王羲之都服气 | 李跃林

李跃林 四海书院USA 2020-02-01


| 李跃林

编辑 | 云在


钟繇简介

钟繇(151-230)三国魏书家,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或作许昌人。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武亭侯。魏初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即位,改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转平阳乡侯。明帝时封定陵侯,迁太傅。人称“钟太傅”,卒谥成侯。工书法,书学曹喜、刘德昇、蔡邕。其正楷书法独步当时,自言精思学书三十年。所作秀美典雅,幽深无际。


提到书法,很多人的偶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和协会的历届主席。


对书法认识稍深,就会知道二王,就是王羲之、王献之,为书法的圣者。二王为书圣的地位,大概是唐代时确定,成为书法不可逾越的高峰。


但是二王的时代,二王也感到难以逾越的高峰,是钟张。


张,是张芝张伯英;钟,是钟繇钟元常。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王羲之本人的话说:“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意思是,我的字是可以和钟繇张芝相抗衡的,但如果我和张芝一样下苦功,未必比他差。所以,后人说“ 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天然第一,功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庾肩吾《书品》)


张芝 “善草书,精劲绝伦”。他的书法,已经没有可靠的流传(《淳化阁帖》所收《冠军贴》等,一般认为是晋以后人所作)。和他的书法一样,历史对张芝的事迹也没有多少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是弘农(今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人, “高尚不仕”、“凡家中衣帛,必书而后练(染)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就是说,张芝不愿做公务员,只要写字。而对其书艺之精彩,我们只能凭借王羲之对他的推重,来脑补他的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钟繇正好和张芝相反,不仅做了公务员,还做得非常成功,而且没有耽搁他写字。


《三国志·魏书》记载了他的政治眼光、胆魄与谋略。汉末乱世,钟繇在群雄之中看出曹操的非凡雄才,屡屡相助。董卓被诛,董旧部李傕、郭氾挟持献帝,为钟繇劝说,才使李郭让时为兖州牧的曹操与献帝建立联系。后又经钟繇策划,献帝得以离开长安东归,使曹操终于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后被曹操举荐而委以关中军政大权,笼络了马腾韩遂。官渡之战,钟繇及时送战马二千匹,成为曹操的坚强后盾。


更值得一提的是,建安七年(202)年,在平定南匈奴平阳(今山西临汾)之乱时钟繇的胆略。是年,袁尚在黎阳(今河南省浚县)同曹操对抗,令其河东郡(今山西永济县)太守郭援和并州(今山西太原)刺史高干联合南匈奴攻取平阳,意在扰乱曹操的后方。其时钟繇驻军汾河岸西,包围匈奴却久攻不下。郭援抵达汾河东岸,人数众多。钟繇手下诸将想要放弃平阳回到关中。钟繇一语定策,云:


袁氏方强,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陈寿《三国志·魏书》)


大意为,袁尚强大,郭援出兵,关中和他暗里勾结之人还没有反叛,都是因为慑于我军威名。此时不战而逃,示以软弱,则这一带的百姓都会反叛成为我们的敌人,我们想回去都不行了!这就是不战自败。而郭援刚愎自用,必然轻敌,待他渡汾河未成之时而攻击,必获全胜。


后来的事,就是钟繇联合马腾,马腾遣其子马超率军在郭援渡汾河之际发动攻击,大获全胜,且马超部将庞德斩郭援。


此一役,使得曹操远征袁尚、乌垣再无后顾之忧。


黄初元年,曹操儿子曹丕“受禅”立魏国为文帝,钟繇为太尉,华歆为司空,王朗为司徒,曹丕一次散朝之后,大发感叹“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意思是,后代再也找不到这样的三位伟人共事一朝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后代文治武功如钟繇且书法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者,只有颜真卿能算上一个。


陈寿写《三国志》时,显然不认为书法很重要,没有提到钟繇写字的事情。但在正史之外的故事中,辩口如河,谋重如山的钟繇,一提到书法,就有些疯狂了:


繇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羊欣《笔阵图》)


蔡伯喈就是蔡邕,太祖就是曹操,邯郸淳、韦诞都是一时书法大家。从韦诞那问不到蔡邕的笔法,就捶胸顿足,寻死觅活,甚至惊动了曹操!后世与之能比肩的,只有米芾了吧。羊欣还说钟繇学书刻苦,“精思学书,卧尽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几乎是一刻不忘书法。这些故事的钟繇,和他定关中、安社稷的朝廷重臣形象,几乎不能兼容。


钟繇的书法真迹不存。羊欣认为钟繇的书法:


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铭石书,就是碑刻,当时通用的是隶书。现在没有可以确定的钟繇的铭石书,而传说是钟繇所书的有魏《受禅表》、《上尊号碑》,立于黄初元年(220年),在临颍县城西北繁城镇汉献帝庙址(图一)。二碑都是标准隶书,记载汉献帝禅让国位于曹丕之事。以钟繇的政治和学术地位来说,让他书写,其实没有太多悬念,而庾肩吾《书品》云钟繇“妙尽许昌之碑”,完全可能就是指此。即使不是钟繇所书,在钟繇的笼罩下,书体风格,也不会相差太远。


图一、三国魏《受禅表》


羊欣说的“行押书,相闻者也”,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书信的行书字体。传说中,他和胡德昭同学于刘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但如今由于没有任何图像流传,只能发人幽想而已。但是钟书流传的小楷,如《墓田丙舍帖》、《还示帖》,内容也是相闻书信,可见行押书本身也可能有一定的模糊性。


钟书留下来,最为可靠而可考的,都是羊欣所说的“章程书”,也就是现在的楷书,用于书写奏章的书体。至今能看到图像的,有《贺捷表》、《尚书宣示表》、《荐季直表》、《力命表》等,虽无真迹,与出土的三国文书相比,其所体现的钟书风格,还是十存八九的。


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尚书宣示表》。此帖流传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叹惋的故事。永嘉之乱,中原汉族臣民衣冠南渡,王羲之堂叔王导“丧乱狼狈,犹以钟繇《尚书宣示帖》藏衣带中。过江后,在右军处,右军借王敬仁。敬仁死,其母见修平生所爱,遂以人棺。”(王僧虔《论书》)


帖的内容是上表魏文帝。其中有“深念天下今为已平”、“权之委质”、“先帝”等词语,推断应该是曹丕接受“禅让”之初,孙权忙于处理和刘备的战事,为避免与蜀汉和魏同时开战而以诸侯身份上表魏文帝求封,而钟繇劝文帝接受孙权的诉求,也充满了一位年长者的政治智慧。其时当在黄初元年(220),钟繇六十九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刻本,据传是王羲之的摹本(图二)。其字体宽博而多扁,多有隶意。与近年来出土的三国时吴大将朱然名刺相比,其用笔类似,形十分明显。一是长横的姿态,尤其是收尾处蚕头。而竖勾起笔圆润,收笔亦无后世的刻意提按,或者都是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基本特征。


《宣示表》以字多,文字完整,成为后人追攀的高峰。这用于表章的字体,和他的铭石体的泾渭分明,更表明书写在不同场合中运用的分野,是政治和礼仪要求的结果。


吴大将朱然年六十八岁病逝于赤乌十二年(249年),则其墓中的书法也应该是该年所作。则《尚书宣示表》与朱然名刺书法的类似性,也说明作为楷书的立范者钟繇影响的巨大。


钟繇不仅被二王立为标杆,后代直到梁武帝,都还说“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就是说王献之不如王羲之,就像王羲之不如钟繇一样。


钟繇如果不是因为书法一流,谁还会记得他也曾位致公卿?而终生不仕的张芝,也因了书法的杰出,成为好书者飘渺中的偶像。


李白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或可改为“唯有书者留其名了”。







钟繇作品选

《荐季直表》局部。


钟繇《宣示表》局部。





//往期作者精彩文章//


艺林小札: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旭 | 李跃林

艺林小札:蔡襄其人其书 | 李跃林

汉字书法起源:仓颉的贡献 | 李跃林

历代名帖临写高清视频系列:《兰亭集序》节选 | 李跃林






微信号:Sihaishuyuansua

四海书院

以书会友

共享书趣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