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真正可悲的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

维罗阳光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二爷鉴书 Author 邱岳

原创作品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二爷鉴书”

ID l findbook

文 l 邱岳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这些天断续跳着读了《民国人物过眼录》,作者是杨奎松,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学者。这本书虽然叫民国人物过眼录,但其实没聊鲁迅胡适林徽因这些大师,而是讲当时国共两党的一系列政治人物,都是些不敢随便提的名字。

我对这本书是否还能在未来加印或再版表示怀疑,有些事儿多一句少一句,就是在历史和历史虚无主义之间横跳,落点一偏就把自己跳没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先收一本压箱底。

咱们主流叙事中近代史上的人物比较扁平,不管好人还是坏人,一般就能得到一两个大而化之的标签:投降主义、对外怂对内坏、吃喝嫖赌无恶不作,或是英明神武、光荣正确、彪炳史册。

人一旦被标签化就会变得干瘪,仿佛还没来得及浸泡成人形,就被历史匆忙地盖上钢印,薄薄一页,塞进堆积成山的历史归档文件里。

比如瞿秋白,给人印象好像是个瘦弱的笔杆子,他奔走于共产国际、国民党和我党之间,最后没站稳犯了「左倾」的错误。如果我们只是这样标签化地看,可能会觉得他「那么明显的大是大非咋会犯错呢?」。


《民国人物过眼录》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讲瞿秋白,杨奎松通过多方史料的交叉组合,把瞿秋白所作所为背后的所思所想,以及所思所想背后的所见所悟串在一起。还会尽量把他当时所处的复杂立场之间斡旋的困局讲清楚,从而尽量理解他当时的思考和决定背后的偶然与必然性。

瞿秋白的故事在这些具体的细节里立体起来,他不再是 在某个时期「对」或「错」的简单提炼,而是更加复杂的人格和复杂的时局,它们不能被某一个词或几个词概括,而是各路压力、各色情绪、各种利益缠在一起。

作为历史学家,最重要的或许不是给历史人物盖棺定论,而是重现历史环境和历史人物,然后用其后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在不同际遇下,做出的每一个决定最终会带来什么。

这样读历史的方式使得历史真正与我们相关,而不是某个意识形态的截面。

比如在这本书中,着墨甚多的那个浙江奉化的光头委员长,正史叙事中他又坏又傻,软弱、怂、不抵抗、坏心眼儿、还到处装大尾巴狼。但在书里,杨奎松结合史实,把他和他当时所处的大环境,做了颇为完整的讲述,而且也代入了自己对蒋的理解和判断。

作者在书中引用了许多蒋当时的日记和书信内容,结合历史行程,或许能窥得他的自信、纠结、恐惧、无可奈何等等情绪,能看到历史人物作为「人」的那一面。

其实很久以前,我还不怎么懂事儿的时候,就没有很讨厌这个反动派头子。原因也很怪,是因为我在各种影视作品里看到他会骂娘,动不动脱口而出「娘希匹」,有一种朴素的直觉让我喜欢这种有血有肉的真实所带来的魅力。

这是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深刻而重要的提醒 —— 人的魅力常来自脱离范式之处。

通过教育或媒体,我们会被灌输各种做人的范式,在生活中遭遇事情时,我们往往不会出于本能或出于自己的价值观做出判断,而是去找一个轮廓或模板参考一下。

我们面临这样的风险:一种主动用模仿代替自主意识,进而遵从社会规训的风险。我们不会本能地想「我该怎么办」,而是想「一个被公认优秀的企业家该怎么办」或「一个被公认成功的工程师会怎么想」,然后通过这些外化的共识将自己模式化。

有人说自媒体时代,想要出名需要打造人设,而真正可悲的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人设。说来真是讽刺,「人设」出现本来的目的是构建差异化,结果却通过列出轮廓的方式消灭了差异化。

德国社会学家齐奥尔格·西美尔,在他 1904 年出版的《时尚的逻辑》提到,时尚是一种社会现象,上层阶级的人们通过建立与众不同的符号,宣示自己的身份,其他人通过模仿这些符号进行追赶,而上层阶级又将不断构建新的符号逃离业已发生的模仿。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某个时期,街上的时髦男女会突然在几天之内,集体变换穿衣风格甚至发型,就好像在风中有一个只有他们才能识别的指令,向他们下发了新的着装规范。

人们越来越趋同 —— 我们穿同款的衣服,用同样的说话表达着同样的观点,有着同样的业余爱好,拍同样姿势的照片。当我们跟一个人握手的时候,就好像是一万个人在跟一万个人握手。

可是谁他妈会愿意和一个标签握手,跟某种范式交朋友呢?我们喜欢一个人,想跟他成为朋友,跟他推心置腹肝胆相照,往往是因为他那些自我的、未受规训的部分。常有人说好看的皮囊漫山遍野,有趣的灵魂大海捞针。究竟什么才是有趣的灵魂?在我看来,有趣的灵魂就是那个会让人由衷地眼前一亮,嘴里不经意地冒出「咦?哇!」的那个范式之外的部分,那个与任何标签都不相关的片刻。人与人之间不基于功利的相互吸引常常就源于此。

点击蓝字即可阅读:好看的皮囊漫山遍野,有趣的灵魂大海捞针

古话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而年岁渐长,也逐渐发现,具体之人的魅力,往往来自身上的某些瑕疵、某些脱轨之处。就好像《黑客帝国》里的脏衣服和乱街道,那些阴暗而真实的质感,比代码构建的明亮整齐的虚拟空间更加引人入胜。

前些天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 TicTok CEO,顶级帅、顶级聪明、顶级优雅,亚裔精英范儿的教科书,一切都对,一切都好,让人赞叹和喜欢,就好像雕刻在奥林匹亚庙里隽永的神像。然而我却想起那个拿着话筒翻着白眼儿跟记者对骂的王朔,虽然偏执刻薄粗鄙蛮横,但就是觉得特别来劲。

点击蓝字即可阅读:王朔,一个试图改变中国人神经的作家

我们仰望神像,愿美好的神性照耀人间。但我们会爱具体之人,因为他们的锋芒、缺陷,以及每一个不被规训的人性时刻。

又跑题了,就写到这里吧,感谢先知书店的营销编辑向我大力推荐的这本书,也推荐给大家,祝大家天天快乐,也祝大家拥抱人的复杂,更祝大家自由。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