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躺平学,当代年轻人的非暴力不合作

维罗阳光 2021-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边的西塞罗 Author 海边的西塞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

ID l yujianshijie1988

文 l 西塞罗

在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白岩松老师和躺着等死不嫌丧的年轻人之间,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规劝已经丧失了威信

01




各位好,昨天有位朋友后台给我留言,让我说说“躺平学”。



我起初没反应过来,后来到网上查了查这个词儿,才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还真是蔚为大观的“学问”:



简单的说,所谓躺平就是,放弃奋斗,下定决心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孩子,然后以一种最“节能”的方式去生活。



像这位被尊为“躺学大师”的朋友,明明有很好的学历,却号称自己已经两年多没工作了,平素过最省吃俭用的生活。



如果你只听我这么说,会觉得“躺平学”跟前几年热过的丧文化、咸鱼、佛系青年很相似,不过是一种思潮换了个叫法。但细一研究,你又会发现很不同。



与之前热过的词汇仅仅提出一种口号甚至牢骚不同。“躺平学”在非常认真的探讨、计算,一个人在当下的中国社会,有多少存款、什么条件下可以开始过“躺平”生活。又要怎样过,才能躺的持久、舒服、和节能。



一些被戏称为“躺学大师”的人,会专门写很长的问题,给每月的生活费、生活方式和注意事项做出非常量化的计算:



比如一日吃几餐、每餐吃什么,哪些城市的房价较低,攒了多少钱之后去全款买房,剩余存款吃利息每月会有多少“睡后收入”(既不干活也能得到的收入)……等等等等。



这类分析文章最后,一般会给读者一个指南,告诉你攒到多少钱,就可以去过躺平的生活了。



如果说“丧”只是一种状态、佛系只是一种口号、“我不想努力了”只是句牢骚。那么“躺平学”则真的更接近一门正经八百的“学科”。从世界观、方法论到实践指导,一应俱全。



看来有些人真的不仅说说而已,要真做了。



不过,我在浏览这些“躺学大师”的指导贴之后,第一观感倒不是震惊,而是“似曾相识”——因为照这个标准来说,几年以前,其实我也算个“躺学大师”。





02




说说我自己的“躺学”经历。



我是2012年从复旦本科毕业的,毕业后在目前生活的城市找了份体制内的工作,年薪大概有十几万,第一年的收入刨去房租、水电、日常开销(国企吃饭可以在食堂解决)还有一些杂物之后,也能剩下12万左右。



2013年,在单位干满第一个整年之后,过年临回家之前,我曾经认认真真的拿了一张纸,给自己算了一笔账。



通过计算,我发现,如果我就这么省吃俭用的过,每年攒12万左右,那么干到2020年年末的时候,大约刚好能赚到100万。100万乘以百分之四的年利率,大约每年有4万块左右的利息。有这四万块钱,就基本够维持我一年的生活开销了。作为一个向往第欧根尼式犬儒生活的人,那我结啥婚、买啥房、生啥孩子啊?直接卷铺盖卷回老家,过闲云野鹤、自由自在的生活,岂不美哉?



那是八年前,还没有躺平这个词,但是你瞧,我已经有了“躺学”的基本觉悟了。



你别说,算出来那张纸,我认认真真将它贴在门上,老实执行了三四年时间,当时的想法真的是攒钱、攒钱、攒钱,攒够数辞职回去躺平,过“第欧根尼式的生活”。



转折发生在2016年,那一年单位选派我到北大去接受一年培训,培训期间的薪水几乎是减半,这是对我计划的第一个打击。



第二个打击是,我所生活的城市房价在那一年里涨的连亲妈都不认识了。



而房价一涨,物价就会跟着涨,之前做好的“最低生活水平”计算,全成了笑谈。



等我一年后“学成归来”,看着出租屋里那张依然贴在墙上的“躺平计划”,我想了很久,然后终于认识到一个问题:我有我的计划,但这个世界另有计划。别跟世界玩计划性,你会输的很惨。



于是我立刻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咬牙买了房。



随后供房子的压力,让我彻底断了“躺平”的想法。安心做一个“奋进”的社畜。



这一转眼,又是四年。如果原计划正常实施,今年我应该已经过上“躺平生活”了。但我现在离它越来越远。



在此也奉劝有此想法的青年们,不要躺,这个社会不会让我们躺的。




03




在生物进化学上,有一个“红皇后假说”,引用了英国作家路易斯·卡洛尔的《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的名句:“在这个国度中,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生物学家用这个假说解释了,为什么自然界中不会存在真正一成不变的“活化石生物”,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不进即是倒退,停滞等于灭亡。



以这个假说和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躺平学”,我得说现在那些“躺学大师”在纸面上的推演其实是过于天真了。



“躺学”能够实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社会福利要相对完善,且经济发展处于一个漫长的相对停滞时代,比如泡沫经济破裂之后的日本,就完美符合这个要求。所以日本的“御宅族”“家里蹲”“丧文化”可能都有点“躺平”的风范,这是他们社会大环境允许的。



而目前中国的物价、房价的增长、偏高的通货膨胀率和国民医疗、社会保障水平,都远没有达到支持年轻人实现自己“躺平”计划的程度。



在中国这种发展还很迅速,竞争还相当激烈的社会,你必须不断奔跑,才能维持现有生活水平。站着或慢点走都容易不赶趟,何况还想躺呢?



可是,明明“躺学”在中国实践的条件不具备,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年轻人非要搞这个“学术研究”?



因为,学科之间都是有比较的。而当下,与“躺学”相对应的“起学”(或者叫成功学)搞得更加不严肃。




04




这两天,除了“躺平学”,另一件在年轻人圈里很火的事情,是白岩松老师的一次“闯祸”演讲。



非常巧合,白老师这次“翻车”发言,也谈到了当今年轻人“士气不振”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白老师反守为攻,在演讲中对着青年们连发数问:“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随便找?一点压力没有?喜欢的女孩一追就同意?不会吧?”



现场有观众接茬说:“不会”,白老师立刻给观众灌了一口鸡汤:“对,正是因为有一定难度,然后你够它的时候,痛苦与此有关,幸福可能也与此有关。”



然后白老师补刀说:“相比之下,中国年轻人拥有自己产权的房子是最早的,您去日本试试去,看到多大岁数您才交完房供。”



听上去很励志,很鸡汤,很解决年轻人的“躺平”问题。



但放到B站等平台上之后,该演讲却收获了一片骂声,B站的弹幕几乎把白老师埋了。



我相信白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他想让年轻人振奋一下。所以当了一把“起学大师”。



但白老师在简短的鸡汤论述中,犯了很多很低级的错误,比如他想当然的以为,以房价高企著称的日本,人们应当“很大岁数才交完房供”。



可事实上,在日本,即便房价最高的东京,新建住宅的房价收入比为13.3倍(2019年数据)。也就是说,一个东京人如果拿平均工资,不吃不喝要13年才能买一套房子。



这看起来确实已经很贵了,所以日本媒体天天吐槽年轻人生活压力大。



但同期中国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深圳是35.2、上海是25.1、北京是23.9……



所以回到白老师的那句设问上,当代中国年轻人“难道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吗?”



回答当然是“不是”,只要一般高,保持东京那个水平就可以了,那多少还有个奔头。



当然,这里不想展开批驳房价的问题,这个问题太老掉牙了,说了也没用。我更好奇的是白老师为什么要搞这段发言。



他是真觉得当代年轻人的“丧”,仅仅是一种吃不了苦的矫情吗?我猜想不是的,因为我依稀记得,就在前几年。同样面对年轻人不结婚、不生孩子导致的少子化问题,白老师曾经亲口说过:“高房价正在摧毁年轻一代的爱情,也在毁灭年轻人的想象力。”



他当时还算了笔账说:“如果拿北上广城市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按每个月挣1万来计算,不吃不喝想买一套普通的两居室,也得存上40年,也就是说干到退休也挣不出来。”



我觉得当年白老师账算得很清,也很敢替我们年轻人说话。



但这才过了几年,白老师又突然变得糊涂了。转头劝起年轻人“有难度才有幸福”……



这是为什么呢?我大胆揣测一下,估计是白老师也想明白了,呼吁房价下降不现实,说多了还有点被人扣帽子的风险。还是说服年轻人接受现实来的方便,甭管有没有用,好歹算是一口鸡汤么。



把生存难度伪装成幸福,逼着年轻人接受现实的人,还不止白老师一个。前几年马云爸爸的“996福报论”也有着相同气质。有人曾经质问,说马云如果当年当英语老师的时候,领导也让他享受996的福报,他能有时间学习充电、干出后来那番事业吗?



对这个问题,马爸爸没有回答,也不好回答——作为已经上岸的中年人,你让马爸爸怎么说,他其实并不关心他的“福报”是否真的对年轻人发展有利。而只关心自己的这套理论既“逻辑自洽”又不惹麻烦,还能鼓励员工干活就行。



这就像白老师“劝年轻人振奋”,其实他不关心北京和东京的房子究竟哪个更难买,只要“逻辑自洽”、正能量满满,还能达到节目效果就行。



是的,白老师和马爸爸,有时我觉得他们也在“躺平”,年轻人在行动上躺平,而他们这代中年人,则在思想上“躺平”。他们原本掌握了一定资源,有了一定阅历,应该去改变社会,但他们对下一代所有的善意,却仅止于告诉年轻人:社会就这样了,要改变的是你们自己,房价高?工作累?压力大?都忍着好了。



年轻人是行动上的躺平者,他们则是思想上的躺平者。



于是在我们当下的社会里,充满了马爸爸和白老师这种看起来正能量满满,实则经不起推敲的“伪鸡汤”。他们看上去很美,很振奋,但实则比“躺平学”还缺乏实际操作可能性——“躺学大师”们对他们的理论好歹还做了纸面的量化计算,他们这连算都不敢算,连呼吁都不敢呼吁。年轻人听了这样的教导,也还是买不起房,过不好自己的日子。



是的,“躺平学”不可行,但“过来人”们搞的“起床学”更不可行。你让年轻人们怎么办?



所以,“躺平学”实则是年轻人的一种非暴力不合作——对于上一代人那些看上去冠冕堂皇、实则对这一代没啥参考价值的鸡汤。于是,年轻人不反驳也不行动,他们就是在那里静静地躺着。



这是一件很值得警惕的事,我们这个社会中一代人对下一代人规劝的权威感,正在消失。共识无法在代际之间凝聚。



想要年轻人不要“躺平”,我们的社会首先就不能“躺平”,多给年轻人点实际的希望和奔头,比多喂我们一口“鸡汤”效果要好的多。



我们希望那些力所能及的“过来人”,能说点他们真正该说的,更做点他们真正该做的。



喜欢本文,请点击”分享“,”点赞“, ”在看“, 给个三连,非常感谢。


好文推荐↓↓

及时止损,及时刹车,才是人生的修炼。

为什么体制内的人,都不大爱发朋友圈?

精明无用,人在年轻时,尽早建立底层认知系统

警钟丨疫情当下的印度和中国:小心重陷停摆的灾难

反正横竖都是被割,那至少选个舒服点的姿势,躺着就不错










感谢点亮“在看”,欢迎转发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