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生活 | 文化碰撞二三事(二)
Miss_Wednesday
今天写作的背景音乐和灵感来源是Pink Martini,他们把古典、爵士、香颂、探戈调成一杯酒 | 美国沙龙天团红粉马天尼,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独特的乐团。
Chapter 1
昨天课间,和我共用一间教室的那位艺术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在中国,有精神方面问题的人会受到歧视吗?”
“当然不会啊!我们从小就被老师教育要平等对待所有人。”
接下来,她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她所在的社区花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才说服一对华裔父母带他们的孩子做精神鉴定。这对父母从一开始就非常抗拒,不配合社区的工作,而据我的同事说,他们的孩子的课堂表现已经不能用“狂躁不安”来形容了。
在美国,给孩子做精神鉴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也有助于学校老师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学校觉得你扰乱课堂秩序,很有可能会开除你,但无权开除一名有精神方面疾病的学生。
可能在这里,我用“情感障碍”这个词更合适,而在我的汉语课上,也的确存在这样的孩子。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或一直在喃喃自语,基本跟不上课堂节奏。
在中国,学校无法提供个性化教育,每个学生都被按照同样的标准来塑造,要么修正自己以适应、要么被淘汰——
毕竟在中国,“神经病”是一句骂人的话。
Chapter 2
我觉得我对美国“外貌”的新奇感在昨天完全消失,前后历时还不到半个月。刚到的时候觉得每一座房屋里面一定都藏有一个精灵,驾驶公共汽车的一定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魔术师。
波特兰的公交系统在美国算是非常发达的,公交车前面有架子放自行车,上车门有方便坐轮椅的乘客的自动步道,并且我遇到过两次车上乘客用手语帮助听力障碍者。
这点是非常让我意外的。
Chapter 3
在美国的这两个星期,我一直试图寻找美国的“痕迹”,但除了蓝天白云、秋高气爽和满大街稀少的行人,少数房屋自发悬挂的美国国旗,我几乎找不到上述问题的答案。
不像在国内,满大街的“八荣八耻”和“社会主义价值观”。
中国人讲究集体主义,却又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枪打出头鸟”。我想这也是那对华裔父母一直不同意自己的孩子去做精神鉴定的原因之一。
害怕突出,害怕与众不同,害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跨文化交际,说到底拥有不同背景的个人之间的交往算跨文化交际,不同地域、不同省份之间的人交往也算跨文化交际。
我的同事告诉我,美国东部和西部的人对彼此都有刻板印象,东部人认为西部人虽然热情但看起来很假,西部人把东部人看做是无礼、粗鲁、喜欢大喊大叫的典型代表。
跟我共用教室的那位艺术老师却强烈推荐我下次有机会再来美国,一定要选择东海岸。她一直在纽约读书,是因为丈夫工作的原因才来到波特兰的。
Chapter 4
昨天上课,有一位小朋友注意到了我新挂出来的“孔子课堂”的牌匾,他不解地问身旁的同学,“我们现在学的东西,跟孔子有什么关系呢?”
他的同学耸了耸肩,并没有回答,我也很难向他们这个年纪的孩子解释,现在学的汉语到底跟孔子有什么渊源。
或许孔子只是一种象征,更多地向外国人宣传现在活着的、当今的、生动的中国,才是我们这些海外汉语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海外的人,都是反映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沈小牵
喜欢Mojito,喜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