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工作流程之二“现场踏勘测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谋者文化 Author 谋者大龙
本来这个踏勘测量这件事用不着说,这看起来是设计助理就可以做好的事,或者说一个负责任的设计助理认真一点就可以做好的事,没有必要去用一篇文字去写,但思来想去还是要站在大多数的设计师的认知上去讲讲这本来应该很简单但却不能简单对待的事。
现场踏勘测量的重点不是踏勘和测量,而是现场,这也就是我认为值得去讲的原因,很多设计师不管是出于工地现场的灰尘和危险,还是过度依赖于建筑图纸,甚至还有一些不太愿意出差等等的原因,大多数是不太愿意跑工地现场的,这个我想是大多数,至少我认识的很多设计师不是必要的不得已,不愿意在现场工地的,我也许是个另类,我是到了工地会兴奋的人,就像战士到了战场一样的兴奋,这个原因不知道是什么,但从我在第一次接触工地现场的时候就没有那种讨厌工地的感觉,一直到今天。所以我对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前期现场踏勘特别看重,这是设计师对于现场空间的第一印象,这种印象会在后面的设计工作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就把我的关于现场踏勘的一些感受的经验分享给大家。
我对于踏勘测量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环境踏勘:
从进入博物馆建筑之前的环境踏勘,这里包括地理区位、道路环境、周边情况、附属设施、入口出口、建筑立面、主入口的风格特点等等这些看起来与博物馆陈列设计关系并不大的环境踏勘,这时的方法会是照片和百度地图的搜索,甚至路上有时间会做点简单的信息了解,这样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能够分清地理区位,至少分得清东南西北,这对于后面的设计也有一些信息上的关联,这关联是关于博物馆的策划思路和博物馆的汇报逻辑,这个后面会细说。
二、构建空间:
进入现场后,我通常会根据发包方的引导,或者根据图纸的大致空间的情况了解做一次走马观花的全空间踏勘,这个工作有时准备充分的话,会提前拿到图纸,提前通过读图,了解空间,这样一次性踏勘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但如果是现场刚刚拿到图纸,这也算幸运,可以一边读图一边踏勘测量,但如果拿不到图纸的踏勘,那就很遗憾了,在工作的必要性上一定需要二次踏勘了。这个关系到踏勘的细节,有图纸的踏勘是真正意义的踏勘,没有图纸的踏勘无论多么细致,都会有丢失细节信息的可能性。
我在走马观花的全空间走一遍以后,对于大多数设计师其实就能够在脑袋里构建一个现场空间的三维模型,至少我能做到这点,我对空间的敏感度非常强,对于一个1000平米左右的空间,我走一次基本上就能大概记得住方位,格局和出入口,对于一个200平米以内的家装,我走一遍基本上就可以默画出来大致的格局空间,面积都不会差太多,这就是设计师要亲自到现场的重要性,这为后期的设计的全局空间感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信息和帮助,虽然我们设计师通过读图也可以在头脑中构建一个三维信息空间,但亲临现场的高度空间感、进深的空间感、亲临现场的切身感受还是会与读图的虚拟构建有所不同的,所以亲临现场的感觉是最准确的。
三、细致测量:
构建空间的过程结束后,就可以带领设计助理从入口开始重新细致认真的走一遍现场了,这次就是需要真正的踏勘测量了,这种测量是从空间的结构开始,比如图纸结构柱与现场是否相同,标注尺寸是否相同,这个大的结构如果没有问题,那图纸与现场的差别基本不会太大,但如果结构柱或者承重墙有所不同就要一定找到区别,并做刨根问底的找原因,直到找到什么原因且做好详细测量、拍照。这个工作里的细节除了结构空间,重要的是不起眼的消防栓、检修门、设备间、电梯间、预留功能用房等等的辅助空间的测量,虽然这些空间和细节不会对展厅的陈列设计行成太大影响,但细节的疏忽会造成后期的设计方案不必要的变更和施工图的尺寸不准,甚至是施工的返工造成损失,所以这步的踏勘测量没有技术难度,需要的就是认真、细致。
四、记录拍照:
现场踏勘除了测量,记录数据,还要做好照片的记录,这点工作绝大多数设计师或者助理都会做,但这个工作绝大多数设计师也没做好,这个工作的惯性是根据踏勘的路径,随手既拍,看似拍照记录,实则没有计划和章法,照片可能拍了一大堆,回公司后,可能存到电脑里就结束了,需要的时候调出来现找现看,有时甚至就存在电脑里白白占空间了,有些设计师甚至最后都找不到了,这个照片拍的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现场照片的拍摄和整理是要有工作逻辑的,我的要求是任何空间没有死角,照片可以多和重复,但不能有死角,尤其是有门、有洞、有窗的地方,另外拍摄的照片可以不是很漂亮,但要清晰可辨,这才是有价值的信息,还有最后照片的整理必须根据空间楼层和功能做整理分类,最好的成果是照片与空间图纸对应,做好文件整理。当然最重要的是重要空间的设计呈现视角需要现场照片的拍摄就要讲究一点了,这点非常重要,但很多设计师都没有去做,大家都知道效果图呈现效果,可以效果图的视角从现场踏勘时就去做选择是个最重要的参考信息。
五、改造踏勘:
对于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现场踏勘,除了大多数的新建项目的建筑空间踏勘,也有很多改造项目的陈列设计,这样的现场踏勘除了要做以上工作,还要做更多的信息细节的记录,这里的图纸就要从原始建筑图到上次陈列设计施工竣工图的这些重要的现场细节,改造如果是整体推翻重来,相对还好一些,但如果要是局部改造,或者是保留一部分内容或者手段的改造,这个现场踏勘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我通常针对这种改造项目的踏勘是大于两次以上,除了以上工作的内容,对于保留的内容的细致研究和效果呈现,甚至于现有问题和提升调整的想法都是在现场完成的,至少是在现场完成大部分创意思路和想法,这样才会在混乱的修改调整的问题里梳理清晰修改提升思路,让提升和调整清晰明确。
六、必要沟通:
现场踏勘的必要性沟通还是非常重要的,有时设计师不管有没有发包方在,拿着图纸随便走走,测测就算了事,这其实都是会有信息遗漏的可能性的,不管是在现场的随时沟通,或者是现场踏勘结束后到发包方办公室的沟通,都是需要在踏勘时要做的即时沟通,这点除了是要解决现场与图纸不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把空间的大致划分和走向想法,还有一些空间读不到的信息进行有效沟通,这个过程如果发包方有组织最好,如果没有组织也要尽快形成有效的对接沟通,把踏勘的工作结束在沟通想法的工作流程之后。
七、踏勘之道:
最后呢当然就是站在设计师的角度,说说这么如此踏勘的优势是什么,各位根据我的感受分享去做各自自己需求的取舍了。那首先踏勘大多数是第一次见发包方,这第一印象的感受很难形成对于设计师能力的认知,除非是设计大师,声明在外,但我认为无论多大的大师脱离了对于现场的第一感受都不是真正意义的大师,所以这第一印象的感受更多的是态度和在第一时间的现场理解沟通,这时一个认真细致的态度大多会赢得发包方的信任,注意这是信任建立的重要过程,一但这点信任搭建形成很好的基础,这为后面的后续设计和沟通就会搭建一个很好的桥梁,这是设计的内功,内功修的不是技术,而是意识的道了。
那当然除了态度上的信任搭建,最重要的是通过第一次对于空间的理解和初步的沟通,也能够判断出很多信息,比如业主思路想法,空间使用意图和大致思路,大致的投入和预算设想等等,这些信息的沟通都是后面这个设计工作的走向和定位的关键性因素,这也是设计师一定要第一次亲临现场的最重要原因。
一个踏勘看起来很简单,但要是简单得做,也就是简单的踏勘了,但要是把踏勘做成重要的现场空间构建,这就是非常重要的事了,如果能有一次踏勘同时的有效沟通,这个踏勘就绝对不简单了。这就是我理解的现场踏勘测量。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各自的取舍吧。
大龙写于2021年1月17日怀柔陋室雅集
·END·
转 自|谋者文化
排 版|王 鑫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往期回顾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工作流程之一“设计任务沟通”
灯光照明在博物馆设计中的互动性应用探析
博物馆里的科技、时间与历时性——叙事式科技馆和我国科技博物馆的新使命
你“在看”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