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物保护科学在博物馆展览中的解读方式与形式设计
借助思维导图分析国内现阶段博物馆展览与观众对馆藏文物知识诉求之间的主要问题,结合“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设计要素与展览成效,从文物保护科学与博物馆学交叉视角,通过“时间性解读”等16种解读方式和“AR互动的体验感设计”等9种形式设计阐述博物馆展览中文物认知和保护科学知识的策展思路,为基础科学与藏品陈列学的实践交融,文物保护科学在博物馆展览的应用形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物保护科学;博物馆;策展;解读方式;形式设计;馆藏文物
1、观众对馆藏文物保护的知识诉求分析
根据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数据,“十三五”期间,全国备案博物馆由4 692家增至5 788家,增幅23.4%,2020年全国博物馆接待群众5.4亿人次,“到博物馆去”成为社会新风尚。中国青少年参观博物馆的人次每年以超过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为了让青少年树立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增加文化自信,首先必须让青少年对文化遗产有深刻的理解,才能获得高度认同感。尤其近年来我国在文物保护科技发展方面飞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攀升,科学技术已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7]。深刻挖掘文物价值内涵,利用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科学的交叉融合,已是现阶段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比如山东青州市博物馆通过举办“传承·融合·创新”文化宣传月,结合文物保护法、保护理念、文物保护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单月微博阅读总数突破50.59万次,可见文物保护知识非常受欢迎[8]。 思维导图有助于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刻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从而有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因素或关键环节[9-10]。根据馆藏文物保护科学知识输出的思维导图(图1),文物制作技艺的认知与修复保护、数字化保护之间均有关联性,反映了博物馆学与文物保护科学是一项交叉科学,博物馆展览应不断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应用,提升博物馆学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同时,以文化遗产为契机,培养青少年对文物保护的科学认知思维。2、博物馆陈列展览中文物保护科学的解读方法
在了解观众对文物保护科学的知识诉求后,如何将带有学术性的文物保护知识通俗易懂地传播给观众,是博物馆学中研究陈列展览设计与观众观展心理的重点。文章列举馆藏文物保护科学常用解读方法(图2),结合在“万年永宝”展览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探讨提高文物保护价值展示与传播的有效途径。解读方法应以文化价值内涵为导向,挖掘每件文物的内在和时代特点,在扩展观众知识面的同时,增强文化认同感。
(1)时间性解读,以“最早”或“鼎盛”为关键词,解读其悠久辉煌的历史属性。在“万年永宝”展中,使用免疫学原理证明了人类使用最早的大漆和丝织品,用免疫学原理图、测试结果图直观告诉观众“最早”的说法有据可依,方法科学。
(2)代表性解读,以文物具备同时期工艺成熟特点或已成为代表作品进行解读。如清代宫廷“粉蜡笺纸”,代表性要素为集填粉、染色、涂布、描金等技术于一体的多层结构,可利用可见光和紫外光下观察纸张剖面结构和X荧光光谱分析描金等证明清代宫廷“粉蜡笺纸”是有别于唐代“硬黄纸”、南唐“澄心堂纸”、宋代“金粟山藏经纸”、元代“明仁殿纸”和明代“磁青纸”的清代宫廷纸张代表作。 (3)关联性解读,以文物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和区域之间联系解读外在关联性。如广西合浦港出土宝玉石珠饰,采用拉曼光谱图、X射线荧光光谱图、超景深光学显微图像等论证合浦港与南亚和东南亚出土宝玉石珠饰的物相特征、制作技术传统等因素,解读出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提取出广西合浦港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信息。 (4)纪实性解读,以修复工艺或修复实验等全流程记录包括材料图像、操作步骤图示、修复材料配比数据、材料保护原理图等解读文物保护技术。如薄荷醇临时固型技术,将薄荷醇的原料与提纯产品的图像与实物、物相特点、加固原理、分子结构、应用环境、加固步骤、加固后效果等罗列,解读出薄荷醇加固技术是文物保护领域一种新型的绿色安全、可控去除的临时固型提取材料,对考古出土文物临时提取十分重要。 (5)模型化解读,以数据模型和仿真模型解读文物形制造型和工艺特点。如子仲姜盘,利用X-CT透视显示旋转动物内部都配有一个转轴与盘体铸接,配以盘中小动物360°转动的仿真模型,突出工艺精妙之处,让观众知其所以然。 (6)差异性解读,以文物修复前后或南北方埋藏环境影响的差异,配以修复原理图示、形制图、修复之处显微图像等,解读文物修复的科学性。如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壁龛漆器与成都商业街战国船棺葬出土漆器,利用漆器脱水、脱色、加固等流程图示对比,解读漆器出土环境对修复保护的影响与工艺选择原则。 (7)唯一性解读,以工艺参数结合历史事件阐明文物是某个特定时代背景的文化产物,具有时代唯一性。如圆明园西洋楼海晏堂红铜马首,配以马首使用98%以上红铜的便携式X荧光光谱图和内部铸造的X光透射图,解读马首的失蜡法一次铸造工艺和圆明园的时代背景。 (8)罕见性解读,以某一历史时期工艺技术的成熟特点,突出区别其他共性技术的高超技艺个例,解读出人为创造的精妙之处与工艺技术发展程度。如采用上述子仲姜盘的铸造技术解读方法,亦能体现当时鲜为人知的技术新高度,现存众多的商周青铜器中难有其匹,是一件世所罕见的奇物。 (9)元素化解读,以文物材质元素和符号元素追溯工艺特点。如清代金胎画珐琅壶,通过展示珐琅壶内壁的成产戳记X-CT图像,解读出包含生产年代、完税信息以及纯度等不同信息,证明清代金胎画珐琅壶是法国生产,明确生产年代为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引导观众从文物组成元素解读文物知识背景和价值内涵。 (10)概念性解读,以概念设计与数字模拟阐述保护科学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如文物预防性保护,采用大环境与小环境的功能区概念设计图,并配以环境模拟系统,解读文物环境功能设计与文物风险的关系,让观众深刻理解并融入思考(图3)。
(16)逆推导解读,以文物老化状态或论点假设逆推导文物致病机理或文物原始状态,利用模拟试验结果、天然材料的物化性能推导解读文物老化过程、让观众树立文物保存过程的风险意识。如秦俑陶体的彩绘,利用生漆底层对于湿度变化敏感性原理,展示漆皮随时间卷曲起翘的状态变化,解读彩绘和漆皮的老化过程,阐明文物彩绘保护难度。
文物保护科学知识的多种解读方式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文物及其价值内涵,在“万年永宝”展中取得了较好的展览效果。
展览从万年、慧眼、巧手、芳华、永宝五个单元诠释了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科技成果,采用的形式设计切合文物保护的科学原理、修复工艺、科技分析、人文解读、数字化展示等方面。
(1)AR互动的体验感设计:利用AR眼镜穿戴式设备,在展厅现场实现虚拟与现实的交互展示(图6a),并通过在线虚拟展示,实现展览的跨越时空、永不落幕。
(2)人物故事代入感设计:利用科技保护前辈的工作照和视频(图6b),引导观众回望科技保护的艰辛历史,以人物故事抓住观众心理,发挥老照片效应。
(3)标本资源的学科性设计:根据文物材质列举不同现代标本资源(图6c),阐述科技标本是文物保护研究的基础资源,同时扩展观众对文物材质认知的知识面。
(4)多媒体的知识性设计:利用多媒体将文物科技检测方法的原理和修复保护的材料与工艺原理进行解读(图6d),尽可能采用流程图和原理图形象解释专业知识,提高文物保护科技知识的科普性。
(5)动画原理的科普性设计:利用文物三维模型通过形象逼真的动画演示展示文物的结构分解和工艺特点(图6e),并通过互动观察,增强观众体验感。
(6)数据沙盘的科技感设计:利用数字技术建立可以调节参数的模型(图6f),促使观众进行思考,对概念性设计模型引发联想。
(7)复原表演的场景感设计:利用专业人员的演示生动展示古代技艺特点(图6g),尤其类似织机等复杂结构的文物,复原演示非常必要。
(8)互动实验的趣味性设计:将文物保护过程的科学实验在展览现场进行实践操作(图6h),提高科技保护知识的科普性和体验感。
(9)保护前后的视觉冲击感设计:利用文物修复前后的差异对比(图6i),以图片、动画等形式突出高超的文物修复技术,向观众科普文物历史状态,提高观众对文物的保护意识。
4、结语
参考文献[1]国家文物局.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2]关懿.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2:115-117.[3]杨坤.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及原则[J].价值工程,2013,32(18):298-300.[4]曾海萍.公众视域下的文物科学保护述略[J].丝绸之路,2012(06):102-103.[5]刘惠文.文物保护理念与科学发展观[J].文物世界,2011(02):77-78.[6]王玉林.我国文物保护科学技术应用历程、现状及发展分析[J].山西青年,2020(06):251-253.[7]罗静,张亚娜.馆校融合,让博物馆资源“点亮”未来——专访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罗静[J].博物院,2021(01):6-9.[8]周麟麟.公众对文物保护认知水平探析[N].中国文物报,2019-06-07(007).[9]王超,侍福梅.思维导图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0):15-18.[10]王慧芳,周扬,刘逊,等.2011—2019年国内学科思维导图应用研究概述[J].传播力研究,2020,4(17):15-16.[11]冀佳颖,高小超,裴沛.基于访谈调查法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观众调查报告[J].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20:364-373.[12]李亚晶,周乾.我国博物馆参观观众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0(04):32-38.[13]任蓉.以北京科普场馆为例的科普类临时展览受众群体调研浅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7(22):6-7.[14]王荣泉,莫扬.中美科普展览评估比较研究[J].科普研究,2015,10(04):64-70+83.[15]张明亮.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示陈列中的应用探析[J].中外企业家,2020(21):140.[16]杨春.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3):98-99.
作者:杨海亮,周旸,贾丽玲 中国丝绸博物馆微信来源: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End-
推 荐阅 读正在报名中|第三届中国展览艺术与展示技术创意大赛诚邀您的参与
第二十届(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日前正式启动
博展联盟 | 文博行业交流协作服务平台。以行业社群为基础,“共建·共享·共生”为主题,搭建的文博行业协作平台;整合展陈行业资源,提供专项服务解决方案;以行业大数据为驱动力,为平台用户创新赋能;深度挖掘文化IP资源,推动展陈产业升级;促进跨界融合发展,引导行业发展方向。
/ 官 方 网 站 /www.518bwg.com
排 版|博小二
欢迎转发,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