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篇:疫殇——纪念周吕先生 | 宋剑雄
2020年春,新冠病毒大疫。我宅家有时间整理一些陈旧书信。其中有一些八十年代的长信,当时一位年轻朋友关于哲学、心理学、科学的一些思考。今天读来,依然颇多启发和受益。云编辑在帮助我将这些信件转化成文件,以便分享给可能有兴趣的朋友们。期间,云编辑问询我可否写一篇“疫情下的学书人”,参于四海同仁正在做的疫情时期日常事记录,同时也算是为这些书信介绍做个预告。但这预告如何做,我没有想好,计划中为这个书信写个长序也未开始。四月上旬,意外得到消息我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周吕先生去世,原设想中的为信件预告或序都无法做了。我希望写一写周先生,这位对我人生之路影响很大的人。云编辑同意了。谢谢! by 阿宋
疫殇——纪念周吕先生
二零二零年新冠疫疠肆行时期,四月七日,星期二下午,接到晓东邮件,告知其父周吕先生一周前(3月31日)在北京逝世,离他86岁生日,就差几天。
这个消息令我惊极和不知所措,在等待地球另一端北京的人早起的几个小时,我无法让自己静下来清理头绪,不知该做什么。家里有个香台,去年冬我岳母亡故后,太太就在家里设了这个香台,感时拜祭。我点了三柱香,拜祭先生。
当日是满月日,据天文学家说,这个满月日刚好落在它离地球最近的轨道节点,为本年度之最大满月(比其他月份满月大百分之七)。古人从来都是说瑶池满月,天河秋横,我不晓得这春天的月亮也会大过秋月。但我没有心思去考虑观察这个月了。下午六点,我估计北京已经晨醒,便给林老师打去电话。
林老师是我的师母,周吕先生的爱人。其实她这几天无法睡,电话过去,马上接通了。除了毫无用处的问候,我最想弄清楚的是一贯极其健康的先生,为什么忽然病亡了?而这个疑问,林老师自己似乎也有。她说先生退休后受聘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每月北京广州两地跑,身体一直都很好。这次回来,似乎有一些疲劳和感冒样感觉,但谁也没料到病势重沉不控,未几天人就没了。现在疫情时期,事事敏感,处处不便,先生的丧事做不了,骨灰暂寄放于西郊的八宝山殡仪馆。
此时我才明白,晓东其实尚在加拿大,他在温哥华自己家中给我发的邮件,因为疫情,他也无法回京奔丧。
对于林老师说的感冒一辞,我是存在疑惑的。因为先生的身体,比较他这个年龄段,远比一般人健康壮实。八十岁多岁的人,他每日骑自行车上下班。家住12楼顶层,他可轻松徒步上去,根本不见衰老。普通感冒击不倒他,这无疑问。但是不是感染新冠,没有诊断。
1985年,我考入京城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成为周吕先生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方向是中枢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控。其实我的学习兴趣点在神经系统,而周先生注重的研究却在胃肠系统。所以我们师生之间无论从个人交往还是课题方向,从开始起经历一段摸索和磨合的时间。而这种磨合后来却成为了我们两人的关系基调和固定模式,这里面有习惯,有进取,也有享受妥协的乐趣。
先生是个直性子,有事主动出击,以一种广东人常有的高声调,稀里哗啦交代任务,然后就开始频繁催急。开心的人话多,先生话很多,既源自他本是开心的人,也因为他作话痨寻找开心。自然,他是知道的,干活完成的时间点并没有到,他催急通常只是他寻找话题的一种方式。而他能很好把握住不致惹人烦懊这个度。其实也简单,他的催急行为像《曹刿论战》中的兵士:一鼓作气(因为急性子),再而衰(急性子但也为寻找话题),三而竭(因为话痨),独特的是他竭而不尽(还是因为话痨)。 时常,他的对话人早离开他办公室了,先生依然在那继续自个儿嘟囔着。不过无论结果如何,先生从不真正动怒,多数时候,他会笑你,会笑他自己,也会以一种无厘头的方式喷你。我用的实验动物是狗,活体的慢性实验需要长时间的饲养狗(医科院有动物房专人饲养,但实验期间有时需要我参与特别喂养),如果有时我忘记按时喂狗了,他就会拉高声调开始喷:“好呀好呀,我看应该也饿你几天试试,让你长长记性。我一会告诉狗去,明天让它来饿你。” 喷过一遍,继续来一遍,不过转为气焰不嚣张的嚷嚷,嚷嚷中还透出一种自己想出了让狗来饿我这个好主意的得意,再继续,我早离开他办公室了,他还自己在那嘟嘟囔囔。
先生这种经事之道,我称之为拉牛皮筋法。里面有把皮筋拉出最大潜力的意识和努力,也有好玩的乐趣。1988年夏,我研究生毕业,先生继续留我在实验室做研究助理工作。彼时,他让我去四川华西医大协助一个课题,我当时欲备考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就回复他等我考完再去。但他装成忘性大,每见到我时便显一副诧异状:“啊,你不是去了四川么,怎么回事呀?”。次数多了,我便有些抗不住,加上离考试确尚有一段时间,便顺了他意去了成都。离开北京前,他请我吃饭,非常开心,还显出一副我去成都他有些意外的样子。成都的旅店在市中心广场附近,那地方好玩也有好吃,晚上还有奥运会比赛电视,所以我在成都一个月,除了学校里做实验,空余时备考GRE事算是废了。那年GRE考试未必因为成都事情影响,但结果不尽人意,而先生听到消息后,开心大笑,说 “ 这不就对了么,你留在这里继续为人民服务,多好!” 成都那好玩的地方一直印在我的记忆里,但苍狗白云,境迁物逝,时光推到次年六月四日,一场大火竟烧了那好地方。
1989年夏初,先生在南方汕头大学做合作课题,命我前往协助。时值北京动荡,所里的主要活动也在所外的市中心地区。我向他汇报情况后,认为不是旅行便利时刻。但他还是老办法,不时催我前往,并为我订了6月6日的飞机票。6月5日早,我从市西北的海淀家中骑车前往市中心附近的东单实验室配制带往广东的试剂,一路过去,穿行于一座空城之中,犹如当今疫情下的武汉空街,不同的是,当时景象,立体的散乱着劫后不知余生的人事和物迹。实验楼无人上班,楼顶上空的直升飞机一直在盘旋着。大概因为这种过于强烈的耳目冲击,当日如何回家以及次日如何去的机场,竟没有存住一丝记忆。我抵达汕头大学后,先生见到我开心的大笑起来,事情原不需如此急,他也没有预识到当时形势的突变以及这个时候飞行存在的风险。后几天他带我在汕头海湾喝早茶,逛公园,慢慢我摸到他催急的意图更多是担忧当时形势,所以急着把我从北京拉出来。但先生不喜欢予人一种善举印象。他说,你在北京没人管,乱来出了事,那实验室一屁股活,谁干啊?你们九三学社的人,不管不行呢。(他指的九三学社,非参与政事的九三学社,而是当时所里一些老师对于我们这批研究生一个谑称,早懒至九点上班,午睡至三点上班。不过他们也明了,研究生干活至深夜是常态。)
我后来观察到,这种牛皮筋法,大概也可能是先生的唯一处事法。对我这个学生如此,对他的同事老师也是如此,只是形式略有修正。同事有多忙,老师年多高,他的皮筋照拉不误,一种不二形式的一招鲜。王志均先生是周先生老师,年高事忙(兼着当时的生理学会理事长),先生或为实验事,或为文章事,时吩咐我去找王老师,临去前还不忘传授他的一招鲜法:如果王老师不办,就在王先生家呆着,等饭吃,他年龄大了,磨不过你年轻人的。其实,王先生并不需要我磨,他住中关村北京医学院宿舍,离我们所在的东单比较远,我每次去,他必要我坐一会休息,兴致来了还讲一些他当年的学习故事给我听。这个经历后来意外帮我度过一难关。1991年夏,我在密歇根州立大学经历博士资格考试。这种考试大概是任何人博士生涯最煎熬的一关,笔试无所不包,面试不着头绪。当时备考时我曾经紧张到晚上起来呕吐。最后一天面试时,疲惫、紧张、出汗甚至还有言不着调现象。考官中有一位胰脏研究专家,中间问了一个“胰泌素”历史问题。这算是个刁钻问题,因为当时我是作为神经发育方向的研学生面试的。但这个问题却意外触动了我的痒处。人进食引起的消化液分泌(包括胰脏,胆囊,胃肠)都需要有胰泌素的密切参与。而它的发现与证实正是王志均先生四十年代末在伊利诺伊大学Grossman实验室时的博士工作。实验设计非常巧妙,把狗的胰脏一部分移植于皮下并管道狗乳头,观察到狗进食导致乳头分泌胰液。这个实验证明,胰液分泌除巴甫洛夫所言的神经调控外,另有内在激素(包括胰泌素)释放至血液的调控。此实验为王先生研究生涯之最高成就。考官的这个问题让当时无比紧张的我即刻松弛下来,便翻箱倒柜(也拖耗时间)吹了一通。那考官频向我竖大拇指,脸上则显困惑,似乎甚不明白为什么我比他了解更多内幕。
1988年,我一部分硕士工作送交国内一期刊发表(先生为共同作者),编辑部不知何故工作失误,将一审稿者的评议信错寄给了周先生。信中多为批评语言,并评定文章为“C级”(需要重大改进的一般般文稿)。巧的是我和先生熟识这位评审老师,他的部分实验试剂还是我提供的。我当时有些委屈和不爽,觉得评语过于严苛,也有些理解不当。不过周先生却没当回事,笑嘻嘻寻我开心:(某)老师对你不很赞赏呢,要认真找找原因噢。不料没几天后,没等我和先生商议好如何处理文章,编辑部赶着来了第二封信,通知文章被采纳了(如果我猜原因,有可能是他们发现邮件寄错,怕我们直接找那位老师理论)。先生开心大笑,不是开心这意外好事,而是笑我将成为第一个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C 级文章的人。自此后,我的文章每次经他修改认定后,他还会加一句戏谑提醒:你小心这次不要弄个D回来哦。而那位给我们文章定“C级”的老师,周先生敬他一如故往,私下称他为“你那位C老师” ,也不忘提醒我按时给 “你的C老师” 邮寄试剂过去。1989年,先生开始编写国内第一部《胃肠生理学》,汇聚当时国内高校的胃肠专家集文,也包括上面这位 “C老师” ,还有当时已迁任卫生部长的陈敏章先生。陈先生政事繁忙,做事认真,是周先生的协和同事,他没能躲过遭拉牛皮筋,硬被催出一章节文稿来(与陈寿坡先生合作介绍消化道内窥镜之应用)。
曾经有所里老师玩笑着告诉我,你导师文革时进过医科院革委会,很厉害的,当时很多人怕他。这事我没有向他求证过,但我相信那有可能是真的。先生精力充沛,冲动直言,嗓门还大,当时年轻且学历正统(研究院中不多的留苏副博士),如果被选推至前台为摇旗呐喊的先锋,大概不算是奇怪事。在阶级上下分明的时期,加以他高声嚷嚷的语调风格,任何没有贴近他工作生活小圈子的人,都可能会被他一时震慑住。但我绝不相信任何暗示他可能曾对别人不利的作为。自1985年我认识他起,无论初始四年的朝夕相处,还是后来数十年断断续续但一直保持的交流,我从未听到过一句他说别人的不是,也从未见到过他对任何人显出一种生厌的心情。他是大炮式的直筒子性格,而在他的内心,我确定感觉到他对任何人都持有一种敬重和真诚。这大概可解释先生这段误入“官场”的历史,后来平凡无奇的消亡,官没有升迁也没有继续,但也没有牵出什么政治后果。
作者 书
1989年秋,我赴密执安州立大学留学。之后十数年,先生时有信或电话联系,主要两件事,文献资料和提醒我回去工作。我寄过不少资料回去,有时他让译成中文,方便实验室众人用。若我回复太忙时,他还是老办法拉皮筋:这两天你少睡几个小时不就可以了嘛。1994年博士毕业后,先生开始频来催我回国工作(确切的说,回他的实验室工作):什么时候回来啊?所里我都问过了,欢迎你回来。因为女儿幼小,生活变动难测,我没有应承。大概2005年前后,先生依然还在游说我回去,但语调已有所让步,告诉我, “每年回来六个月也行。” 而我心虚手上没有可持续扩展的牢靠课题,惧怕回去碌碌无为,空遭人厌。2010年前后,先生在纽约开会,玩得也开心,电话里兴高采烈,再提我回国工作事项。我有些愧疚的告诉他,现在回去,工作没几年就领退休金,肯定遭人骂呢。自那以后,先生不再提我回实验室的事了。我能感到他有些失望,那辜负的愧疚,我一直有。先生意随清明,没有闻达心结,如果有什么放不下的,大概是他的实验室。我也明白我可能是比较合适接盘他实验室的,因为追随他时间最长,也因为我适应了他的牛皮筋经营法。他后来的学生,年纪都小,师道尊严的高墙下,不敢把先生作为对手或者玩伴而把牛皮筋拉回去,于是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水土不服。曾经一位新分配来的女大学生,其父为副国级领导人,有一次被他嚷嚷到哭过。1989年,当时国内气功潮,我们实验室曾经做过气功实验,请来中医研究院的气功师发功,观察是否会影响到猫的胃电流。传感电极直接缝贴在猫的胃体表面,可以测到毫安级以下电流变化,但我们没有测到任何有意义变动。后来有传闻周吕实验室测到气功,先生这次不拉牛皮筋,很明晰无误的辩白没有结果。我现在回顾,当时我们是可以(也许也应该)发一篇文稿,报告这个没有结果的结果,但先生似乎怕沾上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之后就完全隔离了这个实验念头。1989年前后,全国还有不少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做气功研究,上海军医大出了两篇论文:《气功外气的抗肿瘤作用及增强免疫功能机理的实验研究(一)——气功外气对体内抗肿瘤转移的作用》及 (二) 《气功外气促诱生抗癌淋巴因子的作用》。文章证实胡吉甫气功师的外气功能够成功且持续地抑制小鼠皮下肿瘤细胞生长,延长患病小鼠寿命。论文第一作者后来成为中科院最年轻院士,去年被人曝出存在几十篇问题论文。我看到消息后,五味杂陈,不知何言,但有一事忽然心头明朗,就是当年周先生一直小心翼翼保护实验室的警戒心(院士的问题文章消息,我曾转给他的一位前辈合作者,问是否知道此事。老教授说知道,但也努力呵护着后辈,说对他有信心,文章中疏忽不应是其本人所为,应该是实验室学生的疏忽)。
当下的疫情,如同一股大潮,冲刷着人际间存积的一些润滑剂或者缓冲物,人变得更加鲜明。而先生似乎生来不带那些润滑剂缓冲物,一生色彩鲜明而精彩。他喜爱西方文艺却未必可说出个道道,性好游玩只为兴致而非记录,厨艺高超则是满足口福,做这些事,他专注而纯粹,不带着尘世杂念。先生八十余年人生,似乎一直定型于年轻时他自我发挥的那个样子。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行进中,有意无意的都会从比自己年轻的人身上感染和获得生命活力。走向沧桑浓处的人,岁月销磨,多出来的却是生话的负重和牵挂,而与年轻孩童相处,稚气的阳光带来生命的新鲜,也挥去我们这些平凡的世俗经历者身上附着的毫无意义的浑噩负重。而我能从一位比我大一辈的人身上,沐浴到这种旺盛的生命阳光,实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阿宋,2020年4月16日星期四,于麦城昭文斋
编辑 | 云在
四海书院
以书会友
共享书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