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辞掉体制内工作200多天,经常收到前同事信息

维罗阳光 2021-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孙娟的书房 Author 孙娟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 微信公众号“孙娟的书房”

ID l SJDSFSJ

作者 l 孙娟

图片来自网络 与本文无关



从2020年11月到现在,我辞掉大学老师的工作有半年多,经常收到同事们的信息。


一位同事,我们虽然联系不多,但在心底把对方当作知己,彼此都爱写作,所以惺惺相惜。


她说:“那天看了你有关《缠缚》的文章,我流泪了。


体制内的工作一眼看到头,却看不到未来,身在权势的缠縛中,却又无能为力,是不是我太矫情了?


其他人怎么在这种环境下怡然自得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全然接受呢?”



我能体会她的痛苦,因为我并不是勇敢的人,在体制内工作时,内心煎熬了十年,方方面面的因素考虑了无数遍,才下的决定。


每个人境遇、性格、牵挂不同,做什么选择都是无可厚非的。



一位长期联系的妹子,家境优越,在国企工作,效益不好,业务不多,每天喝茶看报纸上网。


对我说;“心中总是很郁闷,你说我是不是抑郁了?


后来发现,很迷茫,找不到方向,每天似乎很空虚,又不知道干些什么,非常不开心。


感觉这样的生活一眼看到头,但是又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在迷茫和局促中很压抑,无趣。”



因为文字功底强,有一个机会可以调到出版社去做编辑。


她问我:“姐,我都三十岁了,重头开始学习编辑专业是不是晚了?”


正好我最近也要去出版公司做兼职策划编辑,对她说:“我也正准备重头开始学习编辑的专业知识呢,这些专业知识不难,对我们来说能学会。”



人要活80年左右,怎么可能一直用着二十多岁学习的技能满足一辈子呢?


一定得一路上边学习边往前走的。



曾经的工作给我的痛苦总结起来就是四点:


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消耗感,和与真实自我剥离带来的焦虑感。





01 无价值感




十年前,我在学校行政岗位工作,当时是科员。


一次全校环节干部选拔考试,大约有四百多人参加了考试。


我首先猜到了题型,既然是选拔干部,应该会模仿申论的考试方法,答一道作文题,来考察思维能力。


至于题目,出于对选拔干部的能力考虑,应该是和如何做好新岗位的工作,以及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如何考虑为本行业及本单位提供价值的。


所以,在考试之前我做了充分准备,查阅资料,多角度分析,本来就有了很多思路。


到考场上一看,果然是一道写作题,而写作对于我来说,本来就是看家本事,所以,最后的成绩是全校第一。


这个结果,我和我身边的所有人都不意外。



当时,自认自己读了很多书,这下能实现经世济民的抱负了,结果被现实着实打脸。


和我并列第一的男同事被安排在秘书处做秘书科科长,而我因为是女性,不适合给男性领导当秘书,被安排在了学校行政机关的核心部门担任科长。



一夜之间,仿佛所有人都认识我了,就连我以往敬重的有些上了年纪的教授见我都要点头问候,当时我感觉很抵触,非常难受。


因为我知道这些都不是真心的。


后来想明白了,我既不想管别人,也不想被别人管。


既不想将别人踩在脚下,也不想被别人踩。



在这一年中,特别忙碌。


见的多了发现,中国官场有的腐败这里也有,而我们做的那些工作似乎都是为了走个过场。


每天写材料,整理资料,填写表格。


很多工作,国家以及区里下发下来以后,单位并没真正的办事,而是把写完材料当做工作做完了。


在我看来毫无价值,对干活的人是纯粹的消耗。



我们老是重复统计职工,干部,老师们的个人信息,基本情况,最后发现和隔壁部门做的是重复的工作。


领导的命令又总是推翻重做,可即使重做仿佛也是在自娱自乐,看不出来任何价值。


每天到晚非常忙碌,不停地打印文件,填写表格,重复的写材料,全部都是官话套话。



在行政环境待久了,发现有的人尸位素餐,混吃等死;有的人能力低下,专门添麻烦;有的人一门心思削尖脑袋往上钻。


而且,人人身上有闲话,整个环境中的人,都在绷紧每根神经琢磨别人,背后诋毁。


表面上办公环境静悄悄,背地里闲话谣言满天飞。


谁都不干净。



至于干部选拔,除非特别突出,大家都知道的人,可以根据规则升职,更普遍的现象是掌权的领导私底下琢磨的。


几个掌握实权的人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制衡,互助,培养各自派系的。


刚上任的时候,好几个领导干部和同一栋楼里的人,都或明或暗的问我,是不是有什么过硬的背景,不然为什么会被破格提拔到这个岗位的。


当我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绝望,知道自己的工作不过是表面上的虚假门面。



以前,我起码每天有时间看看书,现在完全没时间了。


而这一年下来,发现自己除了学会用套话写材料,怎么防着别人,琢磨领导心思,真正的能力毫无长进。


对社会和自己全无价值。





02 无意义感




工作一年以后,我被安排审核全校的人事档案。


当我带领二十多个学生,把一千五百多份档案看完以后,基本就了解了这么多人的人生轨迹。


我必然是其中一种,于是失眠了一周没睡觉。


觉得我不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走到最后,必然是无价值。


到年龄一退休,将会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也没有一技之长。


我将一辈子在琐事中忙碌,在人员有限的这栋大楼里消耗一生。


生命的宽度、广度、深度将全部得不到拓展,那我不是白活了?



第一,我不喜欢踩别人,也不喜欢被人踩,对等级无感。


第二,我不喜欢命令别人,也不喜欢被人命令,对权力无感。


第三、我没什么心机,也不想把可贵的读书,学习新事物的大脑资源用在琢磨人,琢磨权术上,浪费。



高校里有两套系统,一是行政,一是教学。


于是我想办法转了教学岗,由科长降为助教,从助教开始,从头开始当老师。



我希望我的工作能给社会带来价值,也能为自己的人生带来意义。


当时觉得,当老师可以,我可以把我这么多年来学习和读书的心得,在课堂上讲给学生,给年轻人帮助,也能在教学中同时取得个人进步。


教学环境中,个别老师虽然有时候也有一些小心机,但是从行政环境出来,到教学环境后,他们的心机在我看来简单到极致,我不想参与就可以不参与。


而且,大部分老师们由于整天学习,读书,和学生接触,没怎么被社会熏染过,还保留着纯真和善良。


和老师们相处的这几年,我经常被感动到。


所以觉得非常轻松,别人影响不了我,我只要把自己独立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登上讲台的前两年,我认真准备自己要讲的课程。


每一次备课,除了参考学校要求的教材,还要看七八本相关的学术著作,和其他教材。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我还找了相关社会热点和视频来辅助。


甚至写了逐字稿,因为我讲的是《社会学概论》和《西方社会学理论》,不希望课堂变的枯燥。



我带的是大一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非常认真,高中时期的习惯还没消失,上课的时候认真的睁着大眼睛,随时的记笔记。


让我不禁惶恐,下决心一定要把课堂内容讲的准确,深入,给他们带来思想上的启蒙。


国内的教材色彩太重,我还参考了很多国外教材的内容。



学生反响很不错,有的学生本来不喜欢这个专业,计划大二转专业的,但上完我的课程以后,爱上了社会学。


其他老师也告诉我,有的学生说,很喜欢听孙娟老师的课程。


同时,我还把金观涛老师的《兴盛与危机》研发成课程,用图片,视频,历史资料,生活化的语言,在学校里开了一堂素质选修课。



学生的反应也不错。


以学生的心态,素选课就是来凑学分的,所以学生们基本上第一节素选课的时候就拿着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资料,或者考公务员的二考试资料来的。


一般情况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刷题。


老师拿到了课时量,学生准备好了考试,互不干涉,互不耽误。



但我讲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自己都觉得有趣,学生们都是不由自主的要抬起头来听我讲。


这个时候,内心的确充满了成就感。


但是,没想到到后来,无意义感随之而来。



我最初带的是2012届的学生,那时候的学生眼里还有光。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很多,能感受到每个年轻的生命焕发的活力。


到了2019年,我发现,新来的大一新生坐在下面,个个呆若母鸡,整体气氛非常晦暗,他们的眼睛里没有光了,表情也很生硬。


无论怎么和他们互动,大概率没反应。


这都是上了国家重点线的学生呀。



我的心里充满悲哀。


7年过去了,从14年开始,我发现网络平台的电影开始收费,我当初看的好电影大多下架了,逐渐的,微博上没人说话了,全是娱乐明星的饭圈粉丝在幼稚的叫“哥哥”,就觉得,环境开始变化了。


没想到,7年时间,我们的孩子们的变化就这么大。



这不能怪孩子们自己,他们还是孩子,我从他们空洞的眼神里,看出来他们经历了惨绝人寰的,封闭单一的中学生活。


外界信息封闭,他们还没有被唤醒真正做人的意识,对人生价值,社会环境的思考火苗全部被扼杀了。



学院开会的时候,领导经常提醒老师,上课时要注意,小心学生录音,举报。


同时,要求我们加大讲课过程中的思政内容,却没人强调对学生思想的启蒙,独立精神的培养。


整个环境都变了,变得这么风雨如晦。


社会学,不同于其他知识类学科,本身就是思想启蒙,甚至思想塑造的课程。


人在大学时候,刚刚接触更大的世界,某个大学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给孩子们心里埋下一颗种子。


以后长成害人的罂粟,还是美丽的玫瑰,皆有可能。



所以我很慎重。


担心被举报,我连国外教材的内容都不敢讲了,可是看着国内教材,和社会学本身有明显脱离。我又不忍心给孩子们讲。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对思想的启蒙,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毫无兴趣。


整天被焦虑感驱赶着,从大一就开始想着以后的出路。衡量学习内容和自己行动的终极标准是钱,哪个挣钱快,哪个稳定,就往哪里走。


我遇到很多学生问问题,都是与就业有关的,都是怕失业,眼神中都充满焦虑。


没有一个学生来和我讨论社会学理论和思想的。


现在的学生们太苦太累了,我每天都能看见校园里奔走在教室,图书馆,培训机构之间的学生。


他们疯狂地考证,甚至盲目的考各种证,无论自己是否喜欢,也不想以后能不能用的上,甚至不想自己学的东西是否成体系。



这不能怪孩子们本身,只能怪我们整个教育体系。


是我们的教育体系没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没给他们提供多元了解信息的渠道,却不断的灌输要竞争,社会压力很大等诸多生存焦虑。



既然启蒙思想无法实现,我所讲的社会学的课程已经没多少意义了。


即使有的学生要学这个专业,也直接去看社会学考研复习资料,为的是考上研究生,而不是追求真理。


看着环境和人群的变化,我生出了无力感。


我爱孩子们,也心疼他们,孩子们被中学时期的紧张学习压抑的灵性,我希望能帮他们找回来。


虽然现在要比以前更难。


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愿意给孩子们讲课。




03 消耗感




当一件事,价值感和意义感很少的时候,负面因素就变的明显了,体制内的工作主要是消耗感。


经常开会,有时候一开四个小时,从下午2点开到4点,有的说要讨论问题,最后也没有任何结果。


有的就是领导轮番讲话,传达各种精神,必须去,签到不在,就扣钱。


其实去了也没用,我们只是给撑场子的,为了宣传部拍照好看点。



频繁填表,填的老师们怨声载道。


其他的数不清的表就不说了。


单举课时量表,科研成果表。


要在教学系统里录入一遍,还要在办公室发的文档里再填一遍。


这还不算,隔几天就重新填一次。


上次是科研处要,填一次今天的教学工作量表和科研工作量表。


这次是人事处要,重新填一次近五年的工作量表。


明天是组织部要,填一次个人基本信息表,加学历证明和著作证明复印件。


后天是科研处又要,填一次近三年的教学工作量表和科研工作量表,还要附上作品原件和复印件。


人事处又要提交个人基本信息表和资料。


老师们受不了,就问,你们行政部门之间不能互相协调吗?没有答复。


又问:教学系统里我们都填了,你们直接导出就行了啊。答复:不行,系统里不准确。


又问:这些材料,以前交过很多遍,你们应该有底子啊。


答复,没有底子,找不到了。



去年冬天,我回学校办离职手续时,科研处又又又在要过去五年的科研成果统计表,以及原件和复印件。


很多老师因为时间久远,以前也交过无数次,有的原件找不到了,还得联系出版社开证明,自己写申请。


老师们抱怨连连,成天重复准备资料,填表,大家伙这一个星期都把手里的科研教学工作搁置了,专门准备资料,这不是消耗人吗?


就不能让科研工作者静下心来搞科研吗?



不仅是这些表,还有学生签到表,网课表,疫情期间上网课,一天上了两堂课,填了五六个表。


除此之外,还要经常学习思想,写笔记,感想等等,忙的不亦乐乎。


有人说,你们大学老师不用坐班,一周上两次课,上完就回家了,多轻松啊,你为什么还要辞职专门写作呢?



且不说,每个人的言论都要限制,单说时间精力上的分配。


我有写作的想法已经五六年了,每天都在想,等我忙完手头的工作,就写篇文章。


可是,当填完各种表,开完各种会,发现一天的时间已经用完了,自己连备课和完成科研任务都忙不过来。


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写作。



这些琐碎的事情,对个人,对社会毫无价值,人们每次遇到这些事,没有不抱怨的。


因为老师们都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在做,不是备课,就是学习,要不就是正在做社会调研,或正在写书。


但是经常被这些无谓的事情打乱了节奏,占用大量时间。



这些事想起来太烦了,就像一团乱麻缠住了整个人。自从离职以后,我的世界终于清静了,再也不用为纯消耗的事浪费时间了。


我终于可以把宝贵的时间用来读书,观影,学习,写作,和好友交流,旅行,甚至睡觉了。



在学校里,行政部门的职员和教学一线的老师基本没有接触,所以都不知道对方的工作状态,都认为自己很忙。


但工作的这十几年,我在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都呆过,所以非常理解双方的状态和心理。



这些状态的根本原因是,高校的行政化太严重,官僚腐败风气严重,人员冗余,程序繁复。


这是消耗一线工作人员和人才的根本原因。


这个现象希望能尽快改变,给这些辛苦工作的学者,老师们一个清净的环境。


可以心无旁骛的教学生,做科研,为自己,也为社会提供价值。





04 与真实的自我剥离感




我本来也有一颗上进的心,在高校内,教师的晋升途径是评职称,而评职称需要固定数量的科研成果。


为了积累科研成果,这几年我疲于奔命。做了几个课题,发了几篇文章,还出版了一本书。


但是,都不是我自己想写的。



这样内心的折磨同行们一定能理解。


因为科研成果必须有时间限制,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从所发布的课题申报题目中选择,在这些题目中,基本符合自己兴趣的就很少。


想拿到好的课题,需要关系,于是,无奈之下,作为高校青椒,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完成要求的科研量,只能慌不择路,能拿到哪个算哪个了喽。



我是个爱憎太鲜明的人,每天为了凑足科研量,研究着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觉得内心如荒漠般枯燥。


可这些工作又占用了我所有的时间,让我永远没办法在自己喜欢的写作和读书中,得到滋养。



这种感觉就是,真实的自我在那里等着我,等我去拥抱她,我却永远都脱不开身,眼睁睁的看着她枯萎,凋零。



这些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消耗感,与真是的自我剥离感,逐渐像一团阴云笼罩了我。


于是,焦虑日益见甚,眼看着生命的进度条越来越快的向结局滑去,而我还没开始真正的活自己。


对失去的焦虑,对荒废生命的恐惧,逐渐将我拉入深渊。



一开始,我以为是自己没挣到足够的钱,所以对未来恐惧。


直到去年的有一天,我开始写公众号,写剧本的那一天起,突然发现自己心理笃定了,踏实了,这是一种幸福感,原来我可以这样活着。



每天兴奋的琢磨接下来想怎么写,并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了,才能体会到活在当下的快乐。


体会到了当下的感受,我才不白活。





05 离职后总收到同事的信息




离职以后,我经常收到五六个同事的信息,我们之间是惺惺相惜的。


她们的感受和我一样,在一眼看到头的工作里,却看不见未来。


那个“头”不是生命的未来,而是无奈的结束。



一个文采极好的同事说她不快乐,在行政干着,人到中年,前路越来越模糊,看不清楚了。


自己也越来越觉得没有力气,对生活丢失了兴致。


可是没有勇气离开。



有个人大毕业的博士说,她现在也开始怀疑评职称,当系主任,是不是一种自我欺骗。



我们都是心怀理想的人,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充满朝气,憧憬人生的无限灿烂。


但是在时间的消解中,生活的重担前,发现走到了瓶颈期。


有迷茫和困惑。



这也不能怪她们,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不同,经历塑造的认知也不同。


每一个成年人困在千头万绪的命运里,很难有自由。



我也相信,没有哪条路一定是对的,或者错的。


凭她们的上进心和资质,必然会突破目前的中年迷茫。


有的时候,需要等待,等待命运的转机,和自己意识的成熟。



而我自己,是经历过死亡的人,目前其实是抱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情,在尽力折腾。



人和人的性格不同,有的人能在安稳的生活中,岁月静好。


有的人却总想着追求点不一样的东西,总在考虑眼前的生活意义,价值,不然就焦虑不安。



没有哪条路是完全符合心意的,我们只能权衡利弊,选择一条痛苦少一点,心里舒服一点的路去走。


最好把选择权控制在自己手里,自己的选择自己承担。


能自己选择了,经历过了,将来的后果是什么,自己都认。



喜欢本文,请点击 ‘分享’ ‘点赞’ ‘在看’,给个三连,非常感谢。如果星标‘维罗阳光’就更好了。


好文推荐↓↓


所有高贵的品质,都是训练出来的。


为什么体制内的人,都不大爱发朋友圈?

文化自信需要跳出“优越--自卑--优越”窠臼

童大焕丨内卷:中国人的价值秩序与思维谱系

姜文华前辈张益唐丨我若在中国,无法取得这样的学术突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