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的朋友圈,正变得越发千篇一律

维罗阳光 2021-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海边的西塞罗 Author 海边的西塞罗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l 微信公众号“海边的西塞罗”
ID l yujianshijie1988
文 l 西塞罗


越来越多的人,正陷入一种“喧嚣的沉默”当中。



01



我非常喜欢的作家王小波先生,曾经在他的杂文里写过一件趣事。


他说法国19世纪有一段时间,两个农村姑娘打照面,都要先说上一句“天主是值得赞美的”。王小波先生说,法国村姑们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她们有多么笃信宗教,而是为了体现自己是读过书,有思想的。所以,这话不能拿来衡量天主教在当时法国的普及率——说话的两位姑娘并不是在谈论信仰,而只是在互发“身份确认”。


其实王小波先生写的这个现象,还有一层成因他没有点透:法国自18世纪大革命以来,历次的革命、运动、战争已经把法国底层社会斗疲了、也斗怕了,基层社会中其他信息符号都已失效,唯独剩下这句“天主是值得赞美的”,至少在波旁复辟时代是既安全、又能彰显身份、还正确无比的,于是村姑们只能这样打招呼了。


这个故事能引发我们很多思考:我们通常认为,交流是为了传递信息和思想。但事实上,人类演化出复杂语言系统的主要目的,可能压根不是为了传递信息。


我曾看过一本人类学的书,说太平洋上有某个小岛,在这个原始社会中,不相识的岛民们一旦见面,就会拼命聊天,交换的却都是一些对彼此并无意义的信息。


人类学家用了好长时间,才弄明白了他们这样做的意义所在:


原来岛上长时间存在着人相食的传统,却同时有着不吃熟人的规矩,于是谋生人彼此见面,第一时间就必须拼命地交流,能传达多少信息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彼此之间尽快熟络起来,这样才能互相建立“安全声明”,不至于兵戈相向。而为了不再聊天中节外生枝、产生矛盾,他们说的都是一些很没观点、没营养的废话。

原来,我们彼此说这么多,只是为了不互相吃掉。

这个案例可能会解释人类语言进化史的一个难解之谜——原始社会传递的那些信息,原本只需要一些很简单的单词就好,人类为什么会进化出那么复杂的语言系统呢?可能只是为了互相建立信任,说白了就是套近乎,以便不彼此相食。


是的,正如飞禽走兽用皮毛给自己施加一层“保护色”,人类语言的主要作用不是交流信息,而是为了求生做出的伪装,语言就是人类的“皮毛”,是人类的“保护色”。


明了了语言的初衷,我们就能想清楚很多事情。


王小波先生的那本杂文集,名叫《沉默的大多数》。


但请你仔细观察一下当下的生活,会发现如今大多数人似乎并不沉默。相反,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这种东西出现后,你会发现这些媒介非常热闹,大家都热衷于转发一些观点高度相似的文字。


那么王小波先生错了吗?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沉默?未必。


套用上述“保护色”的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舆论场上的大多数人,其实都陷入了一种“喧嚣的沉默”当中。


你观察到没有,你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转朋友圈,发状态时,已经不是在真的表述自己的主张,而是在仿照法兰西的村姑和太平洋的岛民,在人际关系圈中反复播发某种“安全声明”。


我记得在微信最开始的几年里,情况还不是这样的,很多人发朋友圈很随意,很多观点犀利的好文章,会传的很广。所以当时微信公号的质量普遍是很高的。


但当微信的社交属性越来越浓之后,大家顾虑也越来越多:我转发这个文章,朋友圈里的张局长会怎么看?刘书记又是什么观感?亦或者我那思想顽固的三舅的小姨子的二大爷会是什么感觉?这些人如果看此文不舒服,会不会在现实中于我不利?……


这一圈想下来,很多好文章你也就不敢转了。只剩下一种文章能大行其道,那就是“保护色类文字”——相同的观点,相似的表达,浅显易懂而略显浮夸的情绪、经常会汇成一首首大合唱。


于是像“震惊,中国这项技术领先美国一百年”、“解气,这个美国反华分子终于死了”之类的文章会刷屏,也就不奇怪了。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是当下中国最安全、也最能激起广泛赞同的表达,是“保护色”中的战斗机。大多数人需要转发这样的信息表明自己的立场,寻求集体认同,这可以理解。


我最近看到有些朋友热衷于辟一些“战狼谣”,甚至质问为什么这样的公开造谣能不受惩罚。

比如这种微博,我看到有朋友在写长文批驳之,论证拉姆斯菲尔德不可能那样说过……真没必要,人家写30个字意淫一下,意外成为流量爆款,名利双收,被无数脑残粉追捧。你写三千字条分缕析的批驳之,却可能被人骂“公知”、“歪屁股”,弄不好还被删稿,你犯的着吗?

是的,我觉得真没必要这样追问。那些制造和传播这些谣言的人。他们真的关心这些谣言是否真实吗?并不。


这种谣言的制造者只关心谋利,传播者只借以表达立场,只有我们过于较真了。


王小波说大多数人是沉默的,而在信息时代,大多数人是喧嚣的,但他们依然是沉默的,我们生活在一种“喧嚣的沉默”当中。


大多数人传递的大多数信息,要么无意义,要么是虚伪、虚假的。那些小声说着真诚语言的人,却越来越难以互相听到了。


写这篇稿子的原因,是最近经常有朋友私信跟我说:“小西,你这个稿子真好,观点也很犀利,但正因为犀利,所以我不敢转朋友圈,真的很抱歉……”


其实这样的朋友,我特别理解你们。微信朋友圈这几年越发明显的一个趋势,它正在变成人们线下真实公域生活的一种延伸。


公域舆论的特点(尤其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是强调语言的“安全声明”作用,而弱化真正的交流属性。中国人习惯于有什么观点都只关起门在私人领域交流,所以随着朋友圈越来越接近公共领域,它的千篇一律化是迟早要发生的。


我相信不久的未来,很多人的朋友圈,都会沦为“天主值得赞美”的废话场,舆论失效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没人需要为趋势道歉,我们只是篝火旁一起取暖的同伴,当冬日来临、北风喧嚣,我们靠得紧一些就是了,让我们彼此听清。


所以,那些觉得我的文字还有一二可得之处、却不好转朋友圈的朋友,不发就不发吧,把这个号介绍给你最好的朋友,作为给他、也给我的礼物,我就多谢了。


只要你们还肯关注,我还写的动,我们就一起说说一些真正有意义的真话,这是本号存在的目的。


愿我们能一路相随,且行且珍惜吧。



喜欢本文,请点击 ‘分享’ ‘点赞’ ‘在看’,给个三连,非常感谢。如果星标‘维罗阳光’就更好了。


好文推荐↓↓

朋友圈,无人悼念黄家驹

疫情正在加剧撕裂我们的朋友圈

为什么体制内的人,都不大爱发朋友圈?

辞掉体制内工作200多天,经常收到前同事信息

《我的前夫》丨当年不能回城的女知青,现在怎么样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