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集中营”,从没出现过大规模反抗?

维罗阳光 2023-11-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今日好书精选 Author 点击蓝色字体关注

原创稿件经授权转载自 l 公众号“今日好书精选”
ID l gh_1e3138cf57a3
文 l 先知书店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被淹没与被拯救的:冷漠是人性丧失的信号


为什么“集中营”,从没出现过大规模反抗?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以“镇压反对声音、禁锢自由”的集中营,奥斯维辛是最出名的一个。

奥斯维辛,是希特勒崛起的纳粹时期,德国建立的一座“死亡工厂”。在奥斯维辛存在的4年间,大约有400万人在此被杀害。很好的内容,偏长,可以用倍速听👇

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对奥斯维辛的存在,存疑。最重要的疑点是,奥斯维辛的受难者为什么不反抗?在“反思奥斯维辛第一人”莱维看来,奥斯维辛之所以“延绵不绝”,主要有3大原因:


1、现实的残酷,让反抗的代价太过惨烈,纳粹会对越狱者进行残酷报复


莱维在“休战”中写道:“试图越狱的囚犯,如果被抓住,都会被当众绞死,他的朋友家人也会受到牵连,甚至被关在禁闭室里饿死”...更为残酷的是,党卫军哨兵如果杀死试图越狱的囚犯,可以得到特别假期。


2、“大多数人的局限”,让反抗的种子,难以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生根发芽,大多数囚犯都缺乏最基本的组织或军事训练


他们来自各国,说着不同的语言,相互之间无法沟通。也因为曾在隔离区经历了长期的饥饿、虐待和羞辱,而更加虚弱。总之,在这样一种退化而流动的人类群体中,反抗的种子难以生根发芽。


3、 他们不是不反抗,而是无法反抗


在莱维看来,大多数人无法反抗的原因是,德国人已经完美创造出了一套,如恶魔般狡诈而灵活的“大规模屠杀系统”。

在大多数时候,囚犯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命运在等待着他们。纳粹以冰冷的效率接待他们,却并不凶残。要重要的,是囚犯们表现出哪怕一丁点怀疑的迹象,党卫军和爪牙就会以奇袭和残暴对待他们。

最后,一个深植于西方文化之中的,“人们在压迫面前不能屈服而应该反抗”的观点,在法西斯主义横行的地区,并未得到广泛接受。


当然,曾经的奥斯维辛已经远去,而对奥斯维辛的反思不仅重要,还很必要;原因不仅仅是,它是“人类罪恶的墓碑”,更因为当下最该警惕的,“是奥斯维辛的常态化”。

奥斯维辛绝不只是极端战争的产物,它常会以某种高尚的名义,从“极端状态”升级为“生活常态”。

点击蓝字即可阅读:奥斯维辛没有幸存者,最好的人最早死去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一套对奥斯维辛反思最深刻之作,即“反思奥斯维辛第一人”莱维最全作品集:

◎关于“奥斯维辛”,如果只能选一位作者的作品,莱维不仅最合适,也最特殊:

作为“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反思奥斯维辛第一人”。莱维具有博物学家的好奇心、又兼容观察学者般的视角;文学天的家分。他对奥斯维辛的洞见,穿透了单纯的大屠杀,直抵现代文明最可怖劣疾的深层肌理。

◎莱维的写作具有超越性的难度,写法非常节制:

市面上绝大多数同类作品,要么充斥着愤怒、控诉等极端情绪、要么在充满血泪的“仪式”中虚掷情感。莱维却秉持一种“局外人式的冷静”,以及思想家“彻底审视过去的道德内蕴”。他的作品,超越了语言与修辞,却更犀利、更深刻。

◎对于人类灾难的反思,无人比莱维更深刻:

莱维不仅倾毕生之力还原奥斯维辛,更反思这种“穷凶极恶的残忍”背后的元问题——“J权主义本质下灰色的人性本能”、以及,“面对不可逃脱的灾难,如何坚持成为“大写的人”。

奥斯维辛之于莱维,即是苦难、又是救赎。四十余年来,他持续以不同角度、载体、形式,反思(反抗)奥斯维辛。只因奥斯维辛从未远去。可惜的是,莱维的作品曾一度绝版,先知书店经多方争取,特别复活了这套迄今最全的《莱维作品集》。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含独家书)

▲《奥斯维辛报告》剧照



点击蓝字阅读:他的故事,就是真人版《美丽人生》
点击蓝字阅读:西南联大为何大师辈出?自由!

点击蓝字即可阅读:一定要保自己---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难堪、最令人痛心的地方

原创不易,感谢有你!点个「在看」,不怕走散

请三观一致的读友,扫码加维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