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习强国丨康震《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之《春日》
春日
朱熹 (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胜日”指的就是好天气。春光明媚吗?“寻芳”指的是踏青、赏春,到处去寻觅春色。连在一起就是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的好天气里,我们一起去踏青,一起去寻春光,一起去观赏美好的春景。
“泗水滨”在泗水的旁边,举目一看,无边无际,到处都是好风光。这地儿可能不是朱熹的家乡,但朱熹觉得比他家乡都好,为什么呢?因为是春天,春光无限好,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好风光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新,有新面貌,有新气象,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所以,作者来“胜日寻芳”,他寻这个芳的特点就是要一个“新”字。那么它到底新在何处呢?接下来两句说得好: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东风浩荡。扑面而来在东风的吹拂下,一派万紫千红,姹紫嫣红,春意盎然,色彩缤纷呢。什么新呢?气象新,春天是个新的春天,春天一到,百花争艳,这就叫新,新的生命要开始也有了新的动力。所以我们说这4句接下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春天到了,一切都欣欣向荣,我们要开始新的生活,新的追求。
按理说如果仅仅就这么说这四句,也没啥新奇的,对不对?不就写个春天吗?但也不过就是个春色春光,又能如何?这里面所有的意象,我们基本上一眼就能看懂,只有一个地儿费了一点点琢磨。叫做“泗水滨“。这个地名有点陌生,泗水在什么地方?在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的东北方向。如果这么一解释大家说这也没什么奇怪的,无非是朱熹老先生到曲阜,在泗水边上转了一圈,看到春光无限好,不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吗?问题在于他朱熹怎么可能去山东曲阜转一圈,更不可能在泗水边上转,因为朱熹所在的时代是南宋。南宋的时候,整个淮水以北被金人所占据,包括山东曲阜在内,都在金国的统治之下。而据史料记载,朱熹这一辈子既没有去过金国更没有去过曲阜,换言之他在写这首诗的时候,这泗水滨根本不是他的眼前景,泗水边的春色也不是他的眼前景,他只是在想象当中写作。有人说也不对,为什么呢?据我们所知啊,朱熹的家乡江西婺源有一条河流就叫泗水,人家写的其实是家乡的这个泗水滨。你还别说,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啊,还真是有研究。
朱熹啊曾经回到祖籍,去祭祀扫墓。他在宋高宗绍兴19年,即公元1149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5月,在婺源度过了整个的这个冬天和春天。所以你要说他在自己家乡的泗水边写这首诗,仿佛也不为过。但如果仅此而已,我们也还是小看了朱熹,作为宋代的大文学家、大教育家。这首《春日》,难道只是为了写自己家乡的这条小小的泗水吗?肯定不是。但我们可以说,也许是家乡的这条泗水引发了他对曲阜的这个泗水的想象和记忆,而这个记忆是文化的记忆。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当中有所谓的“洙泗“之说,指的就是流经山东曲阜的洙水和泗水。洙水现在已然不存,只有泗水,但是还有一座洙水桥,据说孔子曾在洙水和泗水边聚徒讲学。所以后来”洙泗“这个意象就成为儒家学说和孔门的象征。很多的诗人都曾在他们的诗中使用过“洙泗“这个意象,用于指代儒家学说,用于指代孔子本人,也用于所指儒学的发扬光大。
比如魏晋时期的阮侃就说:“洙泗久已往,微言谁为听。”南宋初期的词人张孝祥也说:“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意思是说曲阜这个古代的礼乐文明的发源地,却在金国人的手下变得膻腥一片。南宋的大诗人陆游也曾经有诗云:“洙泗日已远,儒术日已丧。”孔子和儒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没有人在传承儒学的思想喽,元代的大师王冕也曾在诗中说:“绿水流洙泗,青山出鲁邹。”啊。这里的“洙泗”都是指孔子或者是儒学。所以我们说啊,朱熹的这首《春日》的重点为什么要说“泗水滨”这边上的春光呢?其实春天是他打的比方,这“泗水”指的是孔门儒学,“寻芳”其实寻的是儒家的芳,儒家的《春日》。
甚至我们可以这样讲,正是因为作者当时在南宋王朝,遥望中原,遥望当初孔门兴旺之地曲阜,想到这泗水之滨如果不被金人占领,那儒学的春光将是多么的绚烂多彩,那儒学的发扬光大不就像春光一样夺人眼目么?
所以想到这里,作者遥想曲阜的泗水滨边,此时此刻应该也是春日无限。他多么的想,能到孔门兴盛之地去转一转,去看一看,去亲身的感受一下儒学的春光呢。所以我们说,看着这首诗,我们就能感受到朱熹对于儒学孔门的那种景仰,他感受着这种儒学思想带给他的如沐春风般的一种化育这感,只可惜现在自己偏安南宋,无法到“洙泗”边去祭拜,去礼敬先师孔子。
所以我们说这首诗实际上是从一个整体做了一个比喻,它整体上把春光、春色比喻成儒家思想对人的化育之功,只是轻轻的点出了泗水滨,让人们的记忆再次聚焦到了曲阜,聚焦到了孔门当初的兴盛之地。我们常说春风化雨,那儒家思想的礼乐精神,对我们生活而言不也就像春风化雨一样吗?说到这我们真的有一种感慨。
朱熹是一个哲学家,讲大道理我们很多人是讲不过他的。但朱熹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能讲大道理,能辨析哲理,同时它还能用《春日》这样的诗,把深奥的道理讲得浅显易懂,而且变成诗之后,在情感上化育我们的精神。他还有一首诗也非常有名叫《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谢谢大家,下期再见。
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唐宋诗词的风骨气韵”
特别推荐1:听书《蛙》合集
2:听书《秦腔》合集
3:听书《抉择》合集
4:听书《推拿》合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