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林小札:元代收藏家史兰谷 | 赵华
文 | 赵华
编辑 | 云在
元初北方书画交易活跃,而收藏家个体材料少而分散,往往埋没无闻。收藏家史兰谷仅见于少数古代书法作品题跋中偶然被提及,而称谓各异,未见关联研究。本文根据题跋、印鉴、交游、著录,整理了史德珪所藏唐代书法三件,并对其家世、交游及其所藏《刘中使帖》的流转情况进行了初步探索。
01兰谷之姓名字号与收藏
赵孟頫(1254-1322)旧藏国诠小楷书《善见律》,有延祐元年(1314)跋(图1):
“余十年前于吴中获此卷,盖贞观间国诠书,有褚、薛遗余风。后有署衔,赵模、阎立本皆在焉。皇庆二年归之兰谷,请善藏之,次年四月廿九日。子昂书。”
按题跋时间前推十年,约大德八年(1304),赵孟頫得于苏州,到皇庆二年归之“兰谷”,而兰谷其人无名无姓,至今未见考证。
近读颜真卿《刘中使帖》(图2),偶见第六开田衍题跋一则(图7),前段跋赞颜书,末段写观看经过:
“至大己酉(1309)中秋日,拜观于兰谷大卿史侯之第。蒙城田衍题”,
此“兰谷”姓史,至大二年时官至“大卿”,爵至封侯。
田衍(1258-1313),字师孟。赵孟頫为田师孟本人及其母亲写墓志铭,另有赠诗三首,赠别序一篇,均见于《松雪斋文集》;《三希堂法帖》存赵孟頫致田衍书信四件(图9)。至元三十一年(1294),赵孟頫在济南罢职贬官,田师孟曾解困于倒悬[1],二人相与莫逆,交游重叠,两个“兰谷”大概率是同一人。
《刘中使帖》第五开还有白珽(1248-1328)题跋一则(图6),称:
“史侯处厚,尚义士也,旷日月而得之,非尚义者不出示非其人,处厚知所尚哉。钱唐白珽谨题”
又知“处厚”“兰谷”或为字、号。
恰好《善见律》本幅卷尾有“史德珪印”“史处厚氏”二印,分别为名印和表字印,可确证《刘中使帖》《善见律》均为同一个人所藏:兰谷大卿,姓史,名德珪,字处厚,号兰谷。
又可查,清代顾复著录唐代钟绍京《五帝灵飞六甲经》中,有史德珪的印鉴:
“楷书,麻纸三十幅。有‘史德珪处厚图书’,宋徽宗标题,宣和内府玺印全备。后拖尾袁桷、倪瓒跋,王廓同览,杨士奇、王英、李时勉、王直、尹直题。董其昌三跋。”[2]
其中,王直在其《抑庵文后集》中也著录了史德珪的这枚印鉴:
“此卷前所标题乃宋徽宗御书。既入内府,复落民间,卷中有‘史德珪处厚图书’,意是史相家旧物,竟无可考。”[3]
王直(1379-1462),字行俭,泰和人。明永乐甲申进士,正统间拜吏部尚书,天顺(1457-1464)初以老疾乞休,时泰和令吴埜罢归,求王直作族谱序,以《灵飞经》为贽。百余年间,史德珪其人已经完全不可考证,竟然被猜测是南宋权相史弥远家旧藏。
由此总结,史德珪收藏至少有:唐颜真卿《刘中使帖》、唐国诠《善见律》、唐《灵飞经》(图10)等三件唐代书法作品,均为宣和、绍兴内府旧藏。
02史德珪的官爵与家世
《秘书监志》[4]卷九详列秘书监各职官题名,“秘书少监”“秘书监”条目下,有史德珪任职、兼职的记录:
“秘书少监,至元十年二月初七日设少监二人,正五品;至元十五年二月添一人;九月添一人;至元二十年十一月添一人;至元二十三年添一人;
大徳九年升正四品;延佑元年九月减作二人……史德归,至元二十六年五月初四日以嘉议大夫(文官正三品、第十七阶[5])上。元贞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章佩太监、泉府司卿,兼职如故。”
“秘书监,至元十年二月设监二人,从三品;至元十八年添一人;大徳五年添一人;大徳九年升正三品,至大四年改为卿……史德归,字处厚,中官。大德十一年七月十六日以正议大夫(文官正三品、第十五阶)上,不食俸。”
今存世的几个版本将“史德珪”误作“史德归”,但“字处厚”与《善见律》中表字印、以及《刘中使帖》中白珽题跋的“史侯处厚”均相吻合,应属一般古籍版本的常见错讹。正是这个版本错误,致使历来研究不知史德珪其人。
“章佩太监”,按《元史》卷四十《百官六》:“章佩监,秩正三品,掌宦者速古兒赤所收御服宝带。监卿五员,正三品;太监四员,从三品”。这里太监是一种职官名,并非明清以后转义的宦官阉人的意思。
泉府司,是元代至元十七年,在蒙古时期所设斡脱的基础上所立,“掌领御位下及皇太子、皇太后、诸王出纳金银事”;十九年,部拟:“泉府司随朝从二品”;二十一年,“省泉府司入户部”;中间曾被和礼霍孙(?-1284)奏罢;二十二年“复立泉府司,秩从二品”,可见,泉府司即使曾归入户部,但品秩一直高于户部;二十三年,“以市舶司隶泉府司”;二十四年,“始立行泉府司,专掌海运,增置万户府二,总为四府”。至此,泉府司职权范围包括了斡脱、市舶、海运。
按《元典章》[6],“泉府司卿”为正三品,“泉府大卿”为从二品,但大德十一年元武宗 时有过一次官制改革,“升行泉府司为泉府院,秩正二品”[7]。也就是说,至大二年田衍跋《刘中使帖》时所称“兰谷大卿”史德珪职品已到正二品。
按《元史》卷九十《百官四》“秘书监”条:“其监、丞皆用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而泉府司掌管皇室营利,地位高于户部,亦必亲信、权势之人。与许多世家子弟一样,史德珪入职的秘书少监职品虽低,但其资品已经是正三品,又能在世称“侯”,其家世绝非等闲,由此可以将世系范围大幅缩小。
元代史姓高官显贵,不外乎史秉直家族最盛,史弼家族次之。
史秉直(约1160-1230)家族世居永清,元属大兴路,今归廊坊市。成吉思汗八年(1213),木华黎(1170-1223)伐金,史秉直举族以降,官至行尚书六部事。史氏尤其以其子史天倪(1178-1225)、史天泽(1202-1275)战功卓著,出将入相,子孙繁盛。史秉直家族按水、木、火、金、土排列世系,“木”字辈的史天泽第四子史杠(1245-1315)[8],就曾于至元十年(1273)“以世家名臣子弟”为秘书少监;“火”字辈的史天倪之孙史辉也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初九日以奉训大夫上”秘书少监。史德珪未按世系排行,如为赐名也算合情合理,按年龄和履历,史德珪应在“木”或“火”字辈之间。史秉直之子、孙皆入传《元史》卷一百四十七和卷一百五十五,亦有部分重孙列名,大德三年(1299)编修的《平定州三贤都史氏族谱》(今存史氏后人史英豪家)对其世系记叙较详,史德珪官至二品,《元史》未入史秉直世系,《族谱》未见其官、其人,因此史德珪为史秉直家族的可能性不是太大,存疑待考。
史弼(1233-1318),字君佐,蠡州博野人。蠡州在今河北保定,与永清直线距离约百公里。曾祖史彬,也是在木华黎南下时,率乡人数百家以降。史弼,蒙古名为塔剌浑,可能是赐名,《元史》卷一百六十二有传,曾从伯颜平宋,授扬州路达鲁花赤兼万户,历黄州、浙西、淮东、浙东宣慰使(从二品);至元二十九年“拜荣禄大夫(从一品)、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从一品),往征爪哇,以亦黑迷失、高兴副之”,失利夺职;元贞元年,“起同知枢密院事(正二品),拜荣禄大夫(从一品)、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正二品)”;三年,“升平章政事(从一品),加银青荣禄大夫(正一品),封鄂国公(正二品)”。史弼虽曾以战败夺职,但事出有因,并能迅速复起,而史德珪在史弼复起的同年升章佩太监、泉府司卿,这中间的联系可能比史秉直家族更为紧密一些。
03史德珪与赵孟頫的早期交往
除了国诠《善见律》的递藏以外,史德珪与赵孟頫的交往缺少更多记载,但二人在早期有很多共同交游和事务关联,仍可以推知早期交往的存在可能性。
(1)共友——田衍
《刘中使帖》题跋诸人中,至元二十四年到二十九年身在大都的,只有田衍。赵孟頫受程钜夫举荐出仕之初,到大都最早结识的友人之一就是田衍。
按赵孟頫所作《田师孟墓志铭》,田衍起步职位都较低,最初为中书椽、礼吏部主事、兵部员外郎。《三希堂法帖》有四札致田师孟,第一帖在赵孟頫外放济南前,称田师孟为“外郎”,即兵部员外郎,从六品。
赵、田、史三人职品相仿,又有共同的收藏爱好,早期交往的可能性是大概率存在的,田衍可能成为赵、史交往的桥梁。
(2)共师——陈义高
陈义高(1255-1299),字宜父,号秋岩,福建长乐人。幼年入龙虎山为道士,拜张留孙(1248-1321)为师,其弟子玄览道人王寿衍(1273-1353),王寿衍的弟子句曲外史张雨(1283-1350),张雨又曾侍赵孟頫学书,师徒四代都与赵孟頫交往密切。
赵孟頫的姐夫张伯淳(1242-1302)曾为陈义高写过墓志铭,见《养蒙文集》卷四《崇正灵悟凝和法师提点文学秋岩先生陈尊师墓志铭》;虞集(1272-1248)撰文、赵孟頫书《敕赐玄教宗传之碑》(图11)亦有小传,可小结:
陈义高至元十八年(1281)、至元二十九年(1292)先后随太子真金(1243-1285)、晋王甘麻剌(1263-1302)抚边。教务方面,至元二十五(1288)年玺命提点江西抚州玉隆宫,寻应诏返京;三十一年(1294),授崇正灵悟疑和法师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大德三年(1299),弟子王寿衍接替崇真万寿宫,陈义高得以南还,途中病卒。
《文渊阁四库全书》辑存《陈秋岩诗集》二卷,按诗集,陈义高还有至元十七年(1280)随驾世祖忽必烈(1215-1294)二次抚边、元贞二年(1296)十月随晋王领降兵入京朝觐等未见于墓铭。
诗集中,陈义高与卢摰、姚燧、程钜夫、留梦炎等名臣多有唱和,而与赵孟頫、史德珪亦各存一首。
《和吏部赵子昂久雨见寄》:
屯营襄武地,秋雨久难禁。
云色浮天近。客愁连海深。
阴迷山寂寞,冷滴树萧森。
鴈湿低垂翅,马行淹壮心。
少陵忧草色,无已笑鸢吟。
泥泞难相屈,徒怀谊断金。
“吏部赵子昂”应为误记或者误刻,据杨载为赵孟頫所撰行状:“上命宰位置公,初拟尚书吏部侍郎(正四品),参议高明持不可。丁亥六月,授奉训大夫(从五品)、兵部郎中(从五品)”,拟授吏部侍郎在六月以前应为夏季,而诗中“秋雨久难禁”就只能在赵孟頫任兵部郎中以后了。
《寄史兰谷少监李海一尚书》:
天寒幽蓟远,怀友苦劳心。
最喜加官秩,曾烦寄俸金。
雪消兰玉秀,春暖海涛深。
何日蓬莱馆,觞飞共醉吟。
史德珪的秘书少监职务始于至元二十六年(1289),陈义高随晋王抚边则是至元二十九年(1292),元贞元年(1295)史德珪升章佩太监。由此,赵、陈、史三人交往应是赵孟頫任兵部郎中时期,陈义高亦可作为赵、史交游的桥梁。
(3)内府观画
赵孟頫存世早期书画题跋中有两件提到观看内府书画的经历,一件是至元廿九年闰六月十五日跋欧阳询《梦奠帖》:“向在都下见《劝学》一帖,是集贤官库物,后有开元题识俱全,笔意与此一同,但官帖是硬黄纸为异耳”(图12);一件是至元三十年二月十六日跋韩滉《五牛图》:“余南北宦游,于好事家见韩滉画数种,集贤官画有《丰年图》《醉学士图》,最神”(图13)。
集贤院、翰林院虽作为秘书机构,但并无收藏书画职能,《元史》卷八十七《百官三》:“集贤院,秩从二品,掌提调学校、征求隐逸、召集贤良,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之事,悉隶焉。”
对比《元史》卷九十《百官六》中秘书监的职能描述:“秘书监,秩正三品,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
秘书监是元代宫廷古代书画收藏的专门机构,《秘书监志》关于书画收藏的记载比比皆是,以主题词频率统计:“书画”29次、“图画”13次、“法书”3次、“名画”4次、“法帖”2次,主要包括鉴藏、分类、修复、装裱、入匣、编目等事宜,题签、题识则有敕命大臣为之,如元仁宗时期,赵孟頫就题写签条和题跋书画(图14)。元文宗时期新建奎章阁,这是后话。
《秘书监志》关于书画收藏阅览的管理较为严格,如至元十六年三月二十四日:“本监见收书画,非奉圣旨及上位不得出监”;至正二年:“本监所藏,俱系金宋流传及四方购纳古书名画,不为少矣,专以祗备御览也”。
由此可见秘书监“监、丞皆用大臣奏荐,选世家名臣子弟为之”的必要性,家族背景和奏荐可以起到担保作用。所以,集贤院单独设官库收藏书画实在是一种没有必要的隐患。赵孟頫题跋中两次提到观看书画所称的“集贤官库”更可能是有所顾忌。
而这一时期史德珪为秘书少监。内府观画,需要史德珪提供方便,也为赵、史二人创造了交往的机会。
04史德珪与《刘中使帖》在元代的递藏
史德珪在秘书监中的官职与《刘中使帖》的递藏问题关系颇大。《刘中使帖》现装卷形式为册,但原装为卷。
根据纸质纹理和张晏的骑缝印,元人题跋原为三纸,按顺序:
第一纸,王芝入藏跋、乔篑成观王芝藏(图3);
第二纸,鲜于枢观王芝藏(图4);
第三纸,张晏一跋、白珽观史德珪藏、田衍观史德珪藏、张晏再跋(图5、6、7、8)。
一般将《刘中使帖》元代递藏顺序定为:张斯立、王芝、张晏、史德珪。即张晏二跋均为藏跋。
按时序排列相关文献,《刘中使帖》第一跋是王芝(图3):
“右唐太师颜鲁公书《刘中使帖》真迹,载《宣和书谱》,南渡复入绍兴内府。至元丙戍(1286)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率更《卜商帖》真迹二卷易得于张绣江处……三月十有三曰大梁王芝再拜谨题于宝墨斋”
王芝换得《刘中使帖》是1286年,上家“张绣江”即张斯立。张斯立于大德元年(1297)春正月升中书省参知政事。大德四年九月二十四日,秘书监正是“依张参政(张斯立)所言,驰驿杭州,取巧工裱褙”[9],找到王芝。
大德五年(1301)三月,元廷索性下诏添裱褙知事一名,王芝于是驰驿大都[10],成为秘书少监史德珪的下属。
同年,张晏到江浙,于鲜于枢家聚观颜真卿《祭侄文稿》卷,有跋(图15):
“《宣和书谱》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知在钱塘,传闻数年。辛丑岁,因到江浙,得于鲜于家诸公聚观,以为在世颜书中第一。”
此跋无年款,普遍断句作“辛丑岁,因到江浙,得于鲜于家。诸公聚观,以为在世颜书中第一。”意思是鲜于枢转手张晏是在大德五年。但大德七年(1303)十一月张晏再跋则称:“向往钱塘,始获见焉。既归于余,喜不能寐。”显示从“获见”到“归余”中间有一个过程。因此,前跋中“得于鲜于家诸公聚观”不应断句,就只是得到一次聚众观看机会而已。
“至大德六年(1302)六月裱褙毕工”[11],大德六年秋[12],王芝由大都再赴浙东收郡县图籍,张伯淳、赵孟頫、戴表元皆有诗文相赠。
大德七年(1303),张晏再跋《祭侄文稿》,还列举了所见颜书八本(图16):
“世传颜书,凡见八本,《李光颜太保帖》《乞米帖》《顿首夫人帖》今在秘书监、《马病帖》《允南母告帖》《昭甫告》今在田师孟郎中家、《太子太师告》在一豪贵家,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
这八本中并没有《刘中使帖》,显然,王芝进京任职,而张晏到江浙;张晏回到大都,王芝驰驿浙东,屡失交臂。
大德九年(1305)十月,张晏才第一次见到《刘中使帖》,初跋中重列所见颜书八本,剔除了《祭侄文稿》跋中“在一豪贵家”可能并未见到的《太子太师告》,增补了《刘中使帖》。又罗列观感,引述前贤,自始至终未见入藏信息(图8):
“鲁公书存世尝见《李光颜太保帖》《乞米帖》《马病帖》《顿首夫人帖》《祭侄季明文》《允南母商氏赠告》《昭甫告》,并此八本。观于此书,端可为钩如屈金,点如堕石。东坡有云:‘书至于颜鲁公。’诚哉是言也。时大德九年,岁在乙巳冬十月廿五日,集贤学士通议大夫(文官正三品、第十四阶)张晏敬书。”
大德十一年(1307)七月,史德珪的兼职从秘书少监升到秘书监。至大初,王芝卒。
《刘中使帖》第五跋是白珽,无年款,但可考。白珽中岁曾游历北方,“及至燕,王公贵人见辄宾礼,或欲举为东宫官者,先生复引义固辞。”[13]元初自至元二十二年(1285)太子真金病逝后,大德九年,病中元成宗立太子德寿仅数月夭折,到大德十一年(1307)六月元武宗海山立兄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后来元仁宗)为皇太子,才有“仁宗皇帝在东宫,收用文武才士”的事情;至大三年(1310)正月既望,白珽作《淮云通上人化缘序》,赵孟頫书,显然已经南还;旋出江浙等处儒学副提举,邓文原为之长[14];所以此跋只能在大德十一年到至大二年间(1307-1309)。
至大二年(1309)中秋,田衍题第六跋时,《刘中使帖》仍为史德珪所有。
能够证明张晏收藏的是第七跋,即张晏第二跋,跋中“时于明窗净几展玩之余收卷三叹”“书于劝学斋”,经常于自己的“劝学斋”展玩,又在元跋三纸上添盖骑缝收藏印“端本家传”。
比较张晏与史德珪的任职情况,史德珪从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至大二年(1309),20年间,一直在秘书监任职和兼职;张晏则无此经历,《秘书监志》中关于张晏的记录,仅有两条,分别是延祐三年和延祐六年,一条是集贤大学士李叔固传旨秘书监少监阔阔出时张晏在场,一条是秘书监为官员画像裱褙仁宗命张晏从司农司“子粒钱”中支钱,都与秘书监本职无实质性关系。
按旧定递藏顺序和前面分析,大德九年左右张晏才入藏,到至大二年前即已转归史德珪,大德末期二人资品均为正三品,职品均在二品,未免太过仓促。
综合题跋内容,交往顺序与亲疏,可以认为,《刘中使帖》最合理的传递路线是:王芝转给上司史德珪,史德珪再转给张晏。
(本文原刊于《中国美术》2020年2期,有修订)
参考文献
[1] 赵华,赵孟頫同知济南考,《东方艺术·书法》2013年03期
[2] [清]顾复《平生壮观》卷一,《续修四库全书》卷106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页223
[3] [明]王直《抑庵文后集》卷三十六
[4] 以下关于秘书监内容未作说明者均自《秘书监志》,本文所用为台湾文海出版社所影印抄本
[5] 本文资品、职品未作引用说明者均参考《元史》卷八十五至卷九十二
[6] 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十六《吏部卷之一》,中华书局、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3月,页193
[7] 《元史》卷二十二《武宗一》“十二月庚戌”
[8] [元]郭士文《大元故资德大夫湖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史公墓志》,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石家庄市后太保元代史氏墓群发掘简报》附录,《文物》1996年第9期
[9] [元]佚名,《元代画塑记》,1964年版《永乐大典》卷18287
[10] 参见《秘书监志》卷三《工匠》“乞放支冬衣呈子”条
[11] 《秘书监志》卷六《秘书库》
[12] 据程钜夫《雪楼集》卷十七《翰林侍讲学士张公墓志铭》,张伯淳卒于大德七年五月;据张伯淳《养蒙文集》卷八《送王子庆承省委过东浙》,其时“秋花犹似旧时香”;赵孟頫《松雪斋文集》卷五《送王子庆诏檄浙东收郡县图籍》也是“木落江南天地秋”。王芝奉旨赴浙东的唯一时间窗口只能是大德六年秋
[13] [明]宋濂,元故湛渊先生白公墓铭,哈佛燕京图书馆藏嘉靖刊本《新刊宋学士全集》卷十九
[14] 同注13
往期精彩回顾
艺林小札:弧线的数字密码 ——“赵子昂氏”印鉴再鉴 | 赵华趙華:少見一次面 情義不會斷——趙孟頫與元代杭州大疫
转载:冬季奉诏请雨荒唐吗?——与辛德勇教授商榷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