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笔下,那一个个冷漠的看客

维罗阳光 2023-02-18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呐喊》自序



读鲁迅的小说,常常看到“看客”这类形象,贯穿于鲁迅的各类文体之中,他们的特点是冷漠、势利、麻木、愚昧。




没有同情心的看客




看客们的内心都是病态的,他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被围观者越惨,他们就越快乐。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一帮看客,他们以取笑孔乙己为乐事,就是孔乙己被打断了腿,他们也没有丝毫的同情。鲁迅写道:“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一帮冷漠的看客跃然纸上。



《药》中,作者通过华老栓的眼睛,描写看客们如何专注的观看杀人,革命者们悲壮的死和看客们的麻木不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阿Q正传》中,阿Q临刑前游街示众,周围是“张着嘴的看客”、“蚂蚁似的人”,而那些喝彩的人们“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看客们看着阿Q赴刑场,却充满了兴奋,让人不可理喻。



《祝福》中,当祥林嫂不厌其烦地和大家哭诉“儿子阿毛被狼吃了”的故事时,“男人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看客们喜欢来听祥林嫂讲不幸的经历,完全不是出于对她的同情,而是内心的空虚。



《示众》则是看客的群像速写。鲁迅通过“首善之区”街头“示众”场景的白描,写出了街头社会各色人物的生动剪影,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看客”的群像。并且《示众》发生在一个“首善之城”的大都市,时代不是清末,而是民国。





没有思考能力的看客




看客的一大特征就是:他们于是喜欢凑热闹,没有自己的思想,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孔乙己在科场失意,那些看客们,大部分人连科举考试也没参加过,却在嘲讽孔乙己,完全是一种从众心理。



阿Q被枪毙,未庄的人们都说阿Q是一个坏蛋,因为阿Q被枪毙,就说明他不是个好人,否则怎么会被枪毙呢?他们不会去深究事实,没有思考的能力,他们甘于充当当权者的奴隶而不觉悟,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欺软怕硬的看客




看客们在“吃人者”面前显十分怯弱,在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社会底层面前,却十分刻薄狠毒。



《狂人日记》中的看客,有的挨过知县老爷的打,有的被绅士掌过嘴,也有的老婆被衙役霸占,却都加入了看客的行列。



他们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这就是看客们的精神世界。





鲁迅“看客”的价值




鲁迅是一个思想深刻的作家,其深刻性就在于他能够穿透描述对象,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症结,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超越时代成为经典。



鲁迅的小说,前期都在写看客,对“看客”的憎恶、批判是他最重要的心理情结,其中渗透着强烈的生命意识,饱含着悲天悯人精神。



鲁迅对“看客”是否定的,但是,他更多的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从艺术手法来看,看客这一形象的出现,能够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在于鲁迅运用以喜审悲的创作手法,不拘一格地把喜剧因素引入到悲剧中,对这个艺术的丑角进行反向的审美,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心理距离。



别林斯基说:“群众只懂得外部的喜剧性;他们不懂得有一个喜剧性和悲剧性交叉之点,所唤起的不是轻松的,欢快的,而是痛苦的,辛酸的笑声。”在现实生活中,看客就是这一类群众。



透过对“看客”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对其刻画尽管是粗线条的,但在不经意的勾画中,所刻画出来的形象却十分逼真与典型,让我们洞见了一群病态的灵魂。



在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国人的精神和素质,似乎仍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



比如,曾经有一个被老师多次猥亵的女孩子,因为被当地检察机关认为“情节轻微”无法立案,而跳楼自杀身亡。当她还在楼顶犹豫时,很多围观者不是施以援手,而是嘲讽起哄,最终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这也许是人性共同的弱点。



就像法国作家勒庞的《乌合之众》中所说,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通常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



鲁迅对看客的揭示和鞭挞,至今仍有重要意义。他在作品中描绘的那些看客形象,必将成为人类精神文化宝库中的一根刺,警醒着后世的人们。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

狐狸的狡猾……

《狂人日记》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

叭儿狗就叫起来,

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指或使嗾,

叭儿狗往往比他的主人更严厉。

《而已集·小杂感》


勇者愤,抽刀向更强者;

怯者愤怒,却抽刀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

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


孩子们在瞪眼中长大了,

又向别的孩子们瞪眼,

并且想,他们一生都过在愤怒中。

因为愤怒只是如此,

所以他们要愤怒一生。

《华盖集·杂感》


我们中国人实在有一点小毛病,

就是不大爱听别国的好处

《南腔北调集》


人生苦痛的事太多了,尤其是在中国。

记性好的,大概都被厚重的苦痛压死了,

只有记性坏的,

适者生存,还能欣然活着。

《华盖集·导师》


人的言行,在白天和在黑夜,

在日下和灯前,常常显得两样。

《准风月谈·夜颂》


我们中国人总喜欢说自己爱和平,

但其实,是爱斗争的,

爱看别的东西争斗,

也爱看自己们斗争

《伪自由书·观斗》


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

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这看法倘不改变,我想,

世界还是要毁坏,人们也还是要吃苦的。

《且介亭杂文·拿破仑与隋那》


现在有一班好讲鬼话的人,最恨科学,

因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

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

所以自然而然的成了讲鬼话的人的对头。

《热风·随感录三十三》


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

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朝花夕拾·后记》


什么是路?

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 

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以前早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

《热风·随感录六十六》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

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

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

我便是唯一的光。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再读一次鲁迅。即便过去了100年,鲁迅的一字一句,仍在上演。那些至今纠缠我们的问题,鲁迅也早已在他的作品里给出了回答。



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会经历三个阶段:少年时在课堂上熟读鲁迅,但根本不懂鲁迅;中年历经人世艰辛沧桑,开始重读鲁迅,方知鲁迅之深邃与高远;老来豁达通透后,学着品读鲁迅、神交鲁迅、收藏鲁迅,让鲁迅作品传家。三个阶段,越往后,人就越少。



鲁迅的作品适用于所有人,你理解到什么程度,它就相应到什么程度,不但可以作为入门,还可以作为归宿。为此,先知书店鼎力推荐“特别纪念版”《鲁迅全集》(1938年原版竖排影印版)。



1938年版《鲁迅全集》,是中国的第一部鲁迅全集,更是鲁迅作品出版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套真正的“全本”。一套书的版本之所以值得永久收藏,往往取决于两点,一是其历史深度——出版年代、出版的过程,二是书本身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从而可供后人研读、品鉴与收藏。



但遗憾的是,1938年版的《鲁迅全集》,除了几本馆藏及个人收藏之外,已经几乎绝迹。此次,上海图书馆怀着敬畏之心,以馆藏孤品1938年版《鲁迅全集》为底本,精心复刻了此书。



好的版本更需要好的出版人用心复刻,这版《鲁迅全集》,从全书工艺设计、内容收录、到编排体例,均是对1938年原版100%的还原,没有任何删减,完整呈现初版本《鲁迅全集》的原貌。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读懂鲁迅。






发声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