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9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童大焕丨从大历史看人类未来【3】大国兴衰的三大指标

维罗阳光 2021-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经纬西东 Author 童大焕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经纬西东”

ID l beiyou-talk

作者 l 童大焕




 工业革命迅速拉大财富差距




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人类的生存变得越来越容易。



在长达数千上万年之久的农牧业时代,只有风调雨顺时节民众能够不挨饿,饥荒之年,没有大规模饿死人就已是孟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即使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的40多年前,绝大多数国人的生活水平仍然是相当低下的。



现代人求得基本温饱,比工业革命前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容易得多。这一切都是源于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而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技术本身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是技术催生的大航海时代,极大地提高了全球流通和交易的效率,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专业分工,专业性又进一步提高了效率和质量。



所以,全球贸易的大门一旦打开,将永远关不上。



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职业与职业之间、阶层与阶层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差距,却是迅速拉大的。



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农业时代,上万年基本无变化,人类生存全凭经验和勤劳),应变能力、认知能力、执行能力和创造能力发生了巨大的的差别。极少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企业和国家,成为先行掌握先进生产力的群体,他们迅速提升了全世界的效率,迅速解放了全人类,同时也摘取了效率提升的“顶端优势”。这是市场对创新的最大奖赏。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不是别的国家?这是偶然因素还是必然因素?



以前有一个说法,说是因为英国的民主宪政和自由催生了工业革命。我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世界上第一部约束王权的宪法——英国大宪章早在1215年就颁布了,但600年后的1820年前后才发生工业革命,以40年平均一代人都早已过去了15代人,人的记忆不会遗传;而民主选举权利则一直控制在拥有财产的贵族手里,向妇女开放更是迟至700年之后。



最近读到牛津大学马丁学院“新经济思维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未来工作学程”主持人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进步的代价:技术变迁、资本力量与权力分布》一文,我认为他的解释比较靠谱,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摇篮,并非出于必然,而是有某种偶然性:



工业革命除了带来众多革命性的技术,一路上也带来了许多政治上的革命。



一九○○年时,要不是有六百名灯夫天天爬上爬下,纽约市的夜晚将一片漆黑,只能靠月光引路。



但在一九○七年四月二十四日这天晚上,曼哈顿街道上的两万五千盏煤气灯绝大多数杳无动静;灯夫们罢工了,因为神秘电力的出现让灯夫的点灯技能不再具备任何价值。



直到一九二七年,电力垄断了纽约市的照明,最后两位灯夫功成身退,替他们的职业与灯夫工会(Lamplighters Union)划下了句点。



看清楚没有?仅仅涉及600名灯夫的职业,在纽约就纠缠了20年之久。此前,灯夫这个职业,从1414年开始,一直持续了500多年。



在十九世纪末以前,抗拒危及劳工技能的技术是常态性的做法,而非特例。劳力替代技术的反抗史,可以回溯至更久更远以前的时代。六九年至七九年在位的罗马皇帝维斯帕先(Vespasian)考量到工人的生计,拒绝利用机械装置将柱子运上卡比托利欧山(Capitoline Hill,注:罗马重要的宗教政治中心,大量宗教建筑耸立于此处)。一五八九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因为担心技术革新将带来失业,拒绝颁发专利给威廉.李(William Lee)所发明的针织袜机。一五五一年,可以节省大量劳力的起绒机在英国被禁。欧洲其他地方的反抗浪潮同样猛烈,十七世纪有许多欧洲城市禁用自动梭织机。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相关机器被采用时,地方上会发生暴动,荷兰的莱顿(Leiden)就是前车之鉴,统治阶级担心愤怒的劳工会像莱顿等地那样,开始反抗政府。不只欧洲担心爆发起义,经济史学家也主张,中国很晚才工业化的原因之一,在于威胁到劳工技能的技术遭到抗拒的情形,一路持续到接近十九世纪那数十年,当时进口的缝纫机皆被中国劳工摧毁破坏。



事实上,还是英国政府首开先例率先支持工业的开拓者,不再站在暴动工人的那一方——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英国是全球率先工业化的国家。



人类能够踏上富裕之路,最有共识的解释是过去几个世纪以来,我们逐步持续采用节省劳力的技术。然而,生产力虽然是一般人收入成长的先决条件,生产力却不保证收入一定会跟着成长。此外,如果机器取代了现有职务的劳工,技术进步反而会让部分人士蒙受其害。尽管如此,教科书式的经济学把技术进步当成“帕累托改进”:换句话说,假设机器接手了劳工的工作,每一个人同时也会有机会觅得更高薪的新工作。而历史记录证实,这样的模型对于了解技术进步取代劳力的时期完全无益。相关技术带来了更高的物质水准,却也让劳工流离失所。



多数经济学家承认,技术进步会带来短期的适应问题,但很少有人提及,这里的短期有可能是一辈子。最终,长期取决于短期间所做出的政策选择。光是劳工螳臂当车,可能难以有效地阻挡新技术,但统治菁英千年来减缓了劳工替代进展的速度。在多数情况下,台上掌权的人士对于过程中会破坏稳定的“创造性破坏”不太感兴趣,因为成群的经济输家有可能挑战政治现况。



英国在工业革命期间的优势,并非无人抵制技术变迁,而在于政府始终强而有力地站在创新的“那一方”……法国抵制技术进步的成功程度似乎胜过英国,这个差异或许替英国率先出现工业革命的原因,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经济学家估算,富国与贫国的所得差异,超过80%可以用技术采用率的不同来解释。



在一九五○年代,日后将于一九八七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索洛(Robert Solow)发现,二十世纪所有的经济发展几乎都源自技术。其他学者也证明,相关的好处让芸芸众生共享其成。经济学家顾志耐(Simon Kuznets)发现美国变得更平等,他提出的资本主义发展理论认为,不平等在工业化的路上自动减少。




 大国兴衰的“张维迎创新指标”




回顾了工业革命的历史,再来看张维迎文章《美国是不是在衰落,看这个指标》就轻车熟路顺理成章,他说:



古代帝国的崛起靠的是强盗逻辑,美国的崛起靠的是市场逻辑,大英帝国的崛起介于二者之间。



强盗逻辑是指,依靠以为武力代表的破坏力,谁征服的领土多,谁杀的人多,谁就是超级大国。所以历史上的“英雄”,都是杀人最多的人。



市场逻辑靠的是生产力,也就是用更低的成本、更好的产品和更先进的技术,获得更多的客户,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源,背后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背后,又是制度和文化。



美国能成为世界强国,靠的就是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变成了美国人,是他们自愿选择的结果,不是被征服的结果,这与古代帝国的人口增加完全不同。因此,看美国是不是在衰落,最重要的指标是,创新能力是不是在衰落,企业家精神是不是在衰落。



美国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包括种族冲突、党派政治、民粹主义、阶层固化等,这些问题如果恶化到一定程度,危害到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创新能力,如果美国变得不再是一个自由和开放的国家,那一定会走向衰落。



中国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也是市场的逻辑。中国未来的前途也依赖于我们是否继续市场化改革。




 大国兴衰的观念指标




换一个角度,我们说,农业时代的帝国兴衰,持的是征伐和掠夺逻辑,像成吉思汗马上打天下,纵横2000多万平方公里欧亚大陆。



那是一种零和博弈逻辑:你死我活,你多我少,你强我弱。



但是进入工业时代和今天的信息服务业时代,开疆拓土的时代就终结了,国土太大,反而未必是好事,甚至拖累管理和治理成本。国家兴衰的逻辑,由强盗逻辑变成了技术创新逻辑、市场合作逻辑。



这是一种帕累托改进的共赢逻辑:在创新和交易中,大家都彼此共进共赢,取长补短,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当然,获得的多少,根据双方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等能力而定。



这种时代,谁——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如果还停留在农业时代的征伐逻辑、强盗逻辑中,那么,他已经在观念上落后了整整一个维度——而不是落后一个时代。



落后一个维度,意味着自我内耗自我衰退,意味着随时可能被别人降维打击。



在中国与世界的竞争与合作格局中,我认为,制造业与国际一流先进水平的差距,至少在30年(国家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观点)。



最尖端的芯片等方面,可能落后100年。



至于作为社会基础的“民情”即朝野上下的国民观念层面,可能落后一个维度。




 大国兴衰的“易富贤人口指标”




旅美学者、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资深科学家、人口学家易富贤先生有一个惊世骇俗的判断,­­­­­“中国经济永远超不过美国!”



他依据的理由在于人口:



中国是日本式短跑,就像韩国和台湾一样,而美国是长跑。短跑速度暂时超过长跑的不奇怪,但短跑要一直保持高速是不可能的。何况中国人口结构急剧老化,劳动力在201314年就开始减少,而美国劳动力到2050年都不会减少。



中国崛起是靠人口。79年改革开放,80年的人口中位年龄只有22岁,美国当时是30岁,中国经济只要稍微顺应规律就可以取得很好的成就,事实也是如此。那时候是一个青年的中国对一个迈入中年的美国,两国经济差距不断缩小是必然的【大焕注:中国经济腾飞的核心原因更主要的还有市场化、城市化、科技化补课的原因,标志是1998年城市住房商品化和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但是,中国的劳动力2014年左右开始下降,中位年龄2018年之前已经超过美国,现在是42岁,而美国是38岁。如果中国稳定住1.2的生育率(每位育龄妇女一生平均生育1.2个孩子),到2035年,中国的中位年龄为49岁,而美国是42岁;2050年中国将达到56岁以上,美国是44岁。这里可以看到,美中两国各自的可持续性究竟谁占优势。



要实现经济总体量2028年超越美国,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国年经济增长率要超过7%。事实上,中国最多在2021年由于疫情后复苏反弹,可能超过7%,其他没有一年能够超过这个数。



“我在2000年代说过,2012年将是中国人口的拐点,也是经济的拐点,就是经济增长将开始减缓。当时没有人相信。果然,2012年,中国经济从2011年的9.6%开始回落,一直滑到2019年的6.1%。这方面,投资界只看一两年的数据,我会看十多年的。中国目前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六分之一,没有可能攀升到美国的一半甚至更高。”



日本1995年的人均GDP曾经是美国的1.5倍,现在2020年已经降到61%,今后很有可能低于美国的40%



韩国和台湾,以前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是2011年后,台湾人均GDP定格在美国的42%不动了;韩国2011年左右到美国的50%左右,也徘徊不前了。



这些地方的人均收入水平可能会继续降到低于美国的30%。欧盟2008年是美国的76%,现在是53%;德国是欧洲的翘楚,人均在2008年曾是美国的94%,但是,2020年降到71%;意大利2008年是美国的84%2019年降到51%;还有葡萄牙、希腊都是同样的问题。这仅仅是几个例子。



记者:这些国家或实体都落入类似的模型中,就是从追赶美国到丧失马力,再与美国拉开距离,为什么有这样的雷同现象呢?中国是否也会跌入这个模型?



易:老龄化是最大问题。欧洲、日本等世界各国,都是因为这个问题与美国的差距才开始越来越大。这些国家曾经跨过了中等收入陷阱,但由于落入老龄化陷阱,又重新回到中等收入陷阱。我一直打比方说,没有医生诊断病人死于年老,而是说死于各种病症,像心脏,癌症,肥胖等等;德国、日本被看出一个有癌症一个得了中风,其实根本原因还是老龄化。



中国生育率1991年已经低于美国,2000年比日本、德国、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还低,今后中国的老龄化问题比这些国家还严重。所以,人均GDP不可能达到美国的50%。



灰犀牛是漫长的,不可能逃过的。现在美国遭遇黑天鹅,很多亲中派大呼中国制度优越,但其实只是中国暂时获得短跑优势。人口老化,消费力下降,经济下降,创新力下降,劳动力减少,制造业衰落,这是中国的大方向。




 三大指标互相作用




易富贤先生是否危言耸听,我们不妨且走且看。当然,世界一直在变化,我们的很多变量也在变化。



但是,上述三大指标——观念指标、创新指标、人口指标,或许可以成为影响大国兴衰的三大核心指标。



这三大指标,是彼此互相关联互相作用的:



观念指标直接决定对待自由市场经济、对待企业家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国际关系的态度和方式,并直接影响创新能力与国际关系;人口指标直接影响老龄化指数和创新指数。



而这一切的核心,都指向内部——解决好自身的内部问题,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内因会反过来影响外因。




好文推荐↓↓

真正的垄断只有一种

别装逼了,中国人其实还很穷

美国确诊三千万,百姓为何不追责?

张维迎丨美国是不是在衰落,看这个指标

辽宁舰震撼亮相,惊呆白宫,吓尿美军……

“方方日记”有没有给西方递刀子?让西方读者自己说!











感谢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