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得了一种只要停止创造就会死的病

Chunfang iBrand人物 and Mixlab 2022-06-06
- 这篇专访将聚焦于计算机视觉创新创业者 -
△ 陈达博
→ 关键词
→ 沉浸式技术创新、VR教育、创新设计师→ 陈达博
陈达博,90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与帝国理工合办创新设计工程研究生;在校期间已有2次创业经历,现在是浪走科技的创始人。
△ 浪走科技 LOGO

● 是什么让你在学生身份之下就对创业本身也有很强的敏感度?且接连成功。
● 达博:我当时读书的专业叫做创新设计工程,目前看来有超过一半的同学都在以各种方式创业,可能最终选择去创业是这个“造物”专业比较自然的归宿。
单从商业角度看,在校期间的那两次创业:Evercise(健身相关),Eddy Labs(机器学习/智能家居/智能楼宇)的尝试都不是很成功,所谓成功点的那部分也都是承蒙合伙人的努力与贡献。
● “创新设计工程”是一个怎么样的专业?
● 达博:"创新设计工程"是一个能满足造物欲望的专业。
它不会教非常具体的东西,课程主要还是项目制的,并且项目的边界和范围很宽泛,完全由你自己的兴趣决定。

你可以做硬件、软件、生物科技、信息系统等等任何值得创新的东西。

△ 图自:达博
同学的背景也比较多元,这种多元的背景组合在一起非常适合培育跨界创新的想法,任何时代的创新基本都来自于不同领域的组合。

这也是这个专业从7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一直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的原因。

“创新设计工程”属于混合型专业,在皇家艺术学院全球艺术类院校排名第一,帝国理工是全球排名前十的高校。


这个专业每年全球只招收40名学生,学科成立30年来,全球一共只招收过10名中国学生, 陈达博是其中之一。



● 创业的念头,是从何而起的?
● 达博:所谓创业的念头可能还是来自于想做点与众不同的事。

再加上读大学的时候还在做球鞋二道贩子,已经比较习惯了在读书的时候再整点其他事情,所以本科的时候就总琢磨着做点什么。
● 公司为什么取名“浪走科技”?
● 达博:单靠文字很难表达这个意思。
一方面是和我们做的三维和视觉技术有关,大概就是在三维环境下“漫游”的意思,我希望公司能着重去讲它的体验,而不是强调“术”本身,所以觉得“浪走”很符合这个体验角度的描述;
另一方面,这是句西安话,想在名字上表达一下对故乡的热爱吧。“浪走”在西安话里近似于周末约上几个好友,“走,咱晚上浪走”的用法。

浪走科技 LOGO 官方拆解首先,LOGO是个坐标轴,xyz三个轴,这是三维应用中代表坐标系方向的标示;
其次,它也是光的三原色,打到一起,光三原色红绿蓝RGB,放在一起是白色。
因为无论是计算机视觉还是计算机图形学,其实就是研究光的学科;
再就是“L”字母,是langzou的首字母。



● 浪走科技目前的业务方向是什么?

● 达博:目前还是基于三维视觉技术做“空间计算”场景的产品。
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楼宇方面努力。

△ 达博演讲

节选自 澎湃新闻:


2020年5月1日截至19时,南京东路客流总量达到30956人次。此次“五一”期间的客流管控,警方将启用一项“黑科技”,即智慧指挥可视化平台,可集中展示整体客流态势,实现“一屏观外滩”,达成辖区社会面治安态势的实时监测以及案事件一键指挥的功能。


这项技术把二维、三维地图将时间、空间、资源三者有机融合,充分保证了指挥系统调度的精确性和时效性。通过3D和AR增强技术,实现联网巡控、联动指挥,也将引领全新的视频联动、指挥调度模式。


选文中的“黑科技”来自:浪走科技


● 浪走科技当前的发展状态是什么?

● 达博:目前应该是处在产品化阶段,初步的product market fit多少已经摸到了,接下来需要通过产品化尝试验证一些产品规划和商务拓展上的设想。
● 目前的团队构成主要是来自哪些领域?
● 达博:我们的团队都毕业于海内外名校: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帝国理工、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哈工大、华威大学、Embry-Riddle大学等.
我们是一个设计师与工程师混合的团队。

△ 达博RCA校友


团队成员曾经为Nike、Tangerine、大疆、华为、维珍等企业服务过。
我们相信:只有将设计和科技完美的结合,才能创造出令人惊喜的体验

● 目前遇到的暂时性的困难是什么?


● 达博:希望发展速度能更快一点吧。
主要是这个行业或者领域本身节奏不像互联网那么快,需要一些沉淀,这个沉淀需要个人的耐心,也考验团队的耐心。

△ 图自达博
● 2015年关于创业,你说:“选择创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游戏中的最困难的模式。在整个创业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可能是团队的心态变化。” 目前已经过去了四年,那关于员工心态变化的这一点,你是怎么处理的?
● 达博:我觉得照顾团队心态这件事难,主要是因为平时要顾及的东西太多,很多时候没法事无巨细的考虑周围团队成员的各种心态。
挑战是要找到团队宏观目标与每个成员个人目标之间的统一性,能找到的话,大家就能拧成一股劲。
● 对公司未来的期待是什么?
● 达博:从公司发展上来讲,我很期待“空间计算”这个领域能有更大的发展,我们能乘势而上。

空间计算涵盖诸多内容,从概念、应对措施、工具、技术到系统。


大型公司通过空间计算来执行选址、跟踪资产、管理设施、导航与管理物流;


科学家使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比如全球定位系统GPS)来跟踪濒危物种,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


农民使用这种技术增加作物产量,降低开销;


引用自《空间计算:下一代计算》物联网智库



从公司内部来说,我希望能够造一个类似帝国理工的创造、创新的工作环境,希望鼓励每个人都能做出一些突破自己边界的事情。
一方面,我自己很乐在其中;另一方面,我希望我的公司能够培养每个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天生的,但也并非触不可及,只是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来帮助孵育
2016年的一段“插曲”加强了我对以上这种氛围“追求”:
Don Norman来上海,我请他在大学路吃了个饭,聊到2000年左右他在苹果当副总裁,代表苹果去参加当时MP4高清视频格式标准的一个讨论会,我其实挺好奇为什么是他去,毕竟他是心理学的。

△ Don Norman
他说其实现在我们想当然的一些东西在当时都要经过多方面的讨论研究,而且当时看来MP4高清视频本身就是一个很激进的事儿,不仅仅是技术方面,很多问题都从未面对过,是需要做出一些突破和勇敢的决定的。
我记得我当时很强烈的一个感觉就是所谓的设计师和工程师的这种职业只是个帽子,我们今天叫大师的那些人之所以成为大师,在当年也都是通过一次次的突破和创新逐渐建立了别人对他们的认可,为了有所突破,看似不合理的跨界可能都变成了必然。
他还讲到像我们现在看Jony Ive认为他是首席设计师,但他其实在苹果早期就干了很多新技术探索的事情(当然很多也都是我们今天想当然的技术),不是只做了个漂亮的电脑外壳那么简单。
很多人其实很容易拒绝“变化”。
这种状态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但看到过很多真香的案例后,我依然感觉这事儿值得追求。


www.langzou.xyz我们得了一种只要停止创造就会死的病

2019



智慧城市市场的更多应用落地,及进一步开始的产品规划。

2018



教育场景的落地以及后续减缓教育场景的投入,同时开始了智慧城市方面应用的探索以及初步落地。

2017



初期三维系统研发和教育领域落地尝试。

2016



入选HTC Vive X计划,获得HTC的资本与战略层面支持。

2015



浪走科技成立,拿到种子轮融资100万。

2014



陈达博毕业。


浪走科技 | 里程

- END -

计:京東、Truely He

排版:Pauline、Renee

受访:陈达博

封面:pinterest


ibrandup

chunfang


推荐阅读

科技并不驱动变革,我们的回应才能

PIX无人驾驶创始人 喻川

“数据指挥家”同济博士的可视化设计

《生成对抗网络入门指南》作者 史丹青

我一直在思考火星上的人类宜居城市

AIG人工智能研究组创立者 郑豪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但仍可以有无数个世界

AR空间设计师 陶柏帆


专栏

跨界人物

iBrandUp





好奇

Curiosity

&

探索

Explorati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