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靖宇、白一骢等制作人献计行业战疫及未来发展|聚焦青年制作人论坛

冯刚 视听广电 2021-07-14


疫情,为中国影视行业带来了冲击,也带来了新实践、新探索。一方面,影视剧组拍摄工作尚未全面恢复,电影院线何时重启仍无定数。另一方面,网络分账剧和网络电影持续火爆,影视从业者利用起了难得的创作窗口期。

未来变数几何,行业还需从长计议。4月28日,在第26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期间,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联合主办的青年制作人论坛在“云端”举行。来自影视行业的多位青年从业代表,就疫情对行业的影响,未来的预期,以及如何在To B端守正创新、开创To C新局面等话题展开讨论。长信传媒集团创始人、董事长郭靖宇,灵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白一骢,爱奇艺副总裁、PCG艺匠工作室总经理冯微微,仨仁传媒创始合伙人梁超,奇树有鱼创始人、CEO董冠杰,映美传媒联合创始人、内容副总裁张余作为嘉宾参与此次论坛。

以下根据发言整理

01

疫情带来的影响


郭靖宇:“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们影响很大,直到现在公司还有100多人滞留在马来西亚。剧组之前以为“躲”过了国内疫情,但在原定开拍日期的前一天传来马来西亚全国封闭的消息,后续还不知道这些人会滞留多久。其他几个新的开机项目也暂时搁置。

两个星期前我和白一骢沟通——影视创作者要开始规划长期应对疫情的拍摄模式了,譬如如何应对拍摄过程中出现疫情等问题。有句话说得好,“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我相信我们的国家无论经历什么都能挺过来。

白一骢:疫情影响场景搭建工期

现在国内情况有所好转,国外又开始暴发,出国很危险,公司一些项目的国外拍摄部分也取消了。在疫情影响下,北京市目前不允许随意开工,需要提前报备,工作人员的距离要在1.5米以上,现场不能超过50人。业内人都很清楚,一部大剧的现场只有50人肯定不够。

我们正在搭建北京郊区的几个摄影棚,工人从外地调来后需要隔离14天,每个摄影棚只能进出50人。从搭景配置上来说,常规要三四百人,现在按要求只能一次进50人,隔段时间轮班,工作效率很低。

董冠杰:换题材、赶工期,供应市场

在短时间内,疫情对网络电影、网络剧市场是利好的,因为大家都有库存和储备。但如果6、7月份仍无法开机,估计大家大多会断粮。疫情第一个影响是开机时间延后,作品不能按时交工,拍摄计划要重新调整。为此公司砍掉了一些古装剧,换成了现代题材,这样后期时间会缩短,能尽量赶时间出片。毕竟只有出片上线才有收入。另一个问题就是无法外出。团队原计划5月出京看景进行项目筹备,但北京朝阳区的新增病例导致原计划暂缓。现在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只能观望。

02

乐观与悲观均需谨慎


郭靖宇:尝新,发展短视频、直播业务
正月过后,我和公司艺人部谈论做短视频、做演员直播的想法,鼓励他们“趁此机会大力发展,我全力支持!”疫情期间,公司也开始探索尝试新业务模式。

白一骢:我们会“赖”在这个行业里

疫情之下,行业需要“谨慎的乐观”与“谨慎的悲观”。有消息称影视行业有6000多家公司面临倒闭,我认为这6000家以及后续还可能会出现类似新闻的公司,不是倒闭,而是退场。它们中的大部分可能是在前两年影视行业发展前景较好时入场,现在发现市场萎靡干脆破产撤退。这些人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非专业制作者。而专业制作者是不会走的。我们会“赖”在这个行业里,支撑着。所以,我希望大家谨慎悲观,不要觉得一批公司倒下就代表整个行业遇到麻烦,这其实刚好是次洗礼,留下真正会干事的人。

谨慎的乐观是指大家都认为互联网播出是件好事,但有个致命的问题——很多作品开不了机,生产遇到了大麻烦,尤其是需要跨境跨区域拍摄的片子。同时,由于实体经济受到打击,影视资金的注入也会变少。前段时间大家都看到了“进一步控制成本的倡议书”,但执行起来并不简单。对于我们来讲,将会经历一段很长的痛苦时期。

董冠杰:寒冬是考验也是行业的周期调整

无论是网络电影还是院线电影,都不可能永远处在“夏天”。冬天有助于正常生态的发展,能够经历寒冬活下来的生命,都是生命力顽强且经过检验的,同时寒冬也会杀死很多“细菌”。我始终认为内容行业是个慢行业,不是有足够的资金就能每天开项目,这违反客观规律。所以应该出现周期性调整,理性看待、自我警醒。尽量避免资本或其他外力干扰,沉下心来专注做内容。

03

影视行业“疫”后发展


郭靖宇:坚定做网生内容
我没有过分悲观,但我认为应该做好最坏的打算。坚定做网生内容,依靠互联网创作的路线肯定是正确的。

无论是以前的电视台还是现在的网络,不变的是内容本身。作为创作者,只要坚持把故事讲好内容就有人看。即便你在互联网不太红不那么爆火,但也一定会收获观众,只不过可能是相对小众的群体,成为互联网领域中的“文艺片”。我们要接受未来的各种变化,这次疫情带来的种种变化,未来都可能成为常态,需要我们每个人去适应。

白一骢:“找到疫情式下的拍摄方法”须提上日程

若新冠长期存在,究竟如何在有疫情的情况下进行拍摄?如导演、摄影、录音都在气膜建筑里面完成,这是完全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毕竟,寻找能够安全拍摄的方法是行业自救的途径。现在市场状况挺好,互联网片子有人要,也给播,但是没办法拍摄,这需要在未来找到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法。

董冠杰:院线和网络各有优势

无论是网络还是院线作品,本质上都是电影,都应该尊重创作过程,做出优质内容。网络作为全新播出渠道,未来的发展相对更快。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存在,尤其是5G的到来,更多人会通过移动互联网上网。作为内容创作者,受众的时间消耗在哪里,我们的内容就应该出现在哪里。院线和网络未来的趋势是融合,各有各的优势,无法替代,二者应该共同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内容。

冯微微:打破固有模式提升自我

疫情期间,大家都宅在家里,有大量的时间观看视频。无论是视频网站点播量,还是电视台的收视率,都有显著上升,增长的趋势也非常明显。另外一方面,视频广告的投放可能会更趋于保守,平台和行业会遭遇很多实际困难。这时更需要相互扶持,携手合力面对困难。我们要加强自身力量,加强学习,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创作模式、审美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和制作能力。

04

行业希望得到政策支持


郭靖宇:希望解决拍摄难题,助力行业摆脱困境
最近我想得最多的是前几年的行业繁荣所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行业很多摄影助理部门、灯光部门、服装部门、化妆部门甚至制片部门的劳动人员,实际上他们是从农村出来的普通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外出工作,可能连家里的地都没有了。疫情发生后,摄制组缩减这么多,影视基地无戏可拍。他们靠什么谋生?我觉得国家要大力支持整个行业,让行业先恢复起来。

其次应该鼓励个别大剧的创作,要产生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在全世界影视行业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希望政府部门多出台宽松政策,帮助剧组,让我们能够摆脱拍摄困境。

白一骢:避免一刀切

成本问题很重要,之前发布的“行业厉行节约的倡议”整体来说不是坏事。但我们需要在合理范畴内完成一部剧,避免一刀切。

董冠杰:解决复工与人才问题

疫情期间有没有可能由政府主导,研究出一种可以在疫情期间尽快复工的方式?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直接有效的帮助。另外,如何让更多年轻的专业人才迅速进入这个行业,可能也需要政府单位帮我们推进。 

05

如何保持高水准创作


郭靖宇:勇于尝试不同领域的创作
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七八年前,网络视频平台快速发展,公司在传奇剧领域继续发力的同时,开始尝试网络剧和网络电影创作。

三四年前,公司又开始做主旋律作品。团队推出的《最美的青春》是我家乡的故事。通过这部剧,我们培养了一支能拍主旋律的队伍,由《最美的青春》带动了“最美”系列影视剧,该系列也被一些主流电视台订制。通过该系列作品的创作我们发现,今时今日,任何一个团队若想活得长久,有更美好的未来,就要在不同领域进行尝试。

白一骢:站在观众角度思考问题

互联网发展给了我们转向“To C”的条件,例如我们最近非常关注《奇门遁甲》。随着逐渐进入“To C”时期,“如何预设并找到观众想看什么”将变得非常重要。

我们近几年能够得到不错发展的最大原因是,能够站在观众的角度思考问题,挖掘观众需求。疫情让我们冷静思考未来,得出的结论是:未来仍然是优质内容占据头部的时代,挖掘观众需求,了解观众喜好非常重要。

董冠杰:网络电影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网络电影首先经历了爆发式增长的野蛮生长时代。在这个阶段,大家开始拍摄大量作品进行无序试错,奇树有鱼也是一样。

当从业者发现有些题材带来的盈利并不高,用户更喜欢古装、魔幻等题材时,网络电影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抢红利、抢题材。该阶段作品同质化严重,甚至出现“18个狄仁杰”的情况。公司在此阶段提出了网络电影IP化,拿到包括中国香港电影、网络文学、游戏、音乐、动漫等在内的上百个IP,进行层层筛选。

到了第三个阶段,上级指导单位开始对整个行业进行管理,提出提质减量的要求。公司开始多元化尝试,推出《毛驴上树》等类型的作品。我们认为,在快速发展的新行业中,创新是必须经历的过程。创新也许会失败,但不能因为怕失败而选择不创新。

张余:研究“失败”  多重思维考量作品

不断在市场上发掘优质作品的秘诀,就是对每个失败作品不断复盘积累。内容市场发起方的成功概率具有不确定性。作为从业者,我们也许不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但积累的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哪些事情是不对的。

在创作时,我们会用互联网思维生产和营销作品。当我们开始用产品经理的思维考量作品是否能够跟上市场时,其实就已经进入了营销模式。我们会揣摩如何从内容的策划、制作到宣传和发行上击中用户,以及剧中的哪些点可能会成为槽点?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种做法相较之前拍着脑门想内容的阶段更加理性。

此外,还要关注市场。我们会考虑未来市场上的优质内容会往哪个方面发展?有怎样的优点?指向性内容应该从哪里突破?这些可能都是基于市场、用户、产品思维不断试错的过程。不断总结失败原因,也是我们收获的宝贵经验。

梁超:为受众提供惊喜是从业者的坚守

《长安十二时辰》能够获得较好的播出成绩与团队努力分不开。拍摄前,我们对作品的定位是做一部能够反映行业制作水准的国产剧,以此获取观众认可。提到美国我们会想起美剧,提到日本有日剧,中国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国剧。
就艺术层面而言,剧集作为大众艺术作品想要完成破圈传播,就要有能够站得住的扎实基础,艺术创作的品位、格调、细节都是关键。60多年来,我们对“剧”字并不陌生,潜藏在“剧”背后的制作人员心理不断变化,我们希望能够不断为受众提供惊喜,这也是从业人员的一种坚守。

06

To C模式成为主流会带来哪些变化?


郭靖宇:To C领域里会出现很多大腕
未来,To C会成为我们的主要业务。越向To C端发展越要精细、专心,越要深入扎根研究。首先你要把事业成功与否和这件事情挂钩,其次要培养互联网和影视行业相结合的专业人才。

行业会出现很多创作型的制片人,既懂导演,又有讲故事的思维,还懂互联网和企业运营。未来行业在To C领域会出现很多大腕,我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见证。

董冠杰:To C产品打造有两个关键点

To C业务对我来说是个互联网产品。产品打造有两个关键点,第一,用户至上。我们要研究用户,从用户需求出发,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考虑用户喜不喜欢,这是我们天然的思考方式。

第二,打造互联网产品有个方法论:小步快跑,频繁试错。既要讲究执行力和效率,也要讲究试错的快速性。只有通过频繁试错,才能不断趋近用户需求。这是我们对人才的考量,要不断跳出舒适区,不断跳出思维定势,考虑新环境下的新情况。

张余:内容创作者要清楚自己擅长什么

作为一名内容创作者,首先要认清自己擅长哪类内容,对哪类内容敏感。如果什么都可以做,那在我们看来等于什么都不能做。其次,在互联网时代,一个被动的创作者很容易与很多机会擦肩而过。

 “主动”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否有主动合作的意愿。一个人不可能包揽所有工作,内容行业是合作的行业,是内容驱动与人际驱动的结合,只有把优秀的人聚集在身边,才能打造出头部内容。二、不要看不上你不了解的事情。很多能促使你成功的东西,会在你看不上的过程中被忽略。

END

文章精选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