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国后,我迷失了我作为设计师的职责 | ​ Ming 行业见言09

行业现状 mooool木藕设计网
2024-08-30

去国外镀金,想必这是很多人都曾听过,并实践过的事情。今天分享的嘉宾就是一位“镀过金”的设计师,她在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毕业,并先后在堪萨斯州和加州工作了 3 年之后,于2019 年回到了国内,继续她的设计生涯。

在回国工作的第 3 个年头,她开始不确定,漂洋过海回到国内之后,海外镀上的这层金,到底还能金灿灿多久。因为她说,她所接触到的国内外景观行业的区别实在是太大了。

回国后,她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麻木,只用了2年。可麻木随之带来的就是适应了这个行业,但同时也失去了面对这份曾经热爱的工作时的激情。她说这可能是很多留学归来的设计师所面临的现状。


△皮埃尔·博泰罗媒体图书馆和公园 / Dominique Coulon & associés© Eugeni Pons


我问她,在国内外做项目到底有什么不同?

她说,从接触到的项目类型,到对项目的设计,再具体到设计师的工作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国外做的大部分是公建类型项目,地产住宅类型的项目其实很少。


欧美景观行业由于发展较早及城市规划的不同,情况与国内大相径庭。欧美多为开放街区,景观项目以市政类型居多,以街区为单位,出钱的是政府和纳税人,设计的目的是改善社区环境,设计以满足纳税人的需求,以及周围整个辐射社区已既定存在的居民的需求为主,设计师需要行使的职责仅仅是,如何切实的关注到居民需求,如何以联系周围的生态环境为第一要务,广义的甲方是纳税人和捐款人,直面的甲方是区域政府的相关负责人,设计师高度专注于设计及施工本身。项目不商品化,如果设计的成果还能够带动旅游效益和当地政府形象是锦上添花的事。


美国卡姆登,罗斯福广场公园 / Sikora Wells Appel 

典型的美国案列,数据收集,公众参与,以及较长的设计周期



△可食地景花园和互动健身装置


△高架桥下的公共空间,月台公园 / TERREMOTO

公园没有功利性的目标



△非常在地性的植物营造和在场地里交谈的使用人群


回国后,大部分的项目来自于地产。这类项目,看似体量大,风格多变,但思考的却总是同样的东西。琢磨未来业主的心思,考虑买家的品味,地块的商业定位。设计师绞尽脑汁地对小区的功能空间和使用材料的革新总也追不上视觉效果和所谓设计理念的更新迭代。很多时候与其说我们在设计,不如说我们只是将定好样式的景观商品,裹上新鲜的外衣,与其他的建筑商品和室内商品整理排列出,以供甲方买家选购。为了辅助商品通过甲方层层的各部门审查,设计师们在设计之外,还需配上精美的效果图,考究的意向图,准确的长篇说明,以求这份无形的商品能够过关斩将通过每个部门的检验。设计师的职责在这里不仅是设计商品,还要行使在内部宣传,推广商品的职责,以求商品的最终面世。


△高速更迭的设计美学,刺激着消费和模仿复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设计师的工作被附加了更多的与设计本质工作无关的内容,精力被分散了,不再是纯粹地面向使用者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你知道,这样的设计师每天是以怎样的心态在面对工作吗?


回国后,我所接触的项目类别不同,我能感觉到我的服务对象和设计对象,不在一条线上,使用者的需求是被架空,被代理了,这让我迷失了我作为设计师的职责。时常在工作中会有“我在干嘛”“你确定这不是无用功”的疑惑,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出于对职责身份转换的不适应与抗拒。



国内外景观行业名字虽相同,内里却天壤之别。


国内许多项目的所有类别设计,最终的目的都是盈利二字。一个需要盈利的项目要经过很多部门,每个部门都有“建议”,这些建议再经由甲方对接人的手附带上他的“我是这么理解的”回到设计师手里,背后不知道牵扯了多少人的KPI,这样设计师便少了很多主动权和话语权。很多情况下,设计师并不能时刻和甲方最终领导直接对接,一份设计的命运如何,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前面提到欧美景观项目市政类项目居多,虽也关注 KPI,但重点却并不在短期回报,而是长久的区域 KPI。一份市政项目前期会给足量的时间去做调研甚至居民调查,这之间的沟通只需要简单却不断完善设计草稿配上合理的前期分析和意向图,能够沟通清楚足矣。有需求的项目,也会在后期设计确认后提供效果图和模型,但仅限方案确认之后。深入的调查和足够完善方案的时间给了设计师足够的尊重和说话的底气。我在回国之后,就很少体验到这感觉了,与其说是设计师,更像是设计技工。


△哈德逊河上“漂浮”的城市绿洲 / Heatherwick Studio+MNLA 

项目也关注 KPI,而是长久的区域 KPI



漂洋过海之后,还能留住镀的那层金么?


身边镀金归国的同学朋友不少,大部分选择了进入名所或地产公司,有些选择自己开公司。快速发展的祖国,有不断的新项目让你去尝试,但是为了配合高速的发展,就有高速的建设,高速的设计,压缩了时间也压缩了革新的进展。一个项目红了,就会陆续有许多样貌相似的项目出来。在转变工作模式、适应高速的制造速率的同时,我还需要学习,学习如何打造能红的景观商品。


在我看来很可笑的是,难道我们出国留学,只是为给自己博得一张更顺畅的入场券,在自己身上挂一块闪亮的招牌?刚回国工作时我也尝试过去挑战和改变,但鲜少得到期盼的结果。国外的经验与认知,是橘生淮北。曾经的热情、兴奋、创造所带来的的幸福感,在反复的更改和无休止的加班中,也只剩一星半点了。


或许是我对自己的定位还不够清晰,或许是我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环境,或许可能是地产和公共本身之间就存在着一条不可跨越的鸿沟,又或许我是不是应该怀疑在海外镀上的这层金,到底有几分是真?我不确定答案是哪个。

 

我只能安慰自己,漂洋过海,可能只是为了脸面上那一层金灿灿!你说呢?

 

(注:本文只是从作者自身经历所闻浅谈,只挑选部分方面进行对比;文章里的“国内外景观行业”,作者仅指中国与欧美;“国内外项目”仅代表作者所指明的部分类别项目之间的比较,不代表所有类别景观项目;就业案例也只代表部分人,不代表所有归国设计人员;)



分享嘉宾:Ming

审稿编辑:任廷会-Ashley Jen




Ming


景观建筑学学士,一个还在学习的景观人





: 行业见言”是mooool发起的行业自由发文探讨活动,这是一个平等的发声平台,不以商业宣传为目的,只为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阐述观点而存在。只为给每一位在行业中努力向前的景观人,提供一个为自己发声的机会。


如果您有自己的想法、研究、评论、谏议等,愿意分享给大家,欢迎联系我们投稿发布。

邮箱:mooool-serv@qq.com

微信:13983770200



看已发布的行业见言

01 来自青年设计师的行业声音

02 漫谈地产景观行业现状,设计师离开了地产景观,还能做些什么?

03 万物有灵,灵通物万,通过植物设计,看行业现状

04 就“空间”与“场所”而展开的关于地产景观设计的一些探索

05 大小思考:大小的设计方法

06 我们应该住在怎样的社区里?

07 从一把椅子看景观行业

08 用最“土”的方式实现最“美”的理想




版权申明:本文版权归木藕和分享嘉宾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或引用,请邮件联系我们 mooool-serv@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mooool木藕设计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