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之前,希望你懂得这5条定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良大师 Author 良叔大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 微信公众号“良大师”
个人微信号 l liangshu0009(不闲聊)
ID l liang_da_shi
作者 l 良叔
老读者都知道,我每天都写小随笔,只是很多不太适合发表,这份稿子,整合了几篇觉得可以拿出来的,希望对你有些启发。
文中所说的定律,或许你都知道,但是“知道”和“懂得”还真是两码事,很多道理,我们年轻时就知道,但是在外界的干扰下,就会慢慢地偏离轨道。
也许像我这样真正经历了,才能算是懂得吧。
01 “奥卡姆剃刀”定律
我曾在知乎上受邀回答一个问题:
. 你觉得人生最重要的定律是什么?
我回答的是:“奥卡姆剃刀”定律,可以当成是人生的第一定律。
这个定律有个普遍的解释: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早就听过,但是,在日常中,我们却又经常忘记的一干二净。
当年我刚刚创业时,就明知故犯了,因为是做咨询嘛,总想着办公室要气派一些,客户来了显得我们有实力。
于是,租的职场很豪华,还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这样每月房租就是个不小的负担。
招人时也比较气派,因为在大公司久了,总想着“专人专岗”:
做分析的,就专门做分析;做方案的,就专门做方案;做市场的,就专门做市场......
看起来五脏俱全了,可这么一来,一下子养了一堆人,每月不管业务做了多少,开销都如同一台大型抽水机。
而且,人多了,是非就多,闹出不少幺蛾子,做过企业的人,应该明白我的意思。
后来反思,这就是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定律。
于是乖乖的搬到了共享办公室,人员也一再精简,不同的岗位,一个人干,完全可以,只要薪水给的够意思,这都不是事儿。
也缩减了很多形式化的工作,比如不再召开没有必要的会议……
这样下来,成本降低了,经营也变好了。
“奥卡姆剃刀”不仅适用于创业,它所蕴含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则,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 推销产品,不用和客户套近乎,直接说能给对方带来什么好处即可;
. 做大客户销售时,直接找到有决策权的人,中间人越少越好;
. 向领导汇报时,直接说你的结论,不要弯弯绕绕说一堆。
. 可买可不买的东西,就不要买;
. 可见可不见的人,就没必要见;
. 可说可不说的话,就不要说;
. ......
所谓剃刀,就是让你剃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事,你的精力就不会被浪费,可以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当中。
我认识一位商业大佬,衬衫一买就是10件一模一样的,他说这样每天不用为穿什么而耗精力,其实很多商业人士都是这个法则,不让琐事占据自己的精力带宽。
你可能会觉得他们有些极端,但是我敢说,很多人一半的精力都被无端的小事占据,你要想办法剔除,生活变得清爽,工作变得高效。
当然不止工作和生活,我把“奥卡姆剃刀”推崇为人生第一定律,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定律可以让你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
当你遇到一件很难判断的事情时,“奥卡姆剃刀”告诉你:
. 去掉不必要的假设,相信复杂度最低的答案。
假设我们穿越到“皇帝新衣”的那个年代,你应该如何判断一丝不挂的皇帝?
第一个判断是,皇帝穿了新衣,但愚蠢的人看不见,你是愚蠢的人,所以你看不见;
第二个判断是,皇帝压根什么都没穿,所以你看到光身子的皇帝。
当然是第二个想法复杂度最低,所以你要相信第二个判断。
按照这个方法,你大概可以避免90%的骗局,遇到推荐股票的,想想,为啥他知道这么多内幕?为啥他不自己炒?为啥要告诉你?
遇到卖祖传药方的,想想,这祖传是怎么传下来的?为啥不批量生产?为啥不打广告?有什么药理证明吗?
你会发现,疑问很多,很复杂,所以你大可不必相信,你只相信一条即可:
. 他们在想方设法赚你的钱。
02 汉隆剃刀定律
现实中,很多人会对“奥卡姆剃刀”有错误的理解,总是采用简单的主观解释,取代客观解释。
举个例子:
开会时,一个同事针对你的报告,总提出反对意见,你可能会认为对方是恶意针对你。
这个解释好像挺简单,假设也少,但这是一个主观的解释,是在猜测对方的动机。
真相更有可能是:你的报告真有问题,或者他没理解你报告的意思。
第二个定律“汉隆剃刀”,是“奥卡姆剃刀”的延伸,避免你陷入一些误区。
“汉隆剃刀”是美国一位名叫汉隆的学者提出来的,大概意思是:
. 能解释为“愚蠢”的行为,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这里的“愚蠢”是加了引号的,不仅仅代表无知,也包括偶然的、非故意的、其他目的的意思。
凡事你轻易的把别人定义为恶意,你的思维就不会再延展下去,只会进入到一种“战斗”状态,原本不是敌人的对方,最后就真变成了你的敌人。
如果你懂得“汉隆剃刀”,你会明白,很多矛盾,只是机缘巧合,或是利益驱动之下的正常反应,这里面并不存在善恶。
十几年前,我做主管时,跟随一位不错的领导,他被派到另一个机构,我想跟过去。
这时麻烦来了,新来的总经理,也赏识我,找我谈了几次话,想让我留下来。
但我态度很明确,一定要走。这下把新领导给惹恼了。
那新领导到处告我的状,宣扬我的不是,有些甚至是捏造的,调动也一直被他卡着。
当时我既生气,又无奈,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
我还主动找新领导沟通几次,说自己的处境,希望对方能理解。
新领导拍了拍我,说:
. “我理解你,不过你在不合适的时候,站在了我的对面,所以我不会轻易放过你......”
后来,事情闹得很大,地区老大都参与协调,我放弃了很多业务,才调动成功。
我应该和新领导结仇了吧?
然而并没有,我在公众场合见他,仍然热情地打招呼,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他也热情地回应......(嗯嗯,大家都特么是演员)
后来,阴差阳错,我俩都调到了总部,我当时级别也升了,和他级别差不多,只不过管的内容不同。
一次他们部门有项活动,需要我们部门支持,那领导可能顾忌之前和我的矛盾,于是让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沟通。
我知道后,主动发邮件给他,说这活动我们一定会大力支持。
活动很成功,那领导很满意,结束当天,会场外下起了大雨,我帮他安排了车,并撑伞把他送到车前,他看着我淋湿的半边身子,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
第二天,他们部门起草了一份邮件,抄送给大领导,狠狠地表扬了我们部门。
后来,我出来做培训,知道我的第一个客户是怎么来的吗?
是的,就是这位领导介绍的......
我说这个,是想表明,这世界有完全坏的人吗?
绝对有,但是一定不多,多数人不好也不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对既得利益做出反应。
就像那领导刚刚上任,下属就要跳走,他才要极力阻挠,与其说是针对我个人,不如说他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
如果我理解成一种恶意,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时,也给自己堵死了一条路。
不轻易把别人归为恶意,真不是高风亮节,最起码我还没到那个境界。
我只是觉得,除非报复对方,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否则,只会无端消耗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树立了仇家,其他一无所得。
你要相信一点,这世界上所有理智的人,出发点一定是利益,你看那些商业大佬,在网络上撕逼,你真以为他们是在为情怀而争论吗?
你再看看国家之间的博弈,一会儿好的抱到一起,一会儿恨不得撕碎对方,什么仇什么怨?最根本的还是利益问题。
你也大可清醒一点,和别人冲突之前,先考虑一下,你的收益和损失各是什么,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别做情绪的傀儡。
03 “劳力辩证”定律
先说两件事。
第一件,我还在500强时,领导更换频繁,迎来送往,我观察到一个现象。
那些对待员工严苛,作风强硬的领导,当取得好成绩,离开原机构时,大家反而会有一种感激和爱戴,之前的苛责会被一笔勾销。
第二件,后来我做咨询,去一家企业调研,发现一个怪现象。
那企业业绩非常好,按照常规发展,全体员工放假2个月,都能完成全年任务。
可总经理对员工仍然不肯罢手,各种折腾:
一会儿全员技能考试,一会儿交叉大拜访,一会儿产品深度开发......
但是,这些动作并不能直接带来多少业绩,而且还给员工带来很大负担。
我问那总经理,既然业绩这么好,为什么不给员工稍微放松一下。
他说,一是保持节奏,节奏一松散,再想紧就不容易了;
二是,员工付出越多,越会珍惜成绩单的来之不易。
这两件事都可以归为一个现象,叫做“劳力辩证”定律。
“劳力辩证”现象,是德国作家罗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讲了一个故事。
. 约翰是美国空军士兵,他好不容易通过了跳伞测试。
. 在这之后,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每个通过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伞形的别针。
. 轮到约翰时,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种挑衅姿态站在他面前,将别针放到他胸前后,猛击一拳,结果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
. 从此以后,那枚别针和小小的伤疤,一起被约翰当成了荣誉的象征。
. 别针被裱进框,挂上墙。而伤疤,约翰一有机会就向人展示。
罗尔夫说:
这是认知失调的表现,人都有把磨难后的成果“神圣化”的倾向。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反应。
“劳力辩证”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
黑社会帮派,入会时都会做一些残酷的事,因为,这样一来,通过后会更自豪,对这个组织更有认同感。
一个女孩迟迟不愿离开人渣男友,也是因为她执着以前付出,以为可以换来浪子回头。
很多人即使公司很差,也不愿意离职,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以前这些苦,会变成一个个筹码,迟早会换来亮丽的成果。
其实,这都是把苦难神圣化的结果。
知道这个定律后,一方面你要提防,当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投入过多情感时,想想会不会是这个定律起了作用。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
比如,和人打交道时,让对方帮你一个小忙,往往是让两人关系更深入的方法。
我以前的文章写过,这个定律在营销界应用很广,“宜家”就是这么玩的,家具买回去,你需要动手组装,但又不是太难,看着你组装的家具,你会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而“通用磨坊”的蛋糕粉,会让你打进去一个鸡蛋,这个步骤本来大可不必,但这么一来,你参与了劳动,会觉得这个蛋糕更有价值。
这个世界有时挺反常识的,就像经常帮你的人,都是以前帮过你的,那些没帮过你的人,多半以后也不会帮你,就是因为前者曾经为你有过付出,而后者没有,这也是“劳力辩证”决定的。
04 终结错觉定律
“终结错觉定律”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伯特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概意思是:
. 我们自认为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其实可以改变的事情少之又少。
吉尔伯特还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我们与20年前的自己,并没太大本质上的变化,但是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变了很多。
很多人还想主动改变自己的气质,比如,原本内向的人,想把自己变得外向。
而事实上,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就气质而言,我们最多只能略加改良,却很难彻底的改变。
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曾提出“气质维度”的理论,是说我们的气质主要由四种激素决定:
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催产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喜欢冒险,有创造力,但耐心不足;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强,但社交能力差些;
睾丸素含量高的人,比较有侵略性,空间感及数字感强,但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催产素含量高的人,同理心强,表达能力好,善于社交,但是害怕冲突。
这些激素,各有优劣,但却很难改变,因为都是刻画在我们基因里的。
我觉得这对很多人是个好消息,你不用刻意去迎合了,不要想着非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你就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消耗,一个人待着,才是在充电。
那就尽量别选择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选择那种专研类的,既能做的好,也会很开心。
如果你催产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种充电,一个人待着时,就会觉得能量消耗的快。
那你最好选择销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努力,多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但成效往往不大,你非要逆着来,别人难受,你自己也难受。
这个世界参差多态,需要各式各样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质,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终结错觉”,我们更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总想改变他人,我们连改变自己都这么难,改变他人又谈何容易?
我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但我的孩子很小时,就展现出佛系的一面,非常不爱竞争。
我曾想过无数个招数,上过心理强化班,参加过一些对抗训练等等。
可无论怎么折腾,他还是个佛系小孩。
有一次参加围棋比赛,遇到一个实力明显比他弱的,他却输了,事后告诉我,自己是故意的,我问他为啥,他说:
. “那小孩快哭了,说已经连输了3场,这次再输,他爸一定会打死他......”
所以,我也终于明白,这娃的气质就是这样,何必为难他呢,让他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吧,谁能定义未来会怎样呢?
你看, 我们连自己孩子都改变不了,更别说改变其他人了。
如果你做过管理,应该知道,改变一个员工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单位都希望通过培训、辅导、管理等手段,去改变一个员工的态度和特性,其实也都是徒劳。
最好的办法就是美国西南航空说的那样:
. “雇佣看态度,技能靠培训”。
价值观、性格特点之类的东西,靠外界是很难改变的,管理者最好的选择,就是找到合适的人。
管理大师德鲁克也说过类似的话,大概意思就是:
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去教育员工,还是去寻找合适的员工,再把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
所以,放下那颗要改变世界的心吧,“寻找”比“改变”务实很多。
网络流行话说,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
很有道理,你肯定不是神,你也不想成为神经病,对吧?
05 无限游戏定律
王兴很推荐一本书,名字叫做《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所谓有限游戏,就是以干掉对方为目的,对方死了,你就赢了。
而无限游戏,是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不是和谁比,就是想办法一直让游戏可以玩下去。
说白话一点,就是“活着比啥都重要。”
这大概是一个朴实的掉渣,却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哲理。
我曾参加一个媒体人的沙龙,向很多年轻的自媒体朋友讲自己的心得。
我提了一个问题:
. “做公众号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说,写出爆款文最重要;有人说,做人设最重要;有人说,科学化的运营最重要......
我说:
. “这些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封号。”
所有人听完都哈哈大笑。
我确实一直遵循这个底线,凡是有一点点敏感的东西,都会再三考虑和处理,因为你做的再好,写了不该写的东西,被封了,这场游戏对你来讲就结束了,还想要什么自行车?
作家们都有一种按捺不住的吐槽欲,在漫长的时间里,总会有不少人忍不住,结果消失了,而你忍住了,时间帮你处理掉了竞争对手,你始终还在局里愉快的玩耍,这不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所以,不要争一时长短,而要关注,哪些事情可以让你一直玩下去,对于所有人来讲,“活着”就是一件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我们都挺爱拿“复利”说事,还总拿巴菲特当例子。
其实巴菲特30岁时只有100万美元,中国如今很多人都拥有这样的财富。
众所周知,他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是20%左右,按复利计算,他50岁时会拥有多少财富呢?
大概不会有你想的多,是2亿美元左右,虽然比起普通人已经老牛逼了,可是这样的数字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富豪而已,不足以让这么多人敬佩。
事实上,巴菲特如今 845 亿的资产中,有 842 亿,是他 50 岁以后挣到的。
而其中的 815 亿,是巴菲特在 65 岁以后挣到的......
你如果真懂复利,应该知道,越往后,雪球效应才越大,所以巴菲特真正牛逼的地方,不是别的,就是“活”的长。
从10 岁炒股,干到90 岁,资金要活着,人也要活着,才能成为一个传奇。
另一位投资高手,写了《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的利弗莫尔,在巴菲特出生那一年,资产就高到了2亿多美元,那时美国一年财政收入才42亿。
但后来利弗莫尔自杀了,财富的神话没能继续下去。
因此,你要抱着无限游戏的原则,来经营事业和生活,保持平和、健康、避免那些巨大的损失,你才会真正享受复利带来的好处。
敲敲打打,竟然搞出了6000多字,这年头,能看完这么多文字的人,估计也不多了。
然而,忍受枯燥,保持思考,是成事的先决条件,这两种能力,都不是视觉化媒体能带给你的。
所以,为自己点个赞吧,如果你有什么启发,也欢迎留言。
为什么大BOSS都爱用粗人?
我有仇必报,有恩也必报。
都是一级演员,新婚之夜文章多!
印俄能全民免费医疗,中国在怕什么?
作者简介:良叔,投资人,商业顾问。大学时开始各种折腾,卖过贺年卡、摆过带鱼摊、倒腾过服装店。毕业后,开过饭店,当过职业打假人,后来进了500强在总部做管理。有一天,脑袋一热,又出来创业,现在做咨询和培训,空闲时写写文章。
▲扫一扫上方的二维码,加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