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雨品古诗词丨31: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中国人爱写诗,也爱读诗。长期读诗的人,不鸣则已,一开口就让人惊艳。长期读诗的人,让人久处不厌,闲谈不烦。在杨雨看来:诗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诗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展翅飞翔;诗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今天请一起跟杨雨老师品读古诗词吧!
♪ 点击上方绿色按钮⊙收听
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李清照一首特别有女汉子气质的作品——《渔家傲》。
为什么我说这首《渔家傲》很有女汉子气质呢?通常我们不是总说李清照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吗?她怎么又变成女汉子的代表了呢?
其实,说李清照是个女汉子,这并不是我的发明,晚清民国的一代大儒沈曾植曾经这样评价李清照:“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轼)、辛(弃疾),非秦(观)、柳(永)也。”(《菌阁琐谈》)用“丈夫气”来点评李清照的个性,实是慧眼识人。而这首《渔家傲》就是最能代表李清照丈夫气概的作品。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记梦”之词。词一开篇,给我们的感觉就好像是突然闯进了一个极其壮观的画面:“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个梦境一开场真是气势恢宏啊:凌晨时分,太阳还没有升起,放眼望去,在辽阔的海洋尽头,海天一色,海水波涛汹涌,天空则云雾翻卷。
星河,就是天上的银河。李清照似乎偏爱用“转”这个动词来形容星河的运动状态。例如她还有一首《南歌子》词,其中就有一句“天上星河转”,也是说银河的转动。
此时,词人坐在船上,随着海浪的剧烈颠簸,她看到银河好像也在天旋地转,海浪中还有千帆竞渡。千帆,当然是泛指很多船的意思。随着海浪起伏的帆船,好像在随风起舞。那么,在壮阔的海面上,词人坐着帆船要到哪里去呢?
“仿佛梦魂归帝所。”这里的“帝”当然不是西方基督教的上帝,而是天神、天帝的意思。原来词人要去的地方是天帝居住之所。《史记·扁鹊传》记载秦穆公曾经一睡七天,七天后醒来对人说:我到了天帝那儿,很开心。之所以在那边呆了这么久才醒来,是因为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李清照在梦中也来到了天帝之所,听到了天帝对她说的话。
古代传说认为大海的尽头就是天河,乘着浮槎(用竹木编成的筏)就能从海上通往天河。(张华《博物志》)李清照显然是借用了这个典故,乘着帆船从海上通向了传说中的天帝之所。
“殷勤问我归何处。”看到李清照不远万里、远涉重洋,于是天帝关切地问她道:“你想要到哪里去呢?”
上片以问题收束,下片以词人的回答领起:“我报路长嗟日暮。”这一句其实是化用了屈原《离骚》的意思:“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离骚》中,屈原上天入地,为寻求他心目中的美政理想而跋山涉水,上下求索。他一大早从苍梧出发,傍晚就赶到了县圃,他甚至希望太阳神——羲和(传说为太阳驾车的神)为他“踩一脚刹车”,不要让太阳那么快就从崦嵫山落下去……可时光不等人,在他执着的追求过程中,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日暮时分。日暮象征的其实是年华老去。
李清照词中的“路长日暮”和屈原的上下求索含义相近。她回答天帝说:“时间过得太快了,漫长的求索道路还没有走完,目标还没有达到,太阳就匆匆忙忙下山了,我也垂垂老矣……”
“学诗谩有惊人句”,谩,是徒劳,徒然的意思。“惊人句”也是化用了杜甫的诗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因此,这一句其实是词人充满悲愤的感慨:“诗写得再好,空有满腹才华,却来不及实现我的理想,才华横溢又有什么用呢?”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的回答其实同时也是质问。对于她的质问,天帝似乎都被问住了,无言以对。
虽然在天帝这里得不到指引,但倔强的李清照,是不会放弃她的求索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词又用到了道家的典故。《庄子·逍遥游》中有这样的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又说:“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这个典故本来是说鹏鸟借助旋风的力量直冲云霄,李清照化用这个典故也是抒发一种豪迈不羁的感情:“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她希望像鹏鸟一样,借助大风的力量,让自己摆脱这个现实世界的束缚,一直吹到一个自由、逍遥的世界里去。也许,这个自由逍遥的世界就是传说里的“三山”吧?
“三山”的典故出自《史记·封禅书》,指的是道教的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洲。据说这三座仙山都在渤海之中,那里是众多神仙居住的地方,能找到长生不死之药。和人间的众多苦难与无奈比起来,也许只有到仙境中才能找到真正无拘无束、无羁无绊的自由。
蓬舟,指的是轻便的小船。在梦中,词人不由得大喝一声:“风休住”!风啊,你不要停,你既然能将大鹏鸟送上“九万里”的高空,那也请你将我乘坐的这叶“蓬舟”送到“三山”上去吧!只有那里,才是我理想中的归宿啊!你看,李清照是不是个女汉子呢?连做个梦都显得如此瑰丽雄豪。她那种上天入地、不被现实所羁绊的梦想,显示出不比任何男人逊色的执着和勇敢。
除了从屈原、庄子的作品中吸取营养之外,像“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等等这类横放杰出的气势,又与李白梦境的洒脱不羁何等相似!
也难怪前人会如此评价:“若并诗中论位置,易安居士李青莲”(清潭莹《古今词辨》),直将词中的李清照与诗中的李白相提并论。
前面我提到的那位清代大儒沈曾植还曾经用一个词来概括易安词的整体风貌,这个词就是“神骏”(《菌阁琐谈》)。这就是说李清照的词啊,像一匹的骏马一样,摆脱了一切羁绊,千里飞驰。
我们平时比较熟悉的多是李清照那些偏婉约忧伤的词,像《渔家傲》这样如神骏飞驰的豪放之作可能读得比较少。
其实啊,婉约可以用来概括李清照词的整体风格,但真不能概括李清照的个性风采。李清照就是大宋王朝的女汉子,如果说一首《渔家傲》还不足以证明李清照的豪情,那么不妨再举一首她写的诗——《题八咏楼》:
八咏楼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金华也是李清照晚年的主要居住地。在这首“气象宏敞”的诗中,李清照抒发的是国破家亡、江山难守的感慨,像这样雄浑的气势又岂是“婉约”所能概括的呢?与其说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词人,不如说她是一个豪迈不羁、潇洒脱俗的性情中人。
也许我们忍不住要问了,李清照到底是在什么情况下做的这个梦呢?
俗话说得好,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李清照这一辈子做过的梦肯定很多,为什么偏偏就把这个梦记了下来呢?这说明,这个梦对她的意义绝对不只是一场虚无的梦而已,一定有它重要的现实意义。
换句话说,李清照在这首记梦词当中寄托了她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梦想。那么,她的梦想会是什么呢?
学术界倾向于认为李清照这首词是写于南渡以后。例如徐培均先生就将这首词系于建炎四年(1130)春天。
建炎四年,在宋代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这一年前后,李清照又经历了一些什么呢?
首先,从大的历史背景而言。四年以前,也就是1126年,金国大举入侵宋朝,攻占都城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
钦宗的弟弟康王赵构于1127年五月在南京(今河南商丘)被拥立为皇帝,改元建炎,这就是历史上的宋高宗,也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了。
此后的几年中,金国的军队仍然穷追猛打,宋高宗就只好一路往东南方向逃,从扬州、临安(今浙江杭州)、越州(今浙江绍兴),一口气逃到明州(今浙江宁波),再由海路逃到温州……直到建炎四年,金人从临安撤兵,回到北方,局势才缓和下来。
因此,李清照写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就是“国破”。
其次,再看李清照在这一阶段的个人经历。东京陷落后,北方呆不下去了。就在高宗即位当皇帝的这一年,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妻俩从山东青州的老家南渡,加入逃难的队伍。建炎三年(1129)五月,在逃难的途中,赵明诚接到朝廷任命,他被起用为湖州知府,必须先行赶到建康,参见暂时驻跸在那里的宋高宗,然后再去赴任。
没想到,赵明诚与李清照的这次离别,竟然成了他们的生死离别。七月末,李清照就收到了改变她后半生命运的一封信。从信中得知,赵明诚在奔往建康的日夜兼程中,中了暑,一到建康就病倒了。
李清照接信后立即启程,一天疾驰三百里,飞也似地赶到了建康。等她赶到时,丈夫已经病入膏肓。
八月十八号,赵明诚永远地告别了相伴近三十年的妻子。
如果这首词是创作于建炎四年(1130)春天,那么离赵明诚去世还不到一年。因此,这首《渔家傲》的个人经历背景就是“家亡”,此时的李清照也年近五十。对当时的女性来说,这已经是进入暮年了。
从靖康之难到赵明诚去世,不过短短的三年时间,接踵而来的巨大变故,成了李清照前后期生活的分水岭。
对于一个即将步入老境的女子,在连续经历了国破、家亡两重剧痛之后,如果是一般的女人,也许早就被生活的苦难给击垮了。可李清照毕竟是李清照,她没有倒下,也不能倒下!
因为无论是从“国”还是从“家”两个方面来说,她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完成,还有太多的理想没有实现。
首先,从国的层面来看。国难当头,匹夫有责。这个时候的李清照,恨只恨自己是一个女儿身,不能像男子汉那样披上战袍,到战场上去报效国家,在后来写的《打马赋》一文中,她还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你看,李清照甚至向往能做一个像花木兰那样的英雄,女扮男装,和男人们一起打过淮水去,恢复中原!《渔家傲》中“学诗谩有惊人句”的感慨,或许也包含着这样的遗憾吧?
她的诗写得再好、甚至比男人写得更好,那又有什么用呢?南宋朝廷主政的那些男人们,又有几个是硬骨头呢?我们都熟悉李清照另外一首有名《夏日绝句》诗:
这首《夏日绝句》诗和《渔家傲》的创作时间相差不远,大的历史背景都是靖康之难,国家蒙羞。李清照写下这样慷慨豪迈的诗句,明摆着,是说好男儿活着要顶天立地,死也要死得光明磊落,岂能做一个苟且偷生的鼠辈!她心目中的英雄,就是像项羽那样,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临危逃跑的伟丈夫。
显然,这是以历史指斥现实,痛斥朝廷的逃跑政策。这样的观点,李清照终其一生都没有改变过。
直到绍兴三年(1133年),宋高宗赵构终于“良心发现”,准备派人去金国探望一下被囚禁的父亲和哥哥,顺便看看是不是能跟金人“沟通”一下,谈谈求和的条件。
当时金国被看作是虎狼之地,人人避之惟恐不及,有几个胆大的敢出使金国?这时,北宋著名宰相韩琦的曾孙韩肖胄自告奋勇,承担了冒险出使金国的重任。
李清照一听到这个消息,精神大振,她专门写了一首诗为韩肖胄壮行,还提醒他出使途中既要防范敌人的虎狼本性——“夷虏从来性虎狼”;又希望他能不辱使命,让逃亡的老百姓能够回到北方的故乡,去祭奠祖先的坟墓——“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
从家的层面来看。丈夫赵明诚虽然去世了,但他还有未竟的事业。赵明诚这一生最重要的事业并不是做官,而是金石文物的考古收藏。
保护文物,整理丈夫的遗稿,是李清照晚年最总要一件大事。在孤苦伶仃的岁月里,她不但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业——《金石录》的编撰工作,并且将之刊行于世,上表朝廷。在她五十二岁这年,她还写下了自述生平最为详细的一篇文章《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的经历,让我想起法国著名的女权主义者西蒙·波伏娃的一句话,大意是这样的:我们女人中不是产生不了像毕加索那样的天才,只是社会剥夺了我们拥有像毕加索那样的经历的权力。一个真正的女汉子,不是要与男人去拼体力,也不是要与男人去争名利,而是要拥有自己的梦想,走出狭小的空间,放飞身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风景。
如果这世间真的可以穿越,我想穿越到李清照的面前,我想成为她的闺蜜,当她驾着梦想之舟,如同大鹏展翅,扶摇而上九万里上下求索的时候,那份坚强与骄傲的姿态,真是让我又怜惜又敬佩,我会始终在她身边,因为我不想让她成为那个年代最孤独的存在。
1:听书《蛙》合集
2:听书《秦腔》合集
3:听书《抉择》合集
4:听书《推拿》合集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国学雨滴
免费收听更多国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